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考古”大抵分为两个阶段,或有朋友会觉得关键在于“保护性发掘”;其实不然,考古最为关键的部分是前期的“找墓”,这就引出了传承数千年的一项“技术”——风水。当然,或有不少朋友认为,“风水”是封建迷信,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是要摒弃的;但“考古”本身就是寻找古人痕迹,且不说风水是否迷信的问题,对于考古人员来说,“风水学”是一项重要学科。
先要说明一点,这里可不是讨论“风水”的问题,而是要说1992年发现的一座“墓下墓”,以及墓中出土的“黄金铁剑”;由于其中涉及到“风水”问题,为讲得清楚,开篇才讲一些题外话。暂回1992年,当时的陕西宝鸡一座机械厂正在施工,期间无意发现了一座古墓;后经考古专家鉴定,这座古墓是一座明代的官宦墓,且等级不高,又多次被前人“光顾”。因此,考古队经过整理后,通知机械厂可以继续施工;令人意外的是,工程机械才刚挖出一铲土,居然在“明代古墓”的下面又发现了另一座古墓。
当时考古队还没有离开现场,当听说发现了“墓下墓”时惊诧不已,有专家马上联想到了秦始皇;或有朋友奇怪了“考古专家也太能联想了吗?前面还说是明朝古墓,怎么跟秦始皇扯上关系了?”这就引出了前面提到的“风水”。古人下葬,多讲究堪舆风水,对墓地的选择;站在“风水学”的角度去讲,如果墓地已经占据了“宝穴”,此处的“地气福泽”就会被吸收。
但是,如果后世再有亡者葬于此处,后来者非但不会因为“宝穴”而得到福运,反而会变成“晦气”;几千年来民间一直恪守此道,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在选择墓地后,还要请人“验土”的目的,就是为了看看这里有没有前人已经占了“地气”。当然,凡事都有例外,风水学还有一种特殊的选墓方式,叫“鸠占鹊巢,抢穴改运”,其典型代表就是秦始皇的先祖墓。
单纯以史料记载为据,最初的秦国远没有秦始皇时代那么强大,周代时只是位于西戎边陲的一个小诸侯;当时的秦国本就地处蛮荒,且又面临着西戎和中原两面的军事威胁,别说“统一天下”,就是自保都十分困难。理论上讲,秦国处于这样的地理位置,想要“扫六合,争天下”几乎是痴心妄想;或许正是这个原因,秦国曾两次东迁,直到在“八百里秦川”生根,又经“商鞅变法”的推动,这才得以崛起。
实事求是地说,尽管秦国两次东迁,又经历了“商鞅变法”,但在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秦”仍不是最强大的诸侯;理论上说,“扫六合”很难实现,这也是“秦始皇利用外星科技才实现华夏统一”的主要理由。当然,“外星科技”太过玄幻,古人也不会联想到这方面;因此很多史书将“秦王扫六合”归结为风水使然,简单来说,是秦国巫师将“秦祖”葬在了周朝“龙脉”上,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鸠占鹊巢,抢穴改运”。
说到这或有朋友会说“难道‘墓下墓’埋葬的是秦始皇的先祖?”就连当时考古专家也曾这么认为,但发掘后才发现,这座古墓仅有5平米左右,按其规模来看,怎么也不像“君王墓”;话虽这么说,但专家也不敢完全否认,因为古墓虽小,但墓中陪葬却丰富得惊人,用专家的话说“该墓随葬金器总重约 3公斤,居中原地区,春秋墓葬出土黄金总量之最”,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则是今天著名的“秦剑之星”——金柄蟠虺纹镶绿松石铁剑。
简单来讲,“秦剑之星”在今天看来显得很是特殊,黄金铸成的剑柄,镂空浮雕,云勾纹和圆珠纹形成变体蟠虺纹,并镶嵌绿松石、料珠、宝石等装饰品,显得精巧华美。乍一看,如此一把“黄金宝剑”,使用者应该是位身份地位极其崇高的人;奇怪的是,剑柄以“黄金”铸成不假,但最主要的剑身部分却用早已锈蚀到断成几截的“铁”制成,这就让使用者的身份降低了许多。
这点也得到了专家的证实“周秦以来王公贵族都有佩剑的习俗,而这把铁剑的黄金剑柄长 10.4厘米,刨去两端的装饰,用于握柄的尺寸仅6厘米左右,不难看出这把剑不具备多少实用性,应该是佩剑主人身份的象征。”乍一看,黄金铁剑是没有实用性的“装饰品”而已,甚至有人认为:这把剑最珍贵的地方是“黄金剑柄”。令人意外的是,专家居然说:“秦剑之星”最珍贵的不是黄金,而是锈成一堆的“废铁”。
说到这不禁有朋友“会心一笑”,甚至会酸酸地说“专家不会拿黄金有其他目的,这才故意说最珍贵的是铁吧?”实事求是地说,出土黄金在考古中并不少见,因此专家对“黄金”文物还真就不稀罕了;再有,文物的价值不在于本身质地,其真正的价值体现是佐证历史,“铁”在今天看来似乎十分常见,但在黄金宝剑这里,其历史价值就被凸显了出来。
简单讲,经专家鉴定,“秦剑之星”应为两千多年前的战国产物;对历史熟悉的朋友或许知道,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也是“青铜时代”。所谓“青铜时代”,说白了就是各种器物主要以青铜质地为主,这主要受制于“木材”燃料的冶炼技术;理论上讲,黄金、青铜的熔点分别为1064℃和1083℃,用“木材”燃料尚可将其熔炼。但是,“铁”的熔点为 1535℃,木材想要将铁熔化后锻造成器物,似乎不大可能;不仅如此,经专家鉴定,“秦剑之星”采用了浇铸、铆合、镶嵌相结合的复杂工艺。
对历史有研究的朋友或许又联想到了“汉武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武帝能消灭匈奴,最终把疆域拓展到河西走廊,很大程度上也要得益于“铁器”的出现;据史料记载,自汉武帝得到“铁”之后,匈奴骑兵的速度和力量优势被大大削弱。匈奴为得到“冶铁”这一划时代科技,向中原渗透和收买了大量奸细;汉武帝为保护“铁器”曾多次搞肃清运动,某种角度看,历史上为“铁”而死的人何止千万。
说到这或有朋友不耐烦了“罗里吧嗦这么多,汉武帝用铁器征服匈奴,这跟‘秦剑之星’有什么关系?”这也是专家难以解释的问题。据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但当时并不具备实用价值;直到汉武帝时期,“冶铁”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达不到将“黄金和铁”完美融合的地步,最多也就是“镶嵌”。
关键就在这里,“秦剑之星”比之汉武帝时期又早了至少数百年;专家至今都没搞明白,古人究竟是怎样将“黄金和铁”浇铸、铆合在一起的呢?
半截文章更让人不知道金和铁是怎样浇铸在一起的,甚至是谁的墓都成迷了…[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