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争之世已经到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依托自身的科技进步,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建设,为日后可能面临的一切突发情况做好了万全准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692b0477b8f873178544182a6d83175.jpg)
【中国依托自身的科技进步,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工信部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极端场景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的意见》,对于未来的国家应急通信能力建设作出了指导,要求各部门紧密配合,共同推动应急通信创新突破;加快应急通信机制改革;夯实应急通信网络基础;强化极端场景保障能力。
作为一份和平时期下发的指导性文件,《意见》的首要目标是自然通过提升全国的应急通信能力,确保在发生自然灾害等极端情况的时候,各级应急部门、基层政府单位、解放军、消防、医疗等系统,能够实现及时且稳定的通信联络,有效提升应急行动效能。
这一点在各类救灾行动之中至关重要。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发生后,大部分灾区在受灾后前几天的通信联通,都是依靠为数不多的海事卫星电话进行。为了能够及时获得震中茂县的灾情信息,解放军空降兵部队的15名官兵,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的“三无情况”下冒险跳伞进入震中,才传回了灾情信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c60b7d6e7a75f25bb51f7b8de925296.png)
【解放军空降兵跳伞进入震中茂县】
也正是在吸取了汶川救援的经验教训以后,中国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而随着中国在卫星通信、无人机等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中国的整体应急通信能力确实有了显著提升,并且在很多灾害救援中发挥了作用。
以不久前的日喀则地震救援为例,在西藏地区本身地面通信网络覆盖不足,地震又导致部分地面设施严重损毁的情况下,中国电信卫星公司立刻派人携带200部天通卫星终端,20部天通猫及号卡前往灾区,将设备送到了当地政府和救援力量手中,确保了灾情信息和救援指令的及时传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3f3234b142a2b2ea862cb60ace624fb.jpg)
【中国电信等方都在保障日喀则地震救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国移动则为灾区近20万用户,免费开通了北斗短信应急服务,让用户可以在通信基站没有完全修复的情况下,利用北斗网络信号发送短信求助,甚至可以利用北斗系统进行人员定位。同时中国移动使用了留式低空无人机基站,协助相关部门进行应急通信保障等工作。
但在近些年的一系列抗震救灾行动中,相关部门还是发现了,我国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存在通信网络韧性有待增强、基层保底通信手段欠缺、保障队伍装备水平不高等短板。这才有了这份新的《意见》。
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虽然中国现在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的首要目标,是为了应对日后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但《意见》所说的“极端场景”,事实上包括了核战争在内的险恶战争环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9ceea1082a3566a1553b4deffb44446.jpg)
【《意见》所说的“极端场景”,事实上包括了战争环境】
在现代化战争时代,大规模战争之中的前线与后方区别日益模糊,针对敌方后方目标进行打击,干扰对手全国的通信系统,扰乱对手的后方物资、人员调动,在对手后方制造恐慌,早就是战争中的常见手段。在战争状态下的应急通信,也早就不是军队一家的事情。
举例来说,战争条件下铁路的运行,就依旧需要铁路部门的参与,而要想维持铁路的运行,就需要每一趟火车何时到达哪一站、运行期间是否出现了铁路损毁等信息的及时送达。其中的很多信息传递工作,需要由民用的应急通信系统负责。
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的民用应急通信系统与军用的通信系统,有着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
而且,在中国的军民融合发展思路之下,各级政府与电信企业协同建立的民用应急通信系统,在战时也可以为解放军所用,作为解放军战时通信系统的补充,丰富解放军的战时通信手段,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效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ce2babb9072089c1a2983e9b306edf7.jpg)
【民用的应急通信系统可以作为解放军通信系统的补充力量】
在《意见》下发后,部分国内通信公司将会重点开发的无人机、全地形车、高空基站、背包基站等一系列通信保障设备,以及适合在严寒和茂密森林等极端条件下使用的通信保障装备。也有可能在研制生产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些军用型号。
况且,一旦进入战时模式,很多现在研制生产民用应急通信设备的工厂,也能够快速转型生产同类的军用设备,为解放军的战时通信保障提供助力。
由此可见,中国相关部门此次是结合了近些年救灾行动中现实出现的问题,以及在国际局势进入动荡期后,国际安全局势的变化,对应对所有可能的情况提出了要求。而这套预计2027年完成升级建设的系统,很有可能被首先用于台海方向可能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