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初,朝鲜战场局势动荡,联合国军在中朝联军的凌厉攻势下节节败退,首尔也随之失守。就在这样紧张的气氛中,韩军高层秘密组建了一支极具隐秘色彩的特种部队,名为“白骨兵团”。这支部队成员身穿人民军制服,伪装成敌军在前线后方行动,以此扰乱敌方部署,进行谍报和破坏任务。
他们在一次行动中,竟然成功俘虏了朝军第五独立作战区司令官金应彬中将,并截获了大量机密文件。这次任务在战场上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但白骨兵团成员也因此被人民军严密追捕,在敌后生死搏斗中艰难生存。那么,这支伪装成敌军的韩军特务部队为何选择对朝军最高指挥层下手?
白骨兵团的组建与初步挑战
1951年1月,正当朝鲜战场的硝烟密布,美韩联军在中朝联军的猛烈攻势下,不得不仓皇后撤,一路从首尔撤退至更南的防线。面对不断推进的中朝军队,韩国军方深感现行战术难以奏效,迫切需要新的对策以应对持续增长的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韩国军方得知,中朝联军后方不断有身穿韩军制服的侦察队活动,对联军构成了极大的干扰和威胁。这一情报促使韩国高层决定也组建一支类似的部队,专门在敌人后方进行扰乱和破坏。因此,“白骨兵团”这一特种部队应声而生。
韩国军方在挑选白骨兵团的指挥官时,目光落在了第8师团21联队的3大队长,蔡命新上尉身上。蔡命新以其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果敢的指挥风格获此重任。然而,当蔡命新走进这支新成立的部队时,面前的情景让他几乎无法相信这是一支准备执行特殊任务的队伍。
这支部队的士兵大多是战争爆发后急速招募的新兵,他们对军事训练的了解仅限于基本的步枪操作和简单的战术动作。对于如何在敌后进行游击战、破坏通讯线路、设伏攻击等高级战术,他们几乎一无所知。更糟糕的是,这些新兵连一张详尽的作战地图都未曾见过,他们对即将进入的敌后地带的地形几乎全无概念。
突袭第五独立作战区司令部
在最初的训练和准备阶段,蔡命新面临着艰巨的任务。新兵们大多从平民直接转变为士兵,他们对实战的理解极其有限,战斗技能和生存能力都亟需提升。
在一次日常的巡逻任务中,白骨兵团的一支小分队意外地与人民军的一个通讯小组发生了遭遇战。在短暂而激烈的交火后,韩军成功捕获了一名试图隐藏在灌木丛中的人民军通讯兵。这名士兵在随后的审讯中透露了许多重要信息,其中最关键的是人民军第五独立作战区司令部的确切位置。
得知人民军第五独立作战区司令部的具体位置后,蔡命新当机立断,他召集白骨兵团的小队成员,简要说明任务,要求他们带上必需的武器装备和爆破工具。行动计划中,白骨兵团成员将身穿人民军制服,以减少接近目标时被察觉的风险。
当夜幕降临,小队在密林中小心行进,沿着事先勘察好的路径向目标区域逼近。他们谨慎地穿越一片片茂密的树林,脚步轻盈,生怕弄出一丝声响引起敌军的警觉。小队成员被分成了多个小组,各司其职:一组负责正面突袭,一组负责封锁撤退路线,还有一组准备随时接应。
当他们逐步接近司令部外围时,哨兵的身影开始出现在前方。蔡命新示意队员们放缓脚步,利用灌木和地形掩护自己,悄无声息地向哨兵位置靠近。由于白骨兵团穿着人民军的制服,加上哨兵对同装束的士兵放松了警惕,蔡命新和他的队员们得以接近到几步之内,然后迅速出手。这些哨兵倒地后,蔡命新和他的队员们将他们的尸体迅速移到掩蔽处,以确保不会被巡逻的士兵发现。
解决掉外围的哨兵后,白骨兵团悄悄潜入了司令部建筑区。蔡命新带领突袭小组直奔指挥中心,在黑暗中逐步接近目标建筑。行动开始的一瞬间,白骨兵团队员们迅速踢开门,冲入房间,手持武器对准司令部内的所有人。房间内的人民军军官显然被突如其来的袭击震住,没来得及反抗就被制服。
蔡命新快步走向金应彬,确认了他的身份,随即命令队员们将金应彬及其参谋长姜七成、其他副官以及秘书和通讯员一同控制住。这一刻的白骨兵团,不但成功捕获了敌方的高层人员,还一并夺得了他们留下的机密文件和地图。
为了确保此次行动的保密性,蔡命新命令对白骨兵团抓获的所有人员进行短暂的审问,从他们口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审问过程并未耗费太多时间,一些关键的情报已经通过被截获的文件得到了确认。在得到确切情报后,蔡命新并未选择将这些敌方俘虏带回,而是冷静地命令部下将金应彬及其随行的所有人员全部处决,避免暴露行动的任何信息。
