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千寻麻麻 东西儿童教育
2025年02月24日

大家好,我是千妈。
《鲁滨逊漂流记》是小学六下必读书,寒假陪千寻读完后感触良多,觉得这本书不该只在小学读,初中、高中、大学的青少年,乃至和我一样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许多年的成年人,都可以重新拿起来读一读。
它不是人们传统认知里的探险小说,这部诞生于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作品,揭示的是一种人生态度。
很多人活一辈子,只是活着而已,没有自己渴望实现的目标,也无法理解什么是人生态度。对大部分人来说,生活不需要态度,只要随波逐流地服从,小时候服从父母的安排,长大后服从于既定的规则。
鲁滨逊则代表了另一类人,一类具有强烈自主意愿的人,对这类人来说,父母代表的经验人生和规则代表的既定人生都不够真实,在他们的认知里,只有自己切身体会过,自己独立创造过的人生,才称得上是真实有价值的人生。
所以,鲁滨逊会放弃岁月静好,用漫长时间在一座孤岛上打造自己的小世界,在旁人看来或许是不可思议的行为,但在鲁滨逊自己看来,这就是一种人生态度。
这也是本书所蕴含的阅读价值:
初读的少年,从鲁滨逊的故事中获得人生观的指示,你会选择做哪一类人,又会走上怎样的人生道路;
重读的成人,从鲁滨逊的故事中获得初心的启发,年少的我们也曾有过鲁滨逊一样的人生态度,渐渐变成随波逐流者,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又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让我们不再相信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开拓?

▲
来源:当当
推荐版本:周伟驰未删节译本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适读年龄:10岁+孩子和成人
小说第一章叫矢志远航,就是下定决心去远航。
和大多数青少年一样,18岁的鲁滨逊想出海远行,当一个水手,探索更大世界。然后他就遇到了大多数青少年都会遇到的问题,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父母是不同意的。
我们来看书里鲁滨逊对父亲态度的描述:
“他问我,除了爱好闯荡以外,我还有什么理由撇下家,撇下这个我出生的地方?在这儿我可以得到很好的推荐,拥有凭着努力勤奋积攒财富,就能过上自在快乐日子的光明前景。”
鲁滨逊的父亲是德国人,早年来到英国,靠做生意起家,又在当地娶了个望族家庭的小姐组建家庭,用鲁滨逊的话说,他们家庭已属于中间阶层的顶部。
所以,父亲的态度是,我好不容易为你打下一片江山,准备了这么幸福的生活,你为什么还要出门闯荡呢?留在我们身边,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好吗,如果你出门就是一无所有,你的人生会充满各种不幸和风险。
这个说法是很有诱惑力的,不只是父亲积累下的丰厚家产有诱惑力,父亲向鲁滨逊描述的幸福人生观也很有诱惑力。
他说这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是那些看似高高在上,上流社会的人,他们有很多财富,很高的身份,但这个阶层很难幸福,因为他们欲望很大,大家都过着虚荣的生活,你一旦被卷进去,就不得不追求这样的生活方式,看似很有钱,但永远不够用,永远难得满足。
另一种是那些身处底层,过于贫穷,连基本温饱也不能满足的人,为了活下去必须做艰苦的体力劳动,这样的人生也很痛苦。
最幸福就是像我们这样的中间阶层,不用操心太多,也不用担心一日三餐。
“他凭着长期积累的经验已经发现,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状态,最适合人类幸福的状态,是既不必像干力气活的人那样去经受种种艰辛悲苦,也不必像上层人士那样被骄傲、奢侈、欲望和嫉妒所困扰。”

