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影像里的陈碧莲,长得漂亮,气质也挺好,一双大眼睛特别有神,透着聪明劲儿。很明显,这是个读了很多书也很有主见的女人。
陈碧莲的人生里充满了好多离奇的故事,但要说起来最让人咋舌的,还得是她的感情经历:50年代那会儿,陈碧莲不顾所有人的反对,硬是跟和自己过了快20年、一起熬过战争岁月、刚当上正部级干部的老公郑洞国离了婚,转头没多久就嫁给了一个上海的大老板。
过了好多年,她又千里迢迢跑到北京,想尽各种办法想和郑洞国重新在一起。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一见钟情】
陈碧莲女士出身名门望族,她的老爸陈鸿藻是我国近现代法律界的一位大咖,他从日本学成归国后,一直在中山大学教书,在法律领域取得了许多具有开创意义的成果。
有着这样好的家庭条件,陈碧莲自然也受到了很好的影响,不仅从小长得漂亮大方,还是个既有外表又有内涵的姑娘,追求她的人多得数不清。
陈碧莲从小就很喜欢看书,特别擅长语言。在那个时候,女的能把外语说得溜已经很少见了,而陈碧莲更了不起,英语、日语都说得特别顺畅,再加上她出色的外表和气质,没多久就在圈子里出了名,大家都夸她是才女。
陈碧莲的第一个老公是郑洞国。那会儿,陈碧莲才17岁,还是个啥都不懂的小姑娘,浑身上下透着股子纯真劲儿。当她发现郑洞国正瞅着自己时,脸唰地一下就红了,这让郑洞国心里头直痒痒。
郑洞国比陈碧莲年长13岁,他俩能认识,说起来还挺凑巧的。
郑洞国有个好朋友,他老婆正好是陈碧莲的表姐。一开始,郑洞国压根不知道他们还有这层亲戚关系。后来有一次,他去南京看望生病的那位好友时,碰巧遇到了陈碧莲。
虽然两人年龄相差了整整13岁,但郑洞国还是忍不住对陈碧莲展开了追求。
30岁的郑洞国,那时候事业顺风顺水,春风得意。郑洞国出身贫穷,但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先进的思想。1919年“五四”运动那会儿,18岁的他亲自跑到大街上,跟成千上万的学生一起,为革命救亡大声疾呼,呼吁大家反抗外来侵略者。
从那时候开始,郑洞国就好像命中注定要走革命这条路子。
1924年,郑洞国进了黄埔军校学习,那时候,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正好是周总理。抗日战争一开始,郑洞国毫不犹豫地参加了革命。到了1933年,他跑到东北前线,不顾天寒地冻和敌多我少的困难,跟日军拼死战斗,表现出了非常勇敢的英雄精神。
郑洞国在出发去抗日战场前,碰巧认识了陈碧莲。
尽管年纪相差挺大,郑洞国还是鼓起勇气追求陈碧莲,这说明他确实有点能耐。参军时间不长,他却已经坐上了蒋介石手下17军2师4旅旅长的位置。虽然官职不是特别大,但他在军中的地位是稳稳的,可以说是军队里的一颗新星。
说到赚钱能力,郑洞国也挺厉害。虽然他的基本工资不算高,但身为旅长,他还有一笔不小的额外补贴。这两笔钱加一块儿,郑洞国每个月能挣到一万多大洋呢。
【二、战时相濡以沫】
陈碧莲从小生活就很富足,找老公时最看重的就是钱包得鼓,一般的小伙儿还真难满足她,好在郑洞国这方面没问题。他们俩经常见面,不光一起喝茶聊天,有时还会走进舞厅,搂在一起跳舞。
过了那段甜蜜时光,郑洞国和陈碧莲很快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们俩走到一起,也被大家传为“才子配佳人”的美好故事。
在两人感情最深的时候,陈碧莲也是郑洞国的好帮手。结婚后没多久,郑洞国就去打了很多硬仗,从台儿庄战役到昆仑关会战,几乎每次大战都能看到郑洞国的身影,而陈碧莲一直在背后支持着他。
一边为郑洞国给国家立功劳感到骄傲,另一边心里也苦苦思念着他。渐渐地,她也时常会去部队探望郑洞国,两人之间的感情真是让人羡慕不已。
1939年,郑洞国被调到云南去打日本鬼子,陈碧莲也跟着他上了战场。在前线,她毫不吝啬地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士兵和他们的家人,这让郑洞国在军队里的声望一下子就提高了许多。
