普洱是“发霉茶”,一克就有五亿霉菌?喝多了还易致癌?答案来了

李可乐知识分享 2024-08-29 12:45:13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君子六艺、女子八雅”,就是衡量一个人气质品味、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

当男子满足礼、乐、骑、御、书、数,女子掌握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才算得上青年才俊、大家闺秀。

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茶不仅是饮品,更成为了社交工具,到现在为止,懂茶仍算得上一项社交技能。

可茶叶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近些年偶有流传,说普洱茶是“发霉茶”,里面含有有害真菌,喝多了还容易致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普洱茶喝多了会致癌?这话到底谁说的?

2017年7月3日,《科学世界》中刊登了一篇名为《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的文章,一经发布,就引起轩然大波,那他究竟写了啥?

在文中,作者方舟子首先肯定了,茶叶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随后提到,尽管许多研究认为,茶叶的有益成分或许有防癌作用,但多数都是动物实验,并不能直接映射人体反应。

亲爱的读者,为了带来更多优质内容,这篇文章中加入了5秒的广告,观看后即可免费阅读全文,您的理解是最大的动力。

而且,部分研究看似有实据,但在人体中的反应过程却经不起推敲,比如说,喝茶后尿液中某种物质降低,却不能直接证明这种物质,与癌症的强关联。

抛出这样的前提后,方舟子又指出,茶叶的制作过程、储存环境不同,将直接影响茶叶的质量,其中最大的“骗局”就是普洱茶。

他提到,普洱茶是后发酵茶,需要将毛茶放入厂房中等待自然发酵,而在发酵过程中,有无数真菌滋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黄曲霉素,它也是明令禁止的致癌物质。

提出论点后,方舟子并没有着急论证,反而例举了几个言论,比如只有有利真菌才能生存,或者高温有杀菌作用,哪怕有黄曲霉素也不致命等等,再一一反驳。

随后,方舟子举出两个“有力”证据:

2010年,广州官方抽查70份普洱茶样品,结果全部检出黄曲霉素,且其中8份严重超标,另外,2012年南昌大学的一位研究生做了类似的研究,抽检的60份普洱茶样品,也检查7份超标。

凭借这一套“说法”,方舟子总结到:

“市场上普洱茶普遍含有黄曲霉素和其他真菌毒素,有的含量还非常高。”

还呼吁大家,不要被伪科普欺骗。

方舟子的言论,破绽百出!

以上内容,只是对方舟子文章的大致总结,单这么看,许多人就开始怀疑普洱茶的安全性,在两份检测数据砸下来后,更是无比后怕,可实际上,这篇文章真的漏洞百出!

刚开始,方舟子从两个角度怀疑了茶叶的有利功效,包括认为动物实验无法代替人体反应,人体观察数据无法直接说明对癌症的影响等等。

这几乎打死了,9成的实验数据,解剖的动物实验不认可,人体的观察实验依据不足,不可能说让癌患作为实验者,去观察喝茶的效果。

茶叶并不是抗癌药,不可能在喝茶一段时间后肿瘤缩小,如果延误治疗可能造成的巨大的后果。

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大家反而更加肯定了方舟子例举的数据,那就是抽检的普洱茶中,确实存在致癌物质黄曲霉素,直线提升了文章的可信度。

这点,也经不起查验。

因为,在真实的实验数据中,抽检的普洱茶为湿仓茶,人工创造相对潮湿的环境,加速普洱茶陈化,毕竟普洱茶越陈越香,陈化越好价格越贵。

而湿仓普洱茶确实存在安全隐患,其中的营养价值、有益菌含量都可能无法达到预期。

但在2010年左右,普洱茶频频爆出湿仓做旧的安全隐患后,国家就加大了监管力度,从源头收紧管制,关注茶饮安全。到目前为止,不排除有人生产湿仓普洱牟利,但更多人会使用干仓保障销路。

可方舟子在2017年,国家管制已有成效的时候,突然引出5年前的数据,并且对近些年的管制闭口不谈,对普洱茶的有利研究视而不见,对云南各种茶叶专家的针对实验充耳不闻,真的有挑起“舆论”的嫌疑。

我们需要秉承“谁怀疑、谁举证”的态度去看,既然觉得市面上所有普洱茶,普遍含有黄曲霉素,且含量非常高。那就要拿出真正的实验数据,湿仓的数据说明,湿仓普洱茶有安全隐患,那干仓的数据呢?

