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白塔寺

英杰聊旅游 2025-02-18 04:25:13

白塔寺位于阜成门内大街路北边,正名是妙应寺,现在是老北京胡同市井生活的经典画面,也是北京城里比较方便去的地方。以前时不时从门前过去,进去看一看也有个4-5次。前几年经常去丰盛医院看腿,顺带把附近的历代帝王庙、白塔寺、鲁迅故居又都走了一遍。

白塔寺现在就在街边上,庙门是新修的,比外面的大马路低不少。

院里是内部停车场,两边的钟鼓楼都是新建的。

第一层殿是天王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歇山顶。现在的佛像也都是新塑的。

穿过天王殿,后面是佛意珠心镜殿,白塔从殿后突兀而出,很显眼。大殿居然是庑殿顶,面宽五间,进深四间。

殿前月台上有元代石狮一对,形象比较特殊。下面的底座是龙纹海水,很精细。

殿内佛像已无存,是白塔寺历史陈列。

白塔寺始建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原名“大圣寿万安寺”,元末寺毁于雷火。 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重建,名“妙应寺”。因寺内有元至元八年(1271年)建的藏式白色喇嘛塔,俗称“白塔”,故又俗称“白塔寺”,寺原占地面积达240亩,据传是白塔建成后,元世祖忽必烈命人以塔为中心,向四方各射一箭,以箭落之地为界所划定的。殿堂均以内廷之制而建。工程先后延续了五、六十年。在元代香火鼎盛近百年,是皇室在京师进行佛事活动的中心,又是最早译印蒙文、畏兀文佛经的场所。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寺院殿堂毁于雷火,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宛平县民郭福请修,竣工后改名“妙应寺”。重建后的寺院占地面积约20亩,仅为原寺之十二分之一。建筑位于白塔之前部,主要殿宇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意珠心镜殿、七佛宝殿、东西配殿及廊庑僧合等。其中山门、钟鼓楼已在“十年动乱”中被拆除,改建成白塔寺副食商场外,基本保持原格局。殿宇均为明代殿基,

清代,藏传佛教受到推崇,作为北京最古老的藏传佛教寺院,白塔寺也自然受到器重。投入巨资,进行修复。

第三层位七佛宝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也是庑殿顶,正脊中央有铜宝塔。

殿前有明正德间“御马监太监王琦” 所募捐的铁鼎炉,炉上有字“大明嘉靖元年岁次壬午十二月吉日造”。

殿是明代遗存,现在梁上题有“大明弘治乙丑年孟冬辛未日吉时前总镇两广司设监太监王敬盖造”。

殿内明、次间佛顶各有一“龙凤吉祥”藻井,三个藻井形状大小均相同。外层方形,中层内八角形,共雕金龙八条、金凤十二只,内层圆形,内有金色蟠龙。共九龙十二凤。四外为“六字真言”贴金彩绘天花。

明次间供三世佛,中为释迦牟尼佛及阿难、迦叶二弟子,东为药师佛,西为阿弥陀佛。三世佛各高3.3米,均为元代楠木雕全身金佛像。佛屏后有清铸十一面(佛头本身四面、帽底层四面、中层两面、顶层一面)千手千眼观音铜像,高约两米。

在往后就是塔院,门口有白塔修建的主持阿尼哥的塑像。阿尼哥是尼泊尔匠师,当时在元朝为官,经他设计和主持,经过八年,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了白塔,并随即迎请佛舍利入藏塔中。

白塔围在一个塔院里。四隅各有角亭(单层),南向正中为院门。门上额书“勅建释迦舍利灵通宝塔”。

门内有一座塔殿,面宽三间,殿内保持着原来佛堂格局。

正中悬“具六神通”额,为乾隆之御笔,故叫此殿为“具六神通殿”。正中供奉连翕铜三世佛,为清代所铸。

殿后即是“释迦舍利灵通宝塔”,也叫“妙应寺白塔”。高50.9米,是北京地区现存最早的一座覆钵式佛塔。1961年的一批国保位。白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为三层方形的须弥座,面积为810平方米,覆钵上有13个相轮,天盘直径近10米,华盖之上是铜质镏金宝顶,高约4.2米重有4吨。

白塔华盖上共有铜制风铃36个,每件上面均刻有施舍题名。题名年代自明万历至民国十四年(1925),而以万历十五年(1587)八月最多,共有29件。题记文字中所谓“造钟”,“永留纪念钟”,“精铸此钟”的“钟”,均指风铃而言。

白塔1976年地震时塔顶震坏,1978年至1980年对塔及具六神通殿等进行全面整修。修缮中在塔顶发现了一批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修葺时珍藏于塔顶内的珍贵佛教文物。包括镶嵌有44颗红宝石的赤金舍利长寿佛、7000余卷的《大藏经》、缀有上千颗珍珠、珊瑚、宝石的五佛冠、袈裟等,其中乾隆御书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尊胜咒》的装饰故宫也没有,特别是在多层密封的黄檀木观音像下珍藏着33颗佛陀舍利,色白晶莹,是难得一见的无价之宝。

0 阅读:0
英杰聊旅游

英杰聊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