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一举平定藩镇割据,不想自己差点被干掉

青史如烟吖 2025-02-08 17:40:33

从建中二年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病逝之后,藩镇割据的威胁再次加剧。唐德宗李适坚定拒绝了其子李惟岳继承节度使之位的请求,这一英明之举却引发了一系列动荡。在德宗看来,朝廷的威严必须维护,然而他断然拒绝这一请求,无意中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河朔四镇(成德、魏博、平卢、卢龙),联同其他藩镇显露出不顺的态度,揭开了维稳与反叛的长期斗争序幕。

而这一切的起因还要追溯到唐代宗的时代。为了快速平定安史之乱,唐代宗拉拢叛将对付叛将,让许多叛将因为平定乱局的功劳,反而扩大了他们的势力范围,形成了新的藩镇割据。一时威胁最大的便是河北的“四镇”,这些地方的节度使传承子嗣,自行治理,实力膨胀,对中央的控制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德宗即位后,立志铲除藩镇割据,以恢复中央集权。但他面对断然拒绝李惟岳继任后引发的“四镇之乱”,不得不融会贯通地兼顾局势全面发展。河朔四镇反应强烈,迅速联手对抗中央,他们与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潜谋合纵,打算与朝廷对抗。纷争初起,德宗并不退让,他命军队准备好迎战,预见到用武力铲除割据的必要性。

战火迅速蔓延,田悦、李惟岳、李正己和梁崇义相继挑战李适的权威。魏博最为积极,唐德宗先集中火力对付田悦。虽然在多次战斗中,田悦被唐军击败,但地方势力尚未完全铲除。与此同时,梁崇义也被李希烈在总攻下搞到自杀,处理过程艰难且无收获,东线和南线的战局极其复杂。

更悲剧的是在快速打击叛乱的过程中,即便将成德镇杰出的将领张孝忠任命为新节度使,反而引起魏、恒、幽州等将领的不满。他们为争利而动,权衡利弊后转而联合起义,直接打破了德宗的细致安排。尤其是魏博的田悦,在逼退唐军后迅速整合势力,联合朱滔等人与中央抗衡。

双方在魏州一带陷入僵持,德宗在围魏的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损失。无奈之下,德宗只能部署其他应对措施,争取通过分化瓦解反叛势力。他赦免了朱、田、王、李等将领,对拥护中央表示认可,并提出通过交谈化解矛盾。然而朱泚的反复无常,终令德宗陷入被动。

在随之而来的流动战局中,唐德宗最终依赖旧部和忠诚将领,如李晟、马燧等人,形成新的抵制反叛的回旋之姿。尽管德宗曾展示出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对意图割据的将领与地方势力施行了一系列削弱与打击的策略,但在执行过程中政策过于错综复杂,内部分裂,无法阻止藩镇的重新壮大。

从最初坚定消灭“四镇割据”的决心,到后来的妥协,“二帝四王之乱”的爆发,德宗犹如一位困兽斗的君王,他用尽心力,甚至不惜以“罪己诏”来赢取和缓,最终还是未能达成理想的统一局面。

“泾原乱兵占领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奉天”的惨痛一刻,真正让他意识到,对于藩镇问题,他的用兵框架已经非常模糊,并且面前的道路愈发狭隘。尽管依靠一波波的将领竞相上位扩散了中央逼迫削藩的危机,但每个藩镇的内斗与地缘政治实际,使全局混作一团。之后的德宗,已逐渐对抵抗割据、盘活统治的军事策略失去兴趣与信心。

0 阅读:9
青史如烟吖

青史如烟吖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