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徐向前回忆:若没有西安事变,中央还有最后一个“杀手锏”

历史微鉴呀 2025-02-13 11:45:01

兵临城下的危局

1936年的陕北,一场生死存亡的较量正在上演。红军将士们刚刚经历了长征的艰辛,身心俱疲,补给匮乏。

陕北一带山高路险,土地贫瘠,百姓生活困苦。红军既要维持基本生存,又要应对蒋介石派来的重兵围剿。

蒋介石此次调集的近50万大军,将陕北根据地分割包围。东北军虽然装备精良,但因为连年作战,士气低迷;晋绥军占据地利,对当地地形了如指掌。

马家军骑兵善战,机动性极强;杨虎城部驻守关中,控制交通要道;陈诚的中央军则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嫡系部队,战斗力最为强悍。

11月,胡宗南部队突然向延安方向发起猛攻,将红军主力切断。黄河天险成了阻碍红军统一调度的天堑,西岸的部队被迫转移,东岸的部队陷入重围。

延安城内,粮食储备告急,弹药所剩无几。根据地的群众纷纷组织起来,将家中仅存的口粮送到前线,妇女们日夜赶工,为战士们缝补衣物。

面对这般困境,红军将士们并未失去斗志,依然坚守阵地,等待战机。

张学良的思想转变

张学良的转变绝非一日之功。1935年11月的直罗镇战役中,他亲眼目睹了109师覆灭的惨状。

这支曾在东北战场上叱咤风云的精锐之师,在与红军的交战中损失惨重。战后,张学良暗自来到战场,看到遍地横尸的战士们,不少是跟随他南下的东北青年。

这些人本该在家乡保家卫国,却在内战中白白牺牲。张学良夜不能寐,开始深入调查红军的真实情况。

他派心腹秘密接触了一些被俘的红军战士,得知他们多数是为了抗日救国才参加革命。

张学良私下也收到了许多来自东北的密报,日军正在加紧扩充军备,建立伪满洲国的统治体系。

他深感,若继续内战,只会便宜了日本侵略者。张学良开始在军中传阅抗日救国的言论,与杨虎城等人密商联合抗日的可能性。

他派出的使者与周恩来等人多次秘密会晤,探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方案。

这些举动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多次派人警告。但张学良已经看清了局势,决心要为改变这一切付诸行动。

中央的“绝密计划”

在延安窑洞的煤油灯下,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层反复推敲这个代号为"第二次长征"的计划。与第一次长征不同,这次要穿越更多敌占区,路线更为复杂。

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突围,红军各部队要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制造多个突围点,分散敌人兵力。一部分部队佯攻正面,吸引敌军注意,主力则从侧翼突围。

第二阶段是渡河南下,部队要兵分多路,化整为零,穿插于敌军间隙中前进。每个小分队都要携带详细的地图和联络暗号,到达指定地点后重新集结。为了解决给养问题,红军要在路途中建立秘密补给站,发动群众支援。

第三阶段是在皖鲁地区开展游击战,逐步扩大根据地。中央还制定了应急预案,如果遭遇强敌,部队可以分散隐蔽,养精蓄锐,等待时机。

这个计划虽然风险极大,但在当时已经别无选择。为了保证计划的成功,红军战士们开始进行紧张的演练,熟悉地形,学习新的战术。

西安事变改变历史进程

就在"第二次长征"计划即将实施之际,张学良向中共提出建议,希望再等待一两个月。1936年的冬,局势发生了转折。在绥远抗战爆发后,张学良和杨虎城看到了行动的机会。

百灵庙战役中,中国军队与日军激战,伤亡惨重。张杨二人多次向南京发出电报,请求率军驰援绥远前线。

蒋介石不仅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反而下令加紧"剿共"。这个决定让张学良和杨虎城感到失望和愤怒。

他们认为在民族存亡之际,继续内战是本末倒置。张学良私下向中共通报了他的计划,希望能够创造和平解决的机会。

12月,张杨二人果断采取行动,扣留了蒋介石。这一惊天动地的举动,让国内外都为之震惊。

经过周恩来等人的斡旋,事变最终和平解决。国共两党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抗日。红军获得了军费补给,实力大增。

原本准备就绪的"第二次长征"计划也就此搁置。这场事变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更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 阅读:64
历史微鉴呀

历史微鉴呀

诉说古今历史,微鉴深层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