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兰妈谈育儿
周末去亲戚刘姐家吃饭
本来是温馨的午餐时刻,可刘姐看到女儿青青姗姗来迟的漫不经心后
当时就忍不住说了一句:“都喊你多少次了?不理会人,以后都懒得管你了”
话刚闭,青青就趴在桌子上开始抽泣
其他人纷纷劝说:“吃饭别哭,对身体不好”,孩子越劝越难过、哭声也越来越大
而情绪焦躁的刘姐也开始烦躁起来
她实事求是地说:“我又没打你骂你,你哭个什么劲儿,这个样子真让人受不了”
一直低着头不讲话的青青,此刻也开始反抗说:“你懂什么,你知道我压力有多少大吗”

刘姐不以为然,说了几句泄愤的话:
“你压力大什么,为了让你压力小一些,作业我从来不过问,也没逼你上补习班,更没有给你安排额外练习题,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也懒得管你了”
“再看看别人,人家放学回家除了写作业,还要帮家里人做家务,你呢?每天饭端到跟前、衣服也找好递你手上,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别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接着,话还没有完全说完,看起来柔弱的青青就直接起身离开
随着“啪”的一声关门响,青青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打算“与世隔绝”

事情发展到这里,刘姐还在述委屈说:“为了让她压力小点,我该做的都做了,还要我怎么样”
其实,我们帮助孩子减少压力是好事情,可方法如果用错了,那只需要一件事就可能会把孩子“养坏”
比如,以下几件看起来是帮孩子减压的事情,实则是在增加心理层面的负担:
01
突然放手不管
教育孩子,就像是我们播下的一粒种子
并不是把它放进土里就行了,需要的也是来自情感方面的心灵养分
有位妈妈曾经在后台留言说:
我的女儿是一个性格犟、又玻璃心的丫头,每次还没说几句话,她就一个劲儿地跺脚、掉眼泪
有一次,放学回家已经很晚了,她还一直在那摆弄手里的玩偶娃娃
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我只是提醒一句:“都几点了,怎么还不写作业呀?明天到学校怎么办,反正我是提醒你了,接下来你自己看着办吧”
这句话刚说完,女儿就撅着嘴巴,然后一边发脾气跺脚,另一边就伤心大哭起来
看到这一幕我实在不能理解,以前对她严厉些乱发脾气、委屈爱哭还能理解
那现在我明明对她放松,好些事都已经不包办催促了,孩子为什么还是那么倔犟爱哭呢
看完妈妈的留言,我的看法是:突然放手不管带来的危害,未必比批评打击带来的伤害轻

正如妈妈自己所讲,明明现在对孩子放松了,孩子反而还更倔犟爱哭
这就是来自情感需求方面的疏忽
我的大女儿,也是一个倔强还爱哭的性格
很多时候被气到无言以对时,我也对她说过:“随便你,你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反正我也管不了你了”
本以为不再对孩子抱以太高期望,也不再整天盯着催促,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就不会那么远了
事实上,突然放手不管就是一份情感落差
给孩子的感觉也是:“妈妈是觉得我没救了,所以才放弃了我”
在这种负面认知下,孩子也会陷入一定的焦躁、自卑、甚至内疚
所以,教育孩子千万不能“说不管就不管”,即便是父母突然醒悟不再对孩子鸡娃了,可突然性的佛系不管等同于“冷暴力”,给孩子带来的情感也只有慌了神的自我否决、内疚自卑
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个慢过程,你慢慢对孩子、慢慢静待花开,一切自然也在慢慢变好

02
拿过去诉委屈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怎么样,是取决于你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如何
我有一个朋友,平淡生活中她最害怕的也是接到父母的电话
从电话接起来那一刻,身体就像是被掏空了一样忧心忡忡
举个例子,正在加班的朋友突然接到妈妈电话:
妈妈:“你在干什么”
朋友:“加班呢”
妈妈:“都多久没回家了,我看你就是个不恋家的白眼狼”
朋友“最近一段时间不是忙得狠嘛”
妈妈:“忙什么忙,谁不忙呀,隔壁刘大妈的女儿,人家一星期回来一次”
朋友不言语,静静地听着妈妈接下来的各种抱怨
那种怎么说都不对,内心似乎被掏空能量的感觉,似乎在吸收你的生命活力
这种感觉,我懂,也曾深切地体会过

小时候的我,妈妈早逝,是一个被爸爸放在家里的留守儿童
那个时候条件所限,在交通不便的影响下爸爸甚至一连好几年不回家
童年时期没有父亲的参与,等到了初高中后,我也不再期待他的消息
有时候,两个人没说几句话就开始进入互怼模式
我觉得老爸太烦、太唠叨了
老爸一边说“闺女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不能给你压力”,一边又不停地拿过去说事
比如:
写作业时说你“这些年书都读哪里去了,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
想要新衣服时说你“我们以前哪有这条件,出门穿的都是破了的补丁鞋,那个时候我们谁抱怨、叫唤过”
长大后当你想去大城市发展时,他又拿过去诉委屈:
“你看看你,怎么就这么没出息,连个像样的大学都没考上”
“想想以前,我一直单身的目的,就是为了你,你倒好,翅膀一硬就想跑了”

