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4岁前该怎么“暖”养儿子?父母别错过三件重要的事

老李讲育儿宝典 2025-02-19 21:48:02

邻居老张最近特别发愁。

他儿子小杰今年刚满12岁,本来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可最近脾气变得越来越大,稍微让他说两句就炸毛。

有次晚饭时,小杰把筷子一摔,说:“我就吃这么多,你们别管我!

” 本来挺简单的事儿,可老张火冒三丈,拍着桌子就吼:“小小年纪,你太没教养了,敢跟我顶嘴!

” 小杰一下子推开椅子,直接跑回房间,连门都不肯开。

老张一肚子气跑来跟我们吐槽:“现在的孩子是不是都欠收拾?

” 可是,他越说我越想起我家孩子小时候的场景。

后来我忍不住问他:“你有没有试着问问他,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事儿了?

” 老张愣了:“孩子什么事啊……不都是瞎折腾?

其实,养儿子确实不容易。

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之后,孩子敏感又叛逆,你稍一大声,他们就顶撞回来。

但这时候,你越强硬,他们越疏远。

有时候,换个方式,效果可能会不一样。

那怎么“暖”着教育,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走得更稳?

下面这三件事,或许能帮到你。

有不少父母觉得,男孩本来就要坚强,不该把温情放在明面上,所以也特别害怕孩子会“娇气”。

但你知道吗,其实男孩对情绪的需求,比想象中更大。

我朋友家的小宇就是个挺典型的例子。

小宇小时候,很少在家里哭,但只要妈妈一抱他,他总会主动往妈妈怀里钻。

别人逗他的时候,会笑着一声不吭,可只要妈妈语气变得温柔点,他就会说出自己在学校被抢玩具的事情。

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研究过这种现象。

他发现,尽管社会普遍对男孩的情绪关注较少,但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小时候多一些支持和表达,比如用拥抱和鼓励的方式表达爱意,男孩的情绪稳定性会更高。

而且,他们长大以后,更善于表达自己,也更懂得体贴他人。

当你真诚地接纳孩子的情绪时,他们会感到“自己是被理解的”。

比如男孩耷拉着脑袋回家,不用急着责问,你可以坐下来,跟他说:“你今天看起来不太高兴,愿意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

” 这种温暖会让孩子慢慢卸下心防。

别忘了,爱和耐心,才是男孩成长最深层的养分。

有人说,男孩天生爱面子。

这句话未必准确,但面子的重要性,确实从小就显现了出来。

孩子从五六岁开始,就特别在乎周围人的看法,特别是父母的态度。

隔壁小区有个男孩斌斌,因为好奇爬树,结果摔下来了,哭得稀里哗啦。

他爸爸看到后没安慰,反而指着他说:“你这孩子,摔得这么糗,多丢人啊,让别人看笑话!

”你能想象这种带刺儿的话,会在孩子心里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吗?

其实,斌斌需要的不是嘲笑,而是父亲的几句尊重和肯定。

如果父母能多换位思考,比如对他说:“你很勇敢,能尝试新东西。

但爬树可能有些危险,下次可以让我陪着你,一起试试。

”这样的回应,不仅维护了孩子的自尊,还教会了他更有智慧地面对探索和冒险。

等到孩子进入10岁以后,他们的“面子需求”会更加强烈,很多小争执说白了都是自尊心作祟。

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只顾着吼孩子,而是要明白:尊重他们,可以让沟通少很多摩擦。

而被尊重过的孩子,才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形成良好的循环。

有些家长习惯“全包办式”养育,特别是对男孩,总觉得多操心一点,才能让孩子少吃亏。

但这些操心,有时候恰恰变成了限制孩子成长的“玻璃罩”。

我认识一个家长,他儿子强强从小被保护得特别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有次家里灯泡坏了,强强想自己动手试试,结果刚拿起新灯泡,爸爸就喊:“你别动,弄坏了还得浪费钱!

”结果呢,时间长了,强强越发不敢尝试。

他一旦遇到困难,第一反应就是找父母解决。

你想过吗?

如果孩子连换灯泡这样的“小事儿”都不敢试,那将来他能如何面对更复杂的生活?

男孩的独立能力,往往决定了他们未来是否能撑起一片天。

沈奕斐教授说得好,父母再强,也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

我们要做的是把孩子培养成能独当一面的人,而不是事事依赖的“小男孩”。

从小给男孩一些决策权和动手机会,比如让他收拾自己的房间、帮忙倒垃圾,或者让他尝试解决一点普通生活难题,这些锻炼看似不起眼,却能让孩子在实践中培养起勇气和责任意识。

有人说,孩子就像一颗小树苗,尤其是男孩,更需要阳光和耐心去陪伴。

教育儿子的路上,很多父母太过关注“管教”,却忽视了“滋养”。

其实,并不是每朵花都会在阳光最足的时候开得最艳。

男孩的成长,往往是一步一个脚印,需要你用“暖”与“尊重”慢慢陪他走过每一个重要节点。

等到哪一天,那个曾经幼稚的小家伙,变成了一个有担当、懂情绪、不怕风雨的大男孩,你会发现:真正的养育,不只是教会他规则,而是帮助他发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并且有勇气去追寻。

最终,每一颗饱满的种子,都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春天。

而这一切,就从“暖”开始。

0 阅读:12
老李讲育儿宝典

老李讲育儿宝典

奶爸的育儿进化论,一起见证孩子的每一个小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