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坚持抗元,视死如归的文天祥,为何赞同弟弟降元?

长江古今谭 2022-04-10 19:00:53

公元1283年1月9日,囚禁在元大都三年的文天祥,慨然赴死,从容就义。

而三年前,文天祥的两个弟弟文璧和文璋却同时在惠州投降元军。于是,这样一种“兄弟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的鲜明对比,引发了时人及后人的讥讽和责难。

当时有人写诗嘲讽说:“江南见好说溪山,兄也难时弟也难。可惜梅花如心事 ,南枝向暖北枝寒。”

清朝的乾隆帝也为此愤然写道:“黄冠如愿转难评,莫若从容就义精。子不知终弟受职,应难地下见其兄。”

降元的文璧果真像乾隆所讲,死后无颜见文天祥吗?

其实,文天祥对其弟投降元军是赞同的。

文天祥生于1236年6月6日,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人。

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中进士,在集英殿廷试时,他以“法天不息”为主旨写成了《御试策》,被宋理宗“亲拔为第一”,成为状元。考官王应麟称赞:“是卷古谊若龟鉴 ,忠肝如铁石。”

科考的辉煌,状元的名头,并没让文天祥仕途顺达,他刚介正洁,又“天性澹如”,常因正直敢言而被贬官还乡。

几度沉浮,赋闲日长,他索性放浪形骸,在温柔乡里麻醉自己。

1275年,忽必烈命伯颜担任最高统帅,率20万大军,打响了灭宋的最后一战。谢太后下《哀痛诏》,号召起兵勤王,但无人响应。

此前的“浪子”文天祥却挺身而出,扮演起了“补天”的角色。

他变卖家产 ,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起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共赴国难。他的朋友和幕僚劝阻他:“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

文天祥回答道:“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几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 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可保也。”

当时文天祥的官职仅是江西提刑,比他官品高的比比皆是,但当南宋朝廷遭遇灭顶之灾时,这些人都“知其不可而不为”。

惟有文天祥“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必败无疑,却义无反顾,以一介书生率军勤王。

此后的七年,是文天祥几乎每时每刻面临死亡胁迫的7年。身临死境自称达18次之多,可他却得以不死。

文天祥预感到自己被俘,随即选择自杀,以求速死殉节,但未能如愿。被俘后,他慷慨激昂,屡屡以求速死,然而也没有达成成仁之志。

1279年底他被押送到大都,面对络绎前来劝降的前南宋皇帝、大臣及元朝高官显贵,文天祥同样言辞激烈,惟求速死。

此后,元廷对文天祥冷处理,不再派人劝降。

速死不成,求死不成,日久年深,最易改变人。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慷慨”易,“从容”难!

文天祥在诗文中虽有意隐藏他对生的向往,但能看出他内心充满了对生的渴望。

他在诗文中多次流露出“家山时人梦,妻子亦关情”的情感,他渴望着能与妻儿团聚,终老于故土。

他多次表达“欲了男儿事,及无妻子情”  的决绝之情,他把这种亲情寄希望于“来生业缘在,骨肉当如故”。

文天祥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有强烈的求生意识。他渴望着和亲人团聚在一起,终老于世外桃源般的故土,做一位有清白节操的遗民。

文天祥本能“黄冠归故乡”,不做元朝的高官,只做一位有清白节操的遗民。

忽必烈有意放过他,留梦炎和麦术丁认为不能放虎归山,正是他俩的阻挠,文天祥未能获释。

此时,文天祥的“死”和“不死”已经不是他个人的事了。

江南士人都期待他早日以死殉国。

好友汪元量到狱中探视文天祥,“且勉丞相必以忠孝白天下”。

好友王炎午唯恐他“日久月积,志消气馁,不陵亦陵,岂不惜哉!”,写了篇《生祭文丞相文》,督促文天祥早些以死殉节:

呜呼!大丞相可死矣!文章邹、鲁,科第郊、祁,斯文不朽,可死。丧父,受公卿祖奠之荣,奉母,极东西迎养之乐,为子孝,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将相,功名事业,可死。仗义勤王,使命不辱,不负所学,可死。华元踉跄,子胥脱走,丞相自叙几死者数矣,诚有不幸,则国事未定,臣节未明。鞠躬尽瘁,则诸葛矣;保捍闽、广,则田单即墨矣;倡义勇出,则颜平原、申包胥矣;虽举事率无所成,而大节亦已无愧,所欠一死而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

最终文天祥选择了“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

他英勇就义之时,宋人早已做上大元的良民,宋亡七年,崖山亡又四年矣。

文天祥起兵勤王,辗转各地与元军作战,不仅将自己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也将整个家族的命运置于危险境地。文天祥的两个儿子先后死于战乱,妻子、女儿被俘,年迈的母亲在饱受流离之苦和孙儿夭折的打击中悲痛离世。

“人谁不为子,而我欲尽孝不得为孝。⋯⋯呜呼!自古危乱之世,忠臣义士,孝子慈孙 ,其事之不能两全也久矣。”

作为长子、父亲、丈夫的文天祥,内心承受着巨大的悲痛和愧疚。

他将自己的身后事和延续家族宗嗣的任务交给了两个弟弟。

至元十八年(1281年)春节,文天祥在写给继子文升的信中说 :“吾备位将相,义不得不殉国;汝生父与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

给小弟文璋写信亦说:“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隐⋯⋯使千载之下,以是称吾三人。

“殷有三仁”,文天祥的“三仁”是指自己的杀身成仁、璧弟的屈身全宗 、璋弟的林泉守节。

可见对于节义操守,文天祥到后来只是要求自己,并没有强求自己一家老少皆随自己,一道去做那个时代的“英雄家庭”。

文璧降元后,历任临江路总管、广东宣慰使司事、宣慰使广西分司邕管,“念广民兵后疮残,凡可以救民于水火与衣冠于涂炭者,尽心焉。”

文璋则听从文天祥的吩咐,出家当了道士。

至于文璧死后有没有脸去见文天祥,元人赵彬在《宣慰文溪先生诔辞·序》里已做了回答:

君子曰:文山文公死,文溪文公不死全宗。斯言出,天下莫能破矣⋯⋯ 文山公死其难,比之比干;文溪公全其宗, 亦文氏之微子矣⋯⋯ 使文山见革斋太师(父文仪)于地下,文山无遁辞;文溪见理宗于地下,亦无愧色⋯⋯故文溪之举,于事得宜,于道得忠,于心无愧。

0 阅读:111

评论列表

敬人世间的良心

敬人世间的良心

4
2022-04-10 21:15

初闻涕泪满衣裳

老爹

老爹

2
2022-04-13 15:47

文人志士[点赞]民族脊梁[点赞]

长江古今谭

长江古今谭

滚滚长江东逝水 谈古论今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