每当我听到这些话,心理的负罪、和羞耻感就会很深很深
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害怕跟老爸对话,生怕他再拿以前的事情诉委屈
尽管在读书这件事情上,爸爸没有脚跟脚地逼着我去学习,可他总喜欢拿过去诉委屈的做法,也确实无形中打击到我了
那是一种隔着防备、自卑、胆小、还有负罪感的心理隔阂,也让我跟父亲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所以,帮孩子减压是好事,但一定不要拿过去诉苦,没有人愿意带着负罪感前行,时刻让孩子的内心保持积极乐观的正能量,这才是父母真正爱孩子的方式

03
和别人作比较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未来就会朝这个方向去发展
一张嘴巴的影响力,也不可估量
9岁女孩乐乐,就是一位比较佛系的妈妈
每天吃什么饭、穿什么衣服,包括什么时候写作业、每天有什么作业
乐乐妈妈统统都不操心
每次说到这些事情时,乐乐妈妈也一副明事理的表情说:“这些本来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你不让她自己去承担起责任,永远都学不会自觉自律”
这些话听起来满是道理,科学养育下的结果也应该是优异的
可结果却事与愿违
在佛系环境下成长的乐乐,说话做事都显得胜负心强
就拿学校前段时间举办的读书活动来说,乐乐看到同桌被选为朗诵主持人后特别嫉妒
她回家对妈妈说:“老师选的都是学习不好的人”
妈妈听后不可思议地问:“为什么呢”
乐乐回答:“反正我同桌上课不好好听讲,学习还没有我好”
又过了一会儿,乐乐又告诉妈妈:“我也想被老师选中,可老师就是不选我,真让人讨厌”

这番话让妈妈似乎明白了什么
仔细想想,过去上学时的各种活动人选敲定,哪个不是择优录用呢
学习好的孩子更有表现、被选中的机会,这是众所周知的“秘密”
而乐乐之所以如此抱怨自己的老师,其实和妈妈佛系的错误方式大有关联
听乐乐说:“我妈可烦人了,一看到谁谁,就拿人家和我比较,好像我什么也不是,即便是你再努力也得不到认可”
这就是和别人作比较的弊端
也许父母是无心之举,只是希望用别人的优秀来衬托某个行为的正能量,我们也希望孩子可以虚心接受,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来壮大自己
可孩子不会那样想,更多的时候都觉得父母是“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在这种胜负心的环境下,孩子也会渐渐变得暴躁、埋怨、甚至攀比心强
所以,对孩子语言的影响力不可忽视,做佛系妈妈,也要做个语言表达都充满正能量的高情商父母

04
对孩子不闻不问
今年高考时,有个亲戚的孩子考出了711的高分好成绩
这个喜讯也传遍了十里八村
有人羡慕嫉妒,也有人徒步去亲戚家请教育儿经验
在一次喜宴上,我遇到了亲戚又被几个家长包围了
他们探讨的也无非是“如何把孩子教育好”这件事
面对众人的热情,亲戚也不吝赐教,她根据以往的陪读经验为大家总结了2句话:
“不要把你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这是一种压力”
“也不要完全对孩子不闻不问,这是对孩子的情感忽略”
确实如此,对孩子管太严会压得喘不过气,对孩子不闻不问又是情感上的冷漠

我的小舅,一共有4个孩子
大儿子是和前妻所生,和前妻离婚后,这个孩子就跟奶奶住在老家
后来,小舅再娶之后,又和现任妻子生了3个儿女(一个儿子、两个女儿)
面对如此强的生育能力,身边很多人都不敢相信,甚至还有人调侃说“人家带3个孩子跟玩一样简单,我们一大家子带一个孩子都累得不行”
为什么人多带孩子反而不如一个人照顾好几个孩子?有位朋友说了大实话
她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嘛,一个人带几个孩子的家庭,孩子有需求了都是自己动手,而好几个人带一个孩子就不一样了,伸手即来就是常态”
正是有了这一说法,越来越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主张“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事实上,我们锻炼孩子自主独立,就跟帮孩子减压一样,属于好事
但如果完全对孩子不闻不问,那就是伤害了
小舅的现任妻子,是一个95年的小媳妇,还没有结婚的时候连饭都不会做,结婚之后也是以点外卖、或者到老家蹭饭为多
大家给她的总结称号也是“懒媳妇”
有一次,在外婆家吃饭时遇到了小舅一家
当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几个孩子的胆怯懦弱,特别是大儿子、和二女儿都已经9岁和5岁了,他们还不敢说话,别人打招呼时也躲在一边不理会
等到中午大家都在忙着吃饭时我才发现,小舅的3个孩子还躲在一边

提醒孩子们要吃饭时,小舅妈嘴里还含着饭说:“不管他们”
可私底下我问了几个孩子才得知,原来他们不敢吃饭的原因是“妈妈没有发话,不敢吃”
我们希望孩子听话懂事,也希望孩子独立自主,可真正优秀的孩子是在于内心强大
如果孩子是在“不闻不问”环境中成长的,那内心就会在“被忽略”中胆怯、自卑,甚至长大后也习惯看别人脸色行事
所以,好的教育就是在方式中产生价值,当你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属于负能量时就要及时止损

那么,关于帮孩子减压的正确打开方式,亲爱的爸爸妈妈们有哪些好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