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志愿军打夜战前,要喝一种又腥又苦的水,还要吞下活蝌蚪?

热情的小狐狸 2024-11-07 01:36:04

抗美援朝战争是伟大的,当时志愿军除了在武器、装备上存在客观差距之外,还需要在后勤保障上克服重重困难。

“粮草先行”的要求下,志愿军遇到的实际困难有很多,而很多困难在解决的过程中都没法想到妥善的解决办法,只能各位勇士去想尽办法克服。

太多困难需要克服

此前,人民解放军历经了解放战争,那时后勤体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粗糙”的,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根植于中国的土壤上,很多困难是可以被克服的。

武器能通过缴获获得,粮食则可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这才有了“仓库在前方”的说法。

可到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一切都变了。

这场战争发生于二战之后,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双方投入的总兵力最多时能够达到300多万,其中“联合国军”与南朝鲜军总数合计为120万。

战争发生最初,困难便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了。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13兵团4个军、3个炮兵师和1个高炮团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奔赴朝鲜,先头部队很快就与美军遭遇了。

在最初的战略构想中,要先弄清楚敌人的态势,通过防御战来歼灭小股敌人,弄清各方面的情况。

苏联当时的态度也是要支援朝鲜的,并且要提供武器,等完全把部队装备起来再配合朝鲜方面开始反攻。

但“联合国军”的作战策略则直接改变了战场的局势,他们的汽车数量是完全足够的,因此便沿着公路长驱直入,兵力也相对分散,完全是一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作战态度。

志愿军统帅部发现了这一情况,马上抓住战机,决定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大兵团运动战一旦开启,就对后勤提出了巨大的要求。

由于双方的军事科技水平能力并不对等,志愿军遇到的困难也是难以解决的;若是对比解放战争时期,那么此时武器装备很难从敌人那获取、语言不通等情况也使得当地无法大量提供后勤补给。

运输线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志愿军很清楚,但美军也很清楚,他们动辄派遣飞机对运输线狂轰滥炸,导致运输给养损失相当严重,有一组数据显示:想方设法运过鸭绿江的粮食达到190269吨,真正抵达前线的不过四成。

而在大兵团运动战过程中,炊事班的压力同样很大。

比如11月27日至12月4日期间,担负第一梯队进攻作战的27军急行300公里投入战斗,战斗持续了7天7夜;42军于1951年1月1日穿插迂回,8小时就行军40多公里,终于拿下济宁里。

一天的时间,也只有一半能用,就是因为美军飞机侦察和轰炸极为频繁。

若是炊事班开火做饭,看到炊烟后马上就会投下炸弹,这将直接影响到战局。

第一次战役期间,后勤部队之间的联系也极为困难,再加上对当地的情况不算特别了解,负责给养的部队很难快速跟进行动部队,导致有的前线部队出现了粮食短缺的情况。

42军在黄草岭阻击战中断粮近4天,实在没有办法了,只能靠挖土豆充饥。

“方法总比困难多”是各位一线指战员的信念,后方的后勤人员也在想尽办法为志愿军提供充足给养。

考虑到连续运动作战、无法生火做饭等特点,中国东北地区也大力组织过饼干供应,可是满足一位战士连续多天行军的饼干数量是极多的、

体积也大,战士们本就需要携带武器等,这种方案看似妥善,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容易遇到重重困难。

后勤部李聚奎部长在第一次战役结束后,就向部队提出“炒面为主,准备熟食”的建议。

样品被送到志愿军司令部后,彭德怀、洪学智等几位主要负责人看后都很满意,他们也同时提出要求: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

即便是找到最合适的方案了,可由于时间紧迫,原本需要741万公斤的量,东北想尽办法也只能解决掉500万公斤。

伟大的人民群众,在此阶段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沈阳市各党、政、军系统每日最低完成6.9万公斤的炒面任务。

当时的炒面与现在大家能吃到的炒面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炒面送到前线战士手中时,他们会在行军、作战的途中背着一个炒面口袋,饿了的话就随时抓一把炒面放在嘴里,若是难以下咽则再配合吃上几口雪。

这也能看出,连粮食这一最基本的供应都遇到了这么大的挑战,就更不要说其他自然环境带来的威胁了。

90多岁的殷逢樵当年是人民志愿军后勤二分部511医院的外科医生,从医生的角度,他讲述了当时留下的深刻印象。

1950年12月,他所在的医院接收了第一批从朝鲜运回的伤员。

朝鲜天寒地冻,对伤员的生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他阿硕:“伤员送来的时候基本都有冻伤的情况,他们穿着单衣,鞋带都被冻住了,根本解不开,脱掉他们的鞋子,脚皮和鞋都是一起被脱下来的。”

