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心理学老师对心智成熟的表述:
一、不含诱惑的深情
二、不带敌意的坚决
三、不带羞耻的表达
四、不带愧疚的离开
3
解救我于虚无主义的一句话是:就算竹篮打水一场空,但篮子也因此变得更干净了。这句话会在我这一生每一个度量价值的时刻响起,提醒我人生的任何一场经历都是一把稳赚不赔的买卖,干就对了。
——胖子很可以
4
我喜欢什么样的人呢?我以前觉得这个问题回答起来特别复杂,但现在想想,其实也很简单。 我喜欢能为晚霞驻足,为一朵小花的盛开欣喜,为路边动物伸出援手的人。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活着的人,这样的感知力千金难换。我喜欢那种为了渺小而具体的事认真活着的人。
——回忆专用小马甲5有一个可以分享杂七杂八无关紧要的事情的朋友真的很幸福。人还是有分享的欲望的,我向你分享网上看到有意思的事情,分享漂亮的晚霞,分享偶然遇到的好吃的食物,分享我的童年。生活中的大部分都很无聊,我愿意把那一点有意思的部分收集起来和你分享。人只有在幸福的时候才想说废话,我很珍惜的我废话。——马达的加斯加6當你老了,千百個日子裡那些小小的甜蜜、小虛榮、小小的自戀和自憐、小夢想、小煩惱、小沮喪、小壞、小渴望 ...... 看來如此瑣碎,卻也不會重來,你會懷念所有這些美好的微小,它們就是你送給自己的一闕情歌,擁有的時候,好好去珍惜吧。——张小娴7梁文锋在2024年DeepSeek的开发者大会上说:“我的父亲是一名小镇数学老师,他从不问我考试排名,只问‘今天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对解题本能的呵护,是我后来敢于挑战技术无人区的底气。”8
有些人认为自己很能吃苦,但其实他们只是能吃体力上的苦,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真正的苦是什么呢?
1、独立思考,脑力的苦。
2、忍耐克制,自律的苦。
3、读书学习,寂寞的苦。
4、点头哈腰,尊严的苦。
这四种苦,才是把人分出层次的过程。
9
读书最好的目的就在于,你会发现凭借自身阅读构建起来的小世界,能以体恤式的温柔,消解自身的苦难。
——独善一行《谷地半亩》
10
正是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所以要更加珍惜此刻的瞬间。要小口小口吃喜欢的食物,要在春风里散步,要常常对好朋友说:“能够遇见你真是一件奇妙而幸福的事”,要表达爱,尽全力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一切吧!每个稍纵即逝的“现在”,都是永恒的刻度。
11
初学写作的人,很难避免的诱惑就是堆砌词藻与典故,如同炫技,藏而不露令人技痒难耐,非得找机会用出来不可。心情就像汪处厚之与那句「眼前新妇新儿女,已是人生第二回」,为了改头换面用在自作诗里,恨不能立刻死了老婆续弦。刚才看一篇文章,作者写到「寻一叶漂亮的薛涛笺」,其实满句都是冗余与祭鱼,远不如「找一张纸」来得踏实妥帖。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审美取向,当然有人就爱脂滑香浓,无绝对。
——弗虑弗为12
太喜欢那些优秀却不带优越感的人了,
自信又懂得收敛,明亮又不刺眼,
让你仰慕同时又给你力量。
13
最近经常听到这句话:“艺术应该安慰不安的人,扰乱舒适的人。”(“Art should comfort the disturbed and disturb the comfortable.” 本版本来自Cesar A. Cruz,据说该句式最初来自Finley Peter Dunne)
有些人的艺术是,让舒适的人标榜深刻,让不安的人创伤发作,还堵嘴后者这是在替后者说话。
作品到底有多好,拿这把尺子衡量一下吧。
——维司塔
14
杭州代表了一种包容性,不仅仅在西湖边上,你走在杭州的大街上都能看到各种古装奇服打扮的年轻人,大家早已习以为常,你要在青岛走出这些人来,大妈们会拿异样的眼光盯着你。
而且杭州从人口结构上也是一线城市了,这很重要。
2018年去参加地产大v的全国论坛,来机场接人的,是个河南小伙;第二天打车,开车的司机是江西的;还接触到的地产职业经理人,一个皖南,一个苏北;也见到了曹县的老朋友,在杭州创业做互联网;最后走的时候拼了个车,是和福建的一个私营小老板。
三天的经历下来,非常感慨,杭州已经不是浙江的省会,起码是华东六省一市的省会了。这种海纳百川的包容结构,非常有利于打乱关系型社会的限制,形成一种靠能力吃饭的社会结构,那创新的氛围就容易形成了。
——张百忍
15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多恩这样说过。但是他错了。如果我们不是孤岛,我们就会迷失自我,溺死在彼此的悲哀中。我们彼此隔绝孤立,隔绝于他人的悲哀之外。这是自我保护的天性。
-Neil Gaiman
16
想想上海这座城市真的五光十色目眩神迷。
郭敬明从小地方出来,去上海念书,没背景没资源,还有生理缺陷(自述是小时候生了病所以长不高),纯靠写字,就能在事业有所发展,后来还拍了电影,真的是非常典型的“上海梦”。
所以我非常理解他作品里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痴迷和推崇,没有上海他走不到今天。
韩寒嘲讽郭敬明,说他“必须每天起床看到窗外流淌着黄浦江,他才能确定自己还在上海”。
这话用来挖苦别人带点矫情,异常合理。
换成任何河流和城市都不是那个感觉。
说一个人必须起床看到窗外的珠江,才能确定自己在广州。
起床看到松花江,才能确定自己在哈尔滨。
起床看到海河,才知道自己在天津。
没一句话有那个调调。
可能换成塞纳河和巴黎可以。
上海的城市气质果然奇妙。
——汪有
今天碎片化时间读到的图文来自网络/学习群/书籍/朋友圈尽量注明了出处/不代表个人观点/侵删转发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