▲来源:网络
鲁滨逊和父亲这段对话,在《荷马史诗》里也有类似描述。
古希腊第一战神阿基里斯准备带领十万联军,跨过爱琴海去攻打特洛伊的时候,他的母亲海神塞西斯说过同样一番话:
“如果你留在妈妈身边,你会安稳幸福终老,如果你离开我去远方打仗,等待你的将是无数危险和挑战,甚至可能死在异乡。”
阿基里斯和鲁滨逊的选择是一样的。
只有跨过爱琴海到特洛伊去,才能够让世人看到一个真正独立的阿基里斯。
对18岁的鲁滨逊来说,父亲描述的幸福生活固然充满诱惑,但建立真正属于自己人生的诱惑更大,他必须离开父母独自出海远行,才能完成自己人生态度的贯彻。

▲来源:《鲁滨逊漂流记》内页插图
我们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到,贯彻人生态度的第一个阻力,往往就来自你最亲的人。想跨过这道阻力继续往前,意味着脱离亲情的羁绊,意味对父母意志的“背叛”。
很多人在这一关就倒下了,因为无法承担“背叛”带来的巨大压力。
书中,作者也真实描写了鲁滨逊当时的心理状态,他备受内疚感的折磨,只不过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自我。这也是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的,自由,就是被讨厌的勇气,要追求自由,就要有被人讨厌的勇气。
读到这里,我和千寻有过一些讨论,我说希望她拥有贯彻自己人生意志的勇气,虽然血缘将我们联系在一起,但我们仍是独立个体,不论你还是我,探索更大世界,都比彼此羁绊更为重要。
支持孩子独立探索世界,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父母,我们对安全幸福的界定,常常是出于自己角度的判断,而不是真正从孩子角度出发。
小说里,作者特意交代了鲁滨逊家有兄弟三个,鲁滨逊还有两个哥哥,大哥是驻扎在弗兰德的英国步兵团中校,在敦刻尔克同西班牙人的交战中阵亡,二哥的遭遇家人也一无所知。
所以鲁滨逊父母特别不想再失去这最后一个儿子,他们希望鲁滨逊一直留在自己身边。
这是他父母想要的安全幸福,是出于他们自身的需求,但这并不是鲁滨逊认为的安全幸福,对于什么是真正安全幸福的人生,应该由鲁滨逊自己来判断。
这个角度,或许能给那些欲贯彻自我意志而不得不“忤逆”父母的年轻人一些启发,你不需要因为没遵循父母安排感到内疚,父母也是人,他们的诉求亦离不开人性自私的影响,你要有超脱亲情层面的视角。
同时,也提醒了父母身份的人,当我们试图为孩子安排点什么时,应当先直面自己内心,所谓的幸福,究竟是掩盖自私的虚伪说辞,还是确确实实从孩子立场出发的中肯建议。
我们继续往下读~
亲人反对,只是你贯彻人生态度会遇到的第一个阻力,更多阻力还在后面。独自远行不是阳光大道,风暴才是常态。
作者写到,鲁滨逊刚出门就遇到了风暴,第一次遇到风暴时,鲁滨逊像所有年轻人一样,马上就后悔了。
“要是上帝慈悲,在这一次航行中不让我丧生,要是我终于能再把我的一只脚踩在陆地上的话,那我会径直回家去看我父亲,在我的有生之年再也不登上一艘船了,我一定接受他的劝告,再也不陷入困境,吃这种苦了。”
这段内心活动的描述特别好,很真切。
现实中很多人都是扛住了父母的压力,却没扛住外在环境的压力,遭遇一点挫折就开始动摇,自我怀疑。
还好,等到风暴过去,太阳出来,鲁滨逊就把刚才的后悔抛在了脑后,他又不想回家了。
是什么让鲁滨逊战胜了未知带来的恐惧呢?是对成为更好自己的渴望。始终保有这种渴望,人就不会轻易在风暴面前认输。

