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当上国务院副总理,光是这段经历,就足够陈永贵自豪一辈子了,正如他病逝前说的那一句话:
“我敢说,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农民。”
作为土生土长的大寨人,陈永贵对大寨村感情特别深,对毛主席的感情也特别深。在他看来,毛主席带领穷人打土豪、分田地,让农民有饭吃,毛主席就是人民的大救星。
1952年,陈永贵当选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大寨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硬是把穷得叮当响、“落后典型”的大寨,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榜样”,连年夺得粮食大丰收,迅速进入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视野。
后来,国务院向全国发出“学大寨”的号召,毛主席更在1964年生日当天设宴待客,特别邀请陈永贵和钱学森、王进喜等“大明星”参加。
在毛主席的关心下,大寨成了“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周总理也多次亲临大寨视察。
随着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不断深入,毛主席对陈永贵越来越肯定,陈永贵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先后当选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75年更直接当选国务院副总理,调到北京,入住了中南海钓鱼台。
从大寨村到中南海,可谓一步登天,但陈永贵却很不习惯,他更喜欢在田间地头待着,跟农民和庄稼打交道,而不是每天坐办公室、开会、批文件。
时间一长,陈永贵忍耐不住,提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信中,陈永贵向毛主席提出一个请求,请毛主席批准他经常下去跑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山西昔阳“抓点”,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全国“跑面”,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在北京。
与此同时,陈永贵还提出希望搬出钓鱼台。
信交上去,陈永贵很忐忑,自己这个要求很奇葩,毛主席能答应吗?
没想到,毛主席的批示很快回来了:“同意。钓鱼台无鱼可钓。”
陈永贵一看毛主席的字迹,高兴地不得了,比当副总理还高兴,还是毛主席最懂自己,他老人家的批示,也总是这么活泼、有趣。
不久后,陈永贵搬出钓鱼台,住进了交道口一条胡同的小院里,在这里他才觉得找回了自我,就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而不是什么副总理。
过了几天,毛主席见到陈永贵,打趣说:
“你那个三三制很好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嘛!”
陈永贵不好意思地笑了,“深入实际,搞调查研究”,这还是向毛主席学的呢!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批示是高明的。陈永贵不适合坐办公室,而是更适合抓一个地方的具体工作,特别是抓农业生产,而这个“三三制”恰好能解决这个矛盾。正因为如此,陈永贵一辈子感恩毛主席,临终时还在念叨毛主席的名字,泪流满面地说:
“人是注定要死的,我没有给毛主席丢脸。”
陈永贵的名字,将永远跟大寨、跟毛主席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