后来殷逢樵赶赴朝鲜前线救助伤员,那里环境差、伤员多,床铺实在不够用了,很多伤员只能躺在稻草铺盖上。

抢救伤员本就是“生命与时间赛跑”,时不时还会有飞机轰炸。

殷逢樵也摸清楚了敌人的轰炸规律,他说:“看到飞机飞得高就不用管,飞得低了就得赶紧背着伤员跑到山上。”

一代人的英雄故事

在志愿军遇到各种困难的同时,美国人却是一副得意忘形的样子。

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还向随军记者表示:“万事如意,非常好。”

1950年11月27日,志愿军第9兵团8个师向长津湖地区的美军发动猛烈攻击,气温已经是零下30多度了,战士们早已被冻伤,他们的腿部都无法弯曲,跑得也非常缓慢。

美军眼中,那是“原木在移动”,他们反应过来后很快用机枪和火炮还击;志愿军一排排倒下去后,就有另外一批冲上来。

西线战场,志愿军38军113师克服疲劳,在高山密林之间前进了14小时,先后打垮了多支“联合国军”部队,赶在敌人到来5分钟前占领了三所里,彻底切断敌人的退路。

此外,上甘岭战役更是防御战的一个里程碑,此战过后,志愿军也彻底掌握了正面战线的主动权。

美军靠着充足的火炮力量不断狂轰滥炸,表面的工事被摧毁了、草木被打光了、坑道被打短了,如此激烈的火炮倾泻力度可谓古今中外罕见,志愿军凭借着“人在阵地在”的信念铸就了中国军队的精神高地。

因为狂轰滥炸的情况,志愿军不得不转入坑道作战。

比起阵地战,坑道战的条件是更为艰苦的,粮食、药品、弹药等物资越来越匮乏外,就连阳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都无法让人生存的地步,那些负了伤的伤员们只能任由伤口发炎腐烂。

李奇微在最初的朝鲜停战谈判中还扬言:“应当取得空中威力的全部能力,取得最大效果,来惩罚在朝鲜任何地方的敌人。”

“空中绞杀计划”也在这一阶段被制定,大量铁路被切断、机车被炸毁。

面对美军的封锁,只有保证后勤之路通畅,才能坚持到胜利那一天的到来。

所有人都在想着办法。

反“绞杀战”的关键时刻,工兵团的战士们“誓死与铁路、大桥共存亡”,他们连续奋战了76个昼夜。

为避免敌人飞机不能白天行动、晚上抢修还不能使用照明工具,战士们通过“互助组”的方式配合才终于有了成果。

由于营养匮乏和过度疲劳,很多战士患上了夜盲症。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前线的战场上。

住在南京鼓楼区的肖丹已经90多岁,提起那段过往时,他依然记忆犹新。

他回忆道:“平时的饮食别说是肉了,就连蔬菜都吃不上,常常一口炒面、一口雪,再加上缺乏维生素A,很多人患上了夜盲症,我也不例外。”

至于解决办法,当时大家能想到的便是蝌蚪和松针水。

松针水又苦又涩,可为了能把夜盲症治疗好,他们都会捏着鼻子把松针水给喝下去。

再到后来,战士们就抽空在山地里种菜,种菜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难题。

肖丹的爱人钟平钧也是抗美援朝队伍中的一员,她当时是文工团成员。

为了能鼓励大家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深入战斗最前沿,钟平钧所在的31师文工团奉命赶赴上甘岭前线慰问演出,她们的出现,也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上甘岭女兵战地照。

除了饥饿、疾病带来的困难外,通讯也是一大挑战。

志愿军60军179师的通讯员姚克昌说:“在战场上 ,通讯十分重要,保护战场通讯比保护自己的生命更加重要。”

电报的内容很有可能被敌人翻译出来,加密方式还得隔一段时间换一种,这要求通讯员每天都得背诵电报和对照翻译,这样在战场上才能及时翻译出电报的内容。

电台都在一个个小山洞中,为了防止敌人骚扰和破坏,还有一个警卫班的战士负责保护电台。

所有有线电台几乎都被战争摧毁了,战场之间的通讯只能通过无线电台。

在通讯员眼中,一定要准确收发、不出丝毫差错,这样才能保证战场的指挥。

姚克昌也说:“我记得全国人民通过各种方式为抗美援朝贡献自己的力量,捐款捐物的百姓更是数不胜数,我就收到了一封来自兰州小学生的信件,全国人民的支持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我也希望全国年轻人能永远记住这段历史,把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融入血液之中,建设更美好的中国。”

艰难的战争持续了几年,一直到1953年部队的状态才得到进一步改善,1953年春节,前线指战员终于吃上了第一顿肉馅饺子,可以想象这一路走来有多么不容易。

这年7月27日,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终于宣告结束。

对于无数奋战在前线的战士们而言,这一刻更是来之不易。

参考资料

1.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给养供应保障 罗元生 党史博览

2.聆听英雄故事 感念家国情怀 南京日报

3 阅读:913
评论列表

热情的小狐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