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扁平苔藓病因不明,目前西医尚缺乏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法。患者大都病程较长,个别还有传变现象,甚是痛苦。本病好发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发病类型:
1.网纹型由小丘疹连成的线状白色、灰白色花纹,花纹可组成网状、树枝状、环状或半环状等多种形状,也可表现为白色斑块状。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颊部最多见,大多左右对称。
2.糜烂型常在充血基础上发生糜烂,所以又称充血糜烂型。糜烂周围有白色花纹或丘疹,疼痛明显。长发生于颊、唇、前庭沟、磨牙后区、舌腹等部位。
3.萎缩型多见于舌背,为略显淡蓝色的白色斑块,微凹下,舌乳头萎缩致病损表面光滑,发生在牙龈时,则有充血或表浅糜烂,临近可见有白色花纹。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热盛所致,类似于“口舌生疮”。口为脾窍,舌为心苗,口舌与心脾有关,“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于口,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舌,故令口舌生疮也”。本病迁延时间长,反复发作,常伴有脾胃失运,心阴不足,气血不和,湿热蕴结,虽然是口、舌、唇的病变,却是全身症候的局部表现,因此临证还是要抓住热邪为主,来辨别其虚实的属性。根据经络走向,察病位所在。胃脉挟口环唇,大肠交于人中;肾脉挟舌本系与咽喉;心脉布于舌上;脾脉过于舌下;因此发病之处,皆与心、脾、肾、大肠、胃诸经有密切关系。
中医辨证分型:
一,阴虚燥热型
心阴不足,心火亢盛,燥热内结肠胃,症见局部红肿痒痛有糜烂溃疡,口苦且干,爱喝水,心烦便秘,小便黄赤,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宜用滋阴清心,润燥泻热,方用:生地15克,玉竹15克,麦冬12克,玄参15克,生石膏30克,竹叶12克,赤芍12克,大黄6克,莲心6克,水煎服,一日三服。
二,脾虚湿热型
心脾气虚,湿困中焦,湿浊久聚化热,症见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便溏不畅,量少而臭,倦怠乏力,口渴喜饮,舌苔黄而腻,脉濡。治宜健脾和胃,化湿清热,方用:太子参12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土茯苓20克,黄柏10克,茵陈15克,砂仁6克,升麻5克,栀子10克,水煎服,每日三服。
选用清热之品是治疗本病的首选,以甘寒清热药物为主,比如:生地,麦冬,玉竹,竹叶,石膏,玄参,黄柏,栀子,大黄等等。对于阴虚燥热型的病人,选用甘寒药物,既能滋阴,又能清热,不过苦寒之品因能化燥,燥即伤阴,不宜多用。对于脾虚湿热型,大剂量使用苦寒之药,也能影响脾胃健运功能。必须配合健脾益气之品,以免复发。
中医治疗本病一般都是口服加外用,可以提高疗效,外用的药物以清热解毒,化腐生肌为主。
外用散剂,用青黛3克,炉甘石3克,儿茶3克,冰片1克,研粉后用棉签涂患处。
或者用吴茱萸30克,研成粉后用醋调成糊状,睡前贴足底涌泉穴,胶布固定,次日清晨取下。
病例:
刘某,男41岁,下唇及舌红肿疼痛,溃疡,反复发作三年有余,经医院检查证实是口腔扁平苔藓,用维生素A,E,抗生素等西药治疗效果不佳,吃饭受影响,甚至讲话都觉得疼,口干心烦,面赤便秘,舌红,脉弦数,属于热毒内发,火盛阴伤之证。
给方:生地15克,玉竹15克,麦冬12克,玄参15克,生石膏30克,竹叶12克,野菊花15克,丹皮10克,赤芍12克,大黄6克,莲心6克,水煎服,一日三服。外用吴茱萸粉贴足底涌泉穴,连续使用20天后,症状基本消除痊愈。
郑某,女,商场业务员,口腔溃疡2年余,反复发作,多方求医无效,近来口舌疼痛加剧,饮食困难,心烦不适,倦怠乏力,面色咣白,舌苔淡黄而腻,证属脾胃虚弱,湿困热郁。遂给处方:太子参12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土茯苓20克,连翘15克,白僵蚕10克,麦冬10克,黄柏10克,茵陈15克,砂仁6克,升麻5克,栀子10克,水煎服,每日三服。外用配合青黛,炉甘石,儿茶,冰片粉涂擦,连续用一个半月后症状基本消除。
这两个病案是比较典型的,比较有代表性,所以给大家展示一下,以便参考。
[玫瑰][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