1943年到1945年间,郑洞国又被安排去了印度打仗。这次还得跑到国外去,陈碧莲心里十分舍不得。于是,陈碧莲不远千里跟到了前线,整整陪了郑洞国两年,这期间她毫无怨言,一直陪在他身旁。
瞧着妻子不远千里跑到这辛苦的战场上来看自己,郑洞国心里头那个激动啊,他满心感激身边的这个女人一直陪着他,更觉得自己能遇上陈碧莲,真是太幸福了。
从印度回来以后,郑洞国就当上了国民党京沪卫戍的副司令,还被给了中将军衔,他们全家都搬到了上海。陈碧莲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她觉得苦日子总算熬到头了。夫妻俩还领养了一个女孩,陈碧莲觉得,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融融的日子就要开始了。
可是,安宁的日子转瞬即逝,战争又一次打响了。1948年,郑洞国在东北长春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得知这一消息,陈碧莲连忙写信给他,劝他多考虑整体形势,别做没意义的抵抗。
到了9月中旬,辽沈战役打响了,蒋介石多次催郑洞国赶紧突围,可国民党军队已经筋疲力尽,哪里容易做得到。在蒋介石的一再催促之下,直到曾泽生带的60军起义的那天晚上,郑洞国还在埋头苦想怎么突围。
“一定要拼到最后!”虽然清楚情况不妙,但郑洞国还是铁了心要坚守;手下多次劝他看清现状,可他心里总想着上司对自己的恩情,迟迟做不了决定。
就在郑洞国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他的手下已经抢先一步向解放军投降了,接着又带着郑洞国走出了城外,长春就这样被解放了。
这时,身在远方的上海,陈碧莲心里始终惦记着丈夫的每一件事。当得知长春被解放的消息后,陈碧莲心里的大石头也总算落了地。
【三、决绝的离婚协议书】
解放后,郑洞国和陈碧莲都被送到了哈尔滨安顿下来。哈尔滨天气冷得要命,雪也很大,这让一直在南方那种又热又湿的地方生活的陈碧莲特别不习惯。到了1952年,郑洞国收到了从北京寄来的信,说想请他到北京去当全国政协常委,并且住在北京。
要是郑洞国当上了全国政协常委,那他可就是正部级干部了,这样一来,陈碧莲也就成了“正部级干部的太太”。
但是,从那时候开始,郑洞国和陈碧莲之间就有了感情上的裂痕。陈碧莲已经受够了在北方的日子,她不想再奔波劳累,跟着郑洞国去北京生活了。
1952年,郑洞国在北京待了大半年,而他的妻子陈碧莲还是留在上海生活。很明显,他们的婚姻已经到了得做个决定的关键时刻。
在北京待的这一年里,郑洞国把除了生活费以外的工资都寄回了上海。而郑洞国不在身边的时候,陈碧莲大多时候都和母亲同住。没多久,郑洞国当上了水利部的参事,工作慢慢多了起来,每个月能领245元工资。
其实,金钱和物质问题是导致他们俩婚姻走到尽头的主要祸根。说起来,郑洞国在职位上是往上升了,但没了在国民党军队当军官时的那份“特别津贴”,他突然发现自己负担不起陈碧莲的开销了,这让陈碧莲也很是不高兴。
不只是钱和物的东西,就连想法、价值观和以后怎么打算这些方面,郑洞国和陈碧莲也有了很大的不同:郑洞国被建设新中国的美好未来给吸引住了,他想着接受周总理的邀请,留在北京,满心欢喜地想为国家的现代化出一份力。
不过,陈碧莲更偏爱南方,她更愿意继续过着那种有点小情调的日子。他们俩谁也劝不动谁,每次商量到最后都是不愉快地结束。
有空的时候,陈碧莲经常会跟妈妈聊起她和郑洞国的那些事儿。可妈妈并没有支持陈碧莲,妈妈心里也明白,为啥陈碧莲和郑洞国的婚姻走不下去——还不是因为陈碧莲舍不得她过惯的那种日子。
关于这事儿,陈碧莲的妈妈也劝起陈碧莲来:“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别再老想着以前那种活法。”她觉得郑洞国为了国家建设选自己的路没啥不对,该变的是陈碧莲,她得试着换个活法。可陈碧莲还是铁了心,一点妥协的意思都没有。
1952年年底,陈碧莲很快就和郑洞国离了婚,没有丝毫犹豫。这次离婚,其实是陈碧莲先提出来的。听说在离婚前没多久,陈碧莲不顾爸妈的阻拦,给郑洞国寄了封亲笔信。可能就是这封信,让本来还想着能和陈碧莲重归于好的郑洞国,彻底死了心。
