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水下的核潜艇,有了改变海战模式的黑科技。
近日,有港媒援引国内期刊论文报道,称中国成功研发了一种可以从水下探测空中目标的新型探测系统,并表示这可能会重塑未来海战的作战模式。
【国产093A核潜艇结构示意图】
据悉,这套探测系统以一套声学传感器阵列,也就是声呐为核心,主要通过收集飞机飞行时的噪声数据发现和定位目标位置。试验数据显示,该系统可以在1000米水下,定位在5000米高度飞行的飞机,定位误差半径小于1000米。
虽然这个原理听上去十分简单,但实际上由于天空中的声波在接触水面后,绝大多数都会被反射回天空,只有一小部分进入水下。因此在以前,只有噪声非常大的飞机,如俄罗斯的图-95战略轰炸机,才会在飞行过程中被布置在水下的声呐“听见”。
同时,密度分布不均匀的海水会让未经调制的噪声在水下传输时出现严重的失真。导致声呐系统在收到信号后,只能知道有一架噪声很大的飞机曾在声呐系统的探测区域附近活动过。至于这架飞机和声呐阵列之间的距离,飞行速度和高度等等,则一概不知。
【港媒报道中国研发新水下探测系统】
这也是为什么在潜射导弹技术与防空导弹技术都已经十分成熟的今天,反潜巡逻机依旧被认为是潜艇天敌的原因。
尽管在技术层面上,研制一种潜射防空导弹对于拥有潜射巡航导弹技术的中美俄等国来说,并不存在无法逾越的技术障碍。
现代潜艇在理论上确实具备加装防空武器的条件,以应对反潜巡逻机等空中反潜单位的威胁。
【解放军潜艇试射巨浪-2潜射洲际弹道导弹】
但想要将这个理论付诸实际,存在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和水面舰艇主导的反潜作战不同,在反潜机主导的空中反潜作战中,水下航速只有二三十公里/小时甚至更低的潜艇,在面对五六百公里时速的反潜机时,处于压倒性被动地位。
此时潜艇唯一的优势就是自身的隐蔽性,他们只有一次攻击机会,一旦失败,暴露位置的潜艇必然会被反潜机摧毁。相比之下,在面对水面舰艇时,反击失败的潜艇往往还有凭借优异性能逃出生天的可能。
这意味着潜艇想要一击必杀,就需要尽可能准确地掌握反潜机的位置信息,引导防空武器锁定。而这也引申出了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前面提到的,现有的声呐系统并不能很好定位空中飞行的反潜机。甚至如果对方的噪声不是那么大的话,声呐甚至可能什么都听不见。
【美军的P-3C反潜巡逻机】
很显然,如果潜艇都不知道目标在哪里,那么就算给潜艇装上防空导弹也是无用功。非要装的话,那也只能是让潜艇先上浮,再搜索锁定反潜机。可在反潜机面前,那样做和自杀没什么区别。
港媒会表示国产新型水下探测系统可能重塑未来海战的作战模式,原因就在于这套系统有望解决潜艇探测飞机难、探测精度不高的问题。
毕竟1000米的探测半径误差对比雷达确实很大,但比起什么空中目标都发现不了的声呐来说,已经算得上是“耳清目明”了。
更何况测试目标还位于5000米的高空,而反潜机在执行反潜任务时往往只有几百米高。该系统针对反潜机的探测精度,实际上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潜射防空导弹想象图】
如果未来这套系统能被应用在我们新一代潜艇上,那么新潜艇很可能会成为世界上首个安装有现代防空武器的潜艇,化身反潜机杀手。
我们甚至有理由相信,国内科研院所已经在这么做了。证据就是前段时间港媒援引《航空学报》论文,曝光的国产潜射无人机项目。
这种无人机具备跨介质飞行能力,可以从水下发射到空中,并再度返回水下。而如果将这种技术用于潜艇防空,那么未来潜艇就有可能装备一种智能防空巡飞弹。先让潜艇定位目标位置并发射巡飞弹,然后再由发射出去的巡飞弹对指定区域进行搜索,锁定攻击敌方反潜机。
相比于导弹,巡飞弹速度虽然更慢,但这也让它的搜索视场可以做得比导弹更大。在定位精度有限的情况下,这种防空巡飞弹的作战效果可能比导弹还要更好些。
【国产跨介质飞行无人机】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新型水下探测系统还有可能被用于探测隐身战斗机或轰炸机。毕竟这类飞机虽然也普遍进行了降噪处理,但它们说到底还是喷气式飞机,噪声很难降到比反潜机还要小的水平。
既然新型水下探测系统能够探测到反潜机,那么它没理由“听”不到高速飞行的隐身军机。而这也意味着在可见的未来,中国在周边海域修建的反隐身侦察体系将再添一名干将。
这是一个单向信息优势,因为截至目前,这套水下探测技术还只有中国曝光了相关测试和论文数据。美国没有这套技术,所以他们就算想反制应对一时半会也很难找到好办法。
届时,美军隐身军机在中国周边隐蔽活动的难度将大幅增加,而中国这边的隐身军机则不需要担心这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