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政、乱政、庸政、恶政,公信力就是这样被作没的

壹号度文 2023-07-12 00:02:35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不管任何地方的任何一件公共事件,都有可能被拿出来放在放大镜下详细观察。

在2011年7月24日,铁道部发言人王某平对7·23甬温高铁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新闻发布会上,针对多次现场搜索已经没有生命体征,最后还发现幸存小女孩的事情,说到,“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以至于,创造出了独特的“高铁体”。

然而,在这过去的两个月时间里面,公共事件的舆论却一个比一个大。先是有“指鼠为鸭”,然而后“水稻上山”,再有“河道贴砖”,现在又有“修桥判刑”,一件事比一件事的影响恶劣,而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也被这些懒政、乱政、庸政、恶政的典型,作得快没了。

未经过事情详细调查,仅凭人员口述、菜品留样推断和图片对比,不拿证据检验、不做实际推断,匆匆将“异物”定性为鸭脖。又或者是对于机动车、非机动车一刀切收费,不管老百姓收入的现实实际,只管划线,这是“懒政”。

不考虑科学规律,实事求是地分析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明知不行还要上,强行在陡坡开垦梯田,,一遇暴雨一些地方就现出原形,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破坏,浪费国家资金。这是“乱政”。

不考虑今年民生保障压力巨大的实际,就业问题、投资问题、生产问题、民生问题等压力巨大的现实情况,开展某条河流综合整治工程,定性思维公共设施建设工作,重外表而不重实用,追美观而不想成本,这是“庸政”。

只顾法律事实不顾百姓生产生活需求导致多人溺亡,只顾认定拦路收费的现实不顾村民建桥的成本,只顾“私自造桥”有罪,“寻衅滋事”抓人,不顾家庭成员、亲戚上下18人全部“落网”,“上下一锅端”,这是“恶政”。

在公信力本就孱弱,构建公信力强有力的格局困难重重的现实下,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却迎来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打击。即使是在事件的发生过程当中,相关部门建立起舆论的“堤坝”,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想让舆论回到“正确的轨道”,然而这往往杯水车薪,淹没在民众“激情”的大海之中。

虽然事情发生以后,我们及时的成立了相关的调查组,对相关的情况也进行了详细说明,列出了相关证据,出具了相关调查通报,但是仿佛已经陷入了一个无底的深渊,没有人关注事情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底下的评论仍然是一片质疑之声,甚至是取笑、调侃、自作自乐之声。

很多人都说,民众的“戾气”越来越重了,与相关部门的矛盾越来越多了,正能量越来越少了。其实,这些就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共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似乎正成为其传播的内在规律。在公权力部门事件社会关注的“一窝蜂”效应、相关部门回应时间滞后、闪烁其词的多重影响之下,公信力变得越来越小。

那么,如果公信力越来越低、越来越小会导致什么后果?那将会导致严重的信任危机。不论说什么做什么,人们都会认为它是在说假话、干坏事。就好比人们对于某会的态度,在郭美美事件之后,几乎很少有人会相信某会的公信力了,一直到现在,这个机构的信任度都没有得到多少恢复。对于它的打击,可以说是致命的。

对于公信力而言,那就是事实,而有事实也才会有公信力。只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说清原因、道明内容,部门工作透明化、公开化,这样才会有公信力。不然,遇到事情就拿出“废话文学”来,这样的会有公信力吗?恐怕没有。

当然,任何一个部门在社会治理的过程当中不可能不存在失误,也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能得到全部人的认同,但是我们不能想方设法的掩盖错误。要让大众体会到社会治理的参与感,处理的结果尽可能的争取让大多数人认同。要对事件当中犯错的、不作为的官员,坚决处理弥补公信力的损失。要有头有尾,对于工作事件的通报既要有开头,更要有结尾,不能让大家的“等待”最后变成“失望”。

公信力,“毁”起来犹如盆泼水,“建”起来犹如针挑土,我们坚决不能坐等这些懒政、乱政、庸政、恶政,警惕一小部分人,把公信力毁在这些人手里面。

0 阅读:4

评论列表

iOS

iOS

2023-09-10 06:43

好文章

壹号度文

壹号度文

多年体制内工作经验,深度介绍体制内的那些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