这封信里到底说了啥,谁也没个准儿。不过里头确实有一份陈碧莲已经签字的《离婚协议书》,听说从信里的文字看,陈碧莲对郑洞国早就没啥感情了。
收到信的那天晚上,郑洞国心里特别难受,在黑夜中默默流下了眼泪。他真没料到,和自己一起生活了20多年的妻子陈碧莲,那个在战火纷飞时都始终陪在身边的她,竟然会在这个时候如此坚决地要和自己分开。
过了几天冷静的日子后,郑洞国最终还是在离婚协议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明白,硬凑在一起的夫妻不会幸福,既然妻子心意已决,自己也没必要再纠缠不清了。
从郑洞国说的话里,我们差不多能再次明白他们为啥离婚了:“就凭她的日常花销,我在北京一个月赚的钱,恐怕连她十天的都不够。”很明显,钱和物质的东西,还是导致他们婚姻走到尽头的主要原因。
离婚后没多久,郑洞国和陈碧莲都找到了新的伴侣。1955年,郑洞国和一位温文尔雅的江南姑娘顾贤娟喜结连理,陈碧莲也很快就实现了心愿,嫁给了一个上海的有钱商人。
这么快就从离婚走到再婚,让人忍不住琢磨,那个“北方天气太冷”的离婚理由,该不会是随便说说的吧?但话说回来,就像她跟郑洞国那段婚姻一样,陈碧莲的第二段婚姻也是没生下孩子。
【四、复合?不可能】
陈碧莲万万没想到,她的第二次结婚生活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幸福。
60年代时,她原本舒服的日子全没了。她那当资本家的老公因为赚黑心钱被抓了,放出来以后,他们俩的钱就大不如前了,陈碧莲再没法跟着他过以前的阔日子。而此时,在北京的郑洞国工作却越来越红火。
1954年,郑洞国和陈碧莲离婚后不久,在人大会议上有人提议让他当国防委员会委员。后来,他在中南海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谈话时,郑洞国认真听了毛主席对未来的打算,毛主席还鼓励他说,郑洞国年纪还轻,以后在国家的建设上肯定能有大作为。
郑洞国心里暖洋洋的,党和国家真的很关心他,不仅让他在工作上有更多发展的空间,还特别在意他的个人生活。
第二年,有人给郑洞国介绍认识了当时35岁的顾贤娟,他们后来结了婚。过了两年,顾贤娟生下了一个女儿,夫妻俩给孩子起了个名儿叫“宝玉”,意思是特别疼爱和珍惜这个孩子。
远在上海的陈碧莲,自打第二任老公进了监狱,日子就变得紧巴巴的。还好有弟弟帮忙,这才让陈碧莲能凑合着过下去。
1972年,顾贤娟去世了,陈碧莲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打包好东西赶到北京,想跟郑洞国见上一面。
听到陈碧莲要来探望的消息,郑洞国大吃一惊。望着曾经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妻子,郑洞国忍不住泪水直流,陈碧莲也控制不住情绪,两人心里五味杂陈,向对方倾诉着各自的忧伤。
陈碧莲这次千里迢迢一个人来找郑洞国,就是想和郑洞国重归于好。不过,在郑洞国心里,虽然挺感动的,但和好这事还得另说。
当陈碧莲提出想要和好的请求时,郑洞国果断地说了不。毕竟,对于他曾经深爱的女人,在最该陪在他身边的时候却选择了离开,这事儿他一直没法放下。陈碧莲在离婚信里那冰冷又果断的话,郑洞国始终忘不了。
2002年的时候,郑洞国的孙子郑建邦到上海看望了陈碧莲。岁月流转,让陈碧莲心里五味杂陈,这时候,她终于吐露了藏在心底多年的话:“我这辈子最快活的日子,就是和郑洞国一起过的那段时间;而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跟郑洞国离了婚。”
时光,嗖的一下就过去了。要是没赶上那趟火车,咋能欣赏到路上的美景呢?这段不平凡的婚姻,深深地被打上了时代的印记。看看那些老照片,旧皮箱,还有在外滩缓缓行走的陈碧莲,在那个岁月里,她自己做主选了条路走。她挺机灵的,但说实话,选的那条路让她后悔得不行。
辽沈战役:打响了解放战争全面决战的第一枪(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