这次突袭行动的成功让韩军吹嘘了很久,尤其是当他们报告称曾抓获一位“人民军中将”时,更是被大肆渲染。实际上,金应彬只是活动在敌后的一名游击队指挥官,虽然担任着中将级别的职务,但并未被正式授予中将军衔。
苦战与部队的解散
人民军很快察觉到后方的破坏来自一支伪装成本军的韩军特务队伍,因此迅速调动了大量兵力,四处搜捕白骨兵团。白骨兵团在敌后的日子变得愈发艰难,每次行动都充满了生死考验,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围剿。人民军的严密追捕让他们的撤退路线变得危机四伏,队员们被迫隐蔽在山林中,时刻戒备四周。
随着时间推移,白骨兵团的士兵们开始经历缺水、缺粮的困境。为了躲避敌军的搜查,队员们常常不得不减少活动,尽量避免留下痕迹。偶尔找到一些溪流补充水源,或者觅得少量食物,都是为了能继续隐蔽行动,维持战斗力。到了3月底,蔡命新率领剩余的士兵们几经周折才穿过重重封锁,逐步向韩军阵地方向靠拢。经过一场艰难的跋涉,当他们终于抵达预定的集合点时,最初的白骨兵团成员已经所剩无几,仅剩下238人,几乎都是伤痕累累的幸存者。
返回阵地后,白骨兵团的士兵们本以为会得到奖励,至少能获得之前承诺的退役待遇。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一纸解散令。韩国陆海空三军司令丁一权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而是决定借助美军之手,将白骨兵团彻底解散。解散的理由被简单地归结为“任务完成”以及“无需保留”,而这支特种部队的士兵们瞬间成了名不副实的“散兵”。
在正式解散后,许多白骨兵团的老兵发现,自己无法领取应有的退伍证明。由于解散的突然性,他们没有得到相关的荣誉勋章和服役年限证明,几乎等于被草草遣散。这种情况让这些曾在敌后奋战的士兵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他们中有些人本来以为能够凭借退伍后领取的抚恤金支撑家庭,但在解散令下来之后,所有的设想都变成了泡影。
这些老兵们回到社会后,许多人都因服役经历未被承认而遭遇重重困难。在社会上找工作时,曾服役白骨兵团的经历既不能加分,还带来许多疑虑,甚至有人遭到质疑。因为部队的活动属于机密性质,公开的资料极少,很多普通民众并不了解他们的真实经历。部分老兵不得不放弃原本打算投身的职业,有的为了生计,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有的则艰难地在亲友帮助下勉强维持生活。
晚年的荣誉与认可
战后多年,白骨兵团的老兵们并没有因为解散而消失,他们中的许多人一直在为当年的荣誉和应得的权益四处奔走。1950年代末,少数白骨兵团的老兵们试图向政府申请他们的服役年限和军衔承认,然而,所有的请求都石沉大海。军方甚至对他们的存在避而不谈,仿佛不曾有过这支部队的历史。
1970年代后期,一些白骨兵团的老兵们逐渐建立起联系,商议通过民间组织和媒体曝光的方式来向政府再次提出诉求。1990年代中期,随着更多档案的解密,关于白骨兵团的记载重新被人们关注起来,这也让一些老兵们重燃希望。直到2004年,韩国总统卢武铉终于在一份命令中正式承认了白骨兵团成员的军衔和服役年限,明确指出他们在战斗中所做的贡献应得到官方认可。
然而,尽管军衔和年限得到承认,老兵们希望拥有正式的退伍仪式,作为对他们当年牺牲和付出的正式致敬。时间推移至2010年6月25日,韩国忠清南道吉龙大学的草坪上,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场合——白骨兵团的正式退伍仪式。在一片肃穆的氛围中,现场布置得庄严而简洁,台上悬挂着白骨兵团的纪念标志。包括全仁植少校在内的26名白骨兵团的幸存老兵佩戴军帽,穿上整齐的军装,胸前挂满了象征荣誉的勋章。这是他们等待了几十年的正式承认,也是一次迟来的致敬。
参考资料:[1]朴东勋.朝韩关系进展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及中国战略考量[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2(1):12-1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