干仓和湿仓,销售占比的数据、饮用后大范围患癌的数据、患癌与普洱茶有关的数据,也都没有列出来。

哪怕真的去做了小鼠实验,也能用他的思维反驳说,动物实验不能反映人体代谢规律。

我们再反过来看他的文章,就会发现,他先是否定了有利数据,再让人们陷入自证陷阱,反而显得他有理有据。

关于茶叶的三大谣传,你信了几个?

其实关于茶叶的各种谣传从未停歇,下面我们就例举广播度最广的三大谣言,看看真相究竟如何。

1、喝茶能解酒?

多数人普遍认为喝茶能解酒,特别是浓茶,解酒效果最好,但从成分来看,茶确实没有解酒效果,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喝茶解酒呢?

因为喝酒后乙醇麻痹神经,让我们有眩晕感,而茶叶中的茶多酚、咖啡因,可以让神经兴奋,头脑更加清醒,因此我们有了解酒的错觉。

可实际上,酒精及茶饮的有效成分,都需要依靠肝脏分解、肾脏代谢,饮酒后饮茶,反而会影响酒精的代谢速度,降低我们的解酒速度。

2、隔夜茶致癌?

什么东西一旦隔夜,好像就会危害健康。

但2022年《上海农业科技》的一篇文章,提出了新的看法。

实验中对市面上常见的多种茶品,包括龙井茶、乌龙茶、绿茶、红茶等,进行了新茶与隔夜茶的成分对比。结果发现:

隔夜茶汤浸泡更加充分,其中总多酚、总黄酮、茶氨酸数量明显高于新茶,这说明隔夜茶的抗氧化能力与风味更优。

但不可否认,隔夜茶的微生物活动更加频繁,亚硝酸盐含量虽然不超标,但也高于新茶,仍存在较小的安全隐患,所以偶尔喝隔夜茶没啥事,但如果隔太久,确实可能影响健康,所以平时最好不要喝隔夜茶。

3、无糖茶饮更健康

无糖茶饮,成为年轻人的新宠,但它们真的健康吗?

2022年,《中国消费者报》发布了一项深圳消委会的对比试验结果,在对15款无糖茶饮,进行了21个指标的测试后发现,其中12款达到了“0糖、0能量、0脂肪”的要求,但其中使用的代糖添加剂,却是茶饮的甜味来源。

虽然文中指出,无糖茶饮使用的甜味剂含量未超标,但诸多研究已经披露了甜味剂的危害。

比如2024年,《Frontiers in Nutrition》杂志指出,常见甜味剂纽甜,会促使原本健康的肠道菌群患病,加速肠道应激综合征、败血症等诸多疾病的出现。

2023年《Journal of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Part B》杂志的一篇文章提到,广泛使用的甜味剂或许有遗传毒性,可以通过破坏DNA,影响身体健康。

引用文献:

[1]方舟子.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J].科学世界,2017,(07):136-137.

[2]戴先任.方舟子抹黑普洱茶需法律定纷止争[J].农村工作通讯,2017,(18):58-59.

[3]关于茶叶的几大流言,你信了多少[J].科学之友,2023,(01):62-63.

[4]俞馨悦,蔡旋.不同茶叶隔夜茶汤、新泡茶汤的品质对比试验分析[J].上海农业科技,2022,(03):18-21.

[5]黄劼.揭示无糖茶饮料为啥喝起来很甜[N].中国消费者报,2022-11-04(004).DOI:10.28867/n.cnki.nxfzb.2022.002250.

0 阅读:0
李可乐知识分享

李可乐知识分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