▲来源:《鲁滨逊漂流记》内页插图
如果说风暴是一种磨砺,后面鲁滨逊还经历了另一种磨砺,这种磨砺在我们成长旅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学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人性。
首先,鲁滨逊认识了两个很好的船长,这是他遇到的第一类人,值得信任的人。
遇见这样的人,是人生的幸运,但我们也要看到,人生路上,同样会遇到企图毁灭、占有甚至奴役你的人。
鲁滨逊跟值得信任的船长做生意赚了钱,再出海时就遇到了海盗。
海盗把他抓到自己岛上,当奴才使唤,这个人嫉妒他的智商,剥夺他的劳动,占有他的财富,还羞辱他的尊严。
这是一个象征意义很强的人物形象,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会遇到海盗,但也会遇到像海盗一样企图剥削、占有、损毁我们的人。
我们必须学会应对这两个不同的群体,对值得信任的人,要懂得尊重,对伤害我们的人,更要懂得对抗和摆脱。
共读中我和千寻都有感受到,鲁滨逊跟海盗在一起那段日子,其实也是他成长最迅速的时期,一方面他要学习如何让对方放松警惕,一方面还要悄悄做各种充足的逃脱准备。
这个过程中,他懂得了如何清醒对待身边不同的人。
对敌人,就要毫不犹豫把对方掀翻到海里去,对可以合作的人,要逐步培养成自己的盟友。

▲来源:《鲁滨逊漂流记》内页插图
正是因为鲁滨逊对人群做出了理性区分,才让他最终逃脱强大的对手,带着真正可以信任的人,一起奔向自由。
并且,他没有因为曾经被人奴役,就丧失对人性的信心。
鲁滨逊在逃脱海盗之后,还有过两场交易。
一场交易是和陌生的野蛮群体,鲁滨逊同盟友苏利驾着小船在海上走,经过一个岛上的原始部落,他们通过平等交换,取得了对方的善意。
另一场交易也是和一个船长间的平等交换,经历人性洞察后,鲁滨逊反而更加坚信,要和人建立起正常的信任关系,就一定要懂得互相尊重。
扛住父母反对的压力,战胜未知的恐惧,学会处理复杂的人性关系......经过这一系列磨砺后,我们看到,鲁滨逊从一个只有勇气的毛头少年,成长为了一个有着丰富阅历,越来越能掌控自己人生的成熟个体。
他来到巴西,做生意积累了无数财富,经营种植园也很成功,证明靠自己也可以打造出和父亲一样甚至比父亲更好的幸福生活。

▲来源:《鲁滨逊漂流记》内页插图
小说如果在这里画上句号,或许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美好结局,但作者没有这样写。
鲁滨逊在巴西度过四年岁月静好的时光后,就开始质疑眼下的生活:
“我要是在眼下处境中继续干下去的话,将来有的是机会去享用一切眼下还没有享用过的幸福事物。我父亲热切地向我介绍过,要享用那一切,就要过平静、隐退的生活,他还明智地叙述了中间阶层是充满着这种幸福生活的。”
一份美好的生活就在面前,如果继续维持下去,鲁滨逊就可以在巴西过上和他父亲一样的生活。但他不能,他又开始蠢蠢欲动,这种平稳富足的生活一开始是他争取的,可经过四年时光,他开始厌倦这份安逸,他用自嘲地口吻说:
“没想到,我由于执迷不悟,死抱着要在海上闯荡这个愚蠢的爱好不放,偏偏走上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
于是,他决定重新出海。
很多孩子读到这里时会不理解,千寻也提出过质疑,问我这个鲁滨逊是不是太折腾,太作了。
我说这就是作者贯穿始终想表达的人生态度,对鲁滨逊这样的人来说,活着就是在路上,就是不断成长不断探索。
他不愿看见人生慢慢变成一潭死水,所以要再次走出舒适圈,开始新的远行,这也是我认同并想传递给你的人生观:
除非生命结束,我们的人生都不该有止境,那种成为更好自己的渴望,应如野草般生生不息,不惧烈火,不负春光。
如果你觉得今天文章不错,可以点亮“赞”让我看见,下期“和千寻一起读童书”准备分享一本帮孩子理解什么是好的友谊,处理同伴关系的小众好书,欢迎来看~
文章封面:AI作画
文章配图: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