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前工作的那个学校的后勤部门有不少临时工。这些临时工里,工龄最长的有三位。分别是伙食会计小冒,木工老杨,门卫老蒋。
伙食会计小冒大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转为正式工,进入了编制。木工老杨和门卫老蒋非常羡慕他。然而,他们直到上世纪年代中期企事业单位进行改制,也没能捞到这样的机会。因此门卫老蒋随后非常失望地离开了学校,去了某个建筑工程队做饭。再过了几年,听说他自己开了一个小饭店,当了小老板。因为这个,我特地赶去他开的那家小饭店,见过他一面——他这人在学校当门卫时工作十分负责,而我经常有信件、汇款单之类从他手里过,从没出过差错,跟他有这份感情。他告诉我说,从前他是老板,现在不是。现在的他只是一个打工的,给他儿子打工。要说生意,也还行吧。
木工老杨,在学校一直坚持了下去。至于个中原因,不知道是因为他个头偏矮,干不了重活,还是说对于进入体制依然抱有希望。但就个人印象来说,老杨这人,我的感觉不是很好。因为他工作似乎有些混日子的味道。举例说,有一次我的办公桌抽屉坏了,请他帮忙修理,可他一笑,仅仅乎给了我一把榔头,几枚钉子,让我自己去处理。我一个教书的,木匠的活儿,也不是说不能干,但是显然不是我的专长,更不是我的工作。你说,对他这样处理问题的方法,我能没有看法吗?
时间往后推移了大约10年吧,也就是在2000年出头的一天,我忽然听到同事都在议论一件事,木工老杨因为中风送医院急救,但是值班医生把他的病情弄反了,本来是脑出血,误以为是脑梗塞,因此不是止血,而是疏通,导致了他病情的迅速恶化,只一天功夫,就撒手西去了。在他去世后,学校因为同情,让他的妻子来学校烧锅炉,算是给了她一份工作与一份稳定的收入。大约在10多年前,国家对锅炉工的要求提高了,老杨的妻子因为没有上岗证,黯然离开了学校。
有趣的是,前些年我退休之后,承担了家里采购的任务,每天都要去农贸市场,在那些卖菜的人们中,我经常能够看到老杨妻子的身影。老杨的妻子每次看到我都十分热情,但我却很少向她买菜。为什么?因为我买她的菜,她要么不要钱,要么要钱很少。让我很过意不去——我的养老金水平不低,而她却没有固定收入,我能占他这个便宜吗?我更喜欢做的是与她闲聊几句,给她些许安慰。我们聊得最多的是他们家老杨。比如说,我问她,她老公当年为什么没有从学校及时跳出来自个儿干,多挣几个?因为我知道。这些年木工的工价一路飙升,一天三四百是很正常的事儿。而守在学校,根本挣不了大钱。
老杨的妻子对我说,她老公之所以不愿从学校抽身出来,是因为看到工龄比他稍长一些的伙食会计小冒进了编制,因此他也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进入体制内,因为按照工龄长短进体制的话,下一个就该是他了。而这样的想法耽搁了他。说到最后,老杨的妻子长叹了一声:那年头体制的诱惑,真的是太大了!而我跟她轻轻说了一句:你可知道?伙食会计小冒能够进编制,是有原因的。你问什么原因?他多机灵!学校司务长老汤跟县里的某位领导如同一家人,而小冒呢,跟老汤又像是一家人。因此,他进不了体制,那才怪呢。
听我这么一说。老杨的妻子,吃惊地张大了嘴巴。深深地埋下了头,喃喃地说:原来是这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