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武汉的武钢文化旅游区,
被称为武汉最“硬”景点。
已“退役”的武钢一号高炉
和5座仍在运转的高炉屹立其中,
打造出钢筋铁骨的别样美感。
“硬核”园区背后
是更加硬核的钢铁的传奇。
从新中国第一炉铁水喷涌而出,
到华丽转身为
国家工业遗址公园的特色景观,
武钢一号高炉度过了怎样的“一生一世”?
我国的钢铁制造业又经历了怎样的蜕变?
“这就是刚刚制作成型的钢材啊!
好热啊!这还是已经冷却过的,
感觉这个热量我站在这里
最多几秒钟就受不了了。
这是只有亲临这个地方
才能感受到的钢铁行业的
热情、炽热跟活力!”
中国宝武宝钢股份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生产的高速重轨覆盖全国高铁线路50%以上的运营里程。硅钢、汽车板、高性能工程结构用钢、精品长材是武钢四大战略产品,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宝武宝钢股份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武钢文化旅游区运营第一天,
一名网络博主前来打卡,
在身临其境感受了钢铁生产全过程后,
发出这样的感叹。
中国宝武宝钢股份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将武钢一号高炉打造为国家工业遗址公园,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这里曾是神秘的钢铁都市,
如今园区变身为钢铁主题旅游区,
被称为武汉最“硬”景点,
已经停产的武钢一号高炉
和5座仍在运转的高炉屹立其中,
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段段
历久弥新的钢铁故事。
“毛主席,铁水流出来了!”
如果把高炉比作一口大锅,
那么铁水就是里边煮沸的水,
高炉在冶炼过程中,
内部温度高达2000度以上。
“在武钢工作27年,
一直没机会走近一号高炉,
很神秘,很好奇,
想知道那时他们怎么工作。”
从武钢退休的员工陈璐也来到了这里。
置身一号高炉工业园区,
她仿佛听到了当年那群人激情燃烧的青春,
听到那段铿锵奋进的故事,
听到当年,那震撼人心的呐喊……
1958年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建成投产
1958年9月13日下午3时25分,
武钢一号高炉第一炉铁水出炉了,
只见一条粗壮的火龙由炉口喷涌而出,
蜿蜒伸展,顿时金星飞舞,热浪冲天。
炉前工总技师李凤恩兴奋地高呼:
“毛主席,铁水流出来了!”
李凤恩(1917—1993),辽宁海城人,曾任武钢炼铁厂炉前总技师、车间主任、副厂长、党委副书记,8次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
就在12个小时之前,
为了提前向国庆献礼,
李凤恩和工友们冒着50多度的高温,
只用三个半钟头,
将1500根枕木架好,
为高炉提前出铁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
毛泽东主席登上炉台观看出铁,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
毛主席站在高台上,
亲眼目睹了这历史性的一幕。
炉前高温,铁灰飘落,
汗水浸湿了主席身上的衬衣;
铁水奔腾,钢花绽放,
主席在台上激动地挥手,
台下掌声雷动。
这一炉炙热的铁水
托起了新中国民族钢铁工业发展的
向往和希冀。
滚烫的铁水,炼铁又炼人
追随着李凤恩的脚步,
钢铁工人王水枝
在1969年时来到一号高炉,
那一年,他24岁。
铁花漫天飞舞,铁水热浪奔涌,
他和工友们
手持滚烫的“铁钩子”,
冒着高温,
每天都如同行走在“火焰山”口。
小山似的高炉,滚烫的铁水,
在这样的环境中,
诞生了一号高炉独有的精神:
炼铁又炼人。
武钢一号高炉展厅入口处“自立自强 艰苦奋斗”八个大字是一号高炉的精神写照
1984年,
一号高炉又迎来下一任守护者
——刘自力。
从一个炉前工成长为炉前总技师。
他与工友们写的
30多万字的炉前工培训手册,
成为了武钢大学的正式教材,
做到了“诀窍不绝,秘方不秘”。
1995年,
参与一号高炉设计、主持建设和改造的
老炼铁人张寿荣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是我国唯一的炼铁院士,
从事炼铁生产技术工作70余载,
致力于高炉长寿和高效冶炼技术研究,
为国家冶金工业技术进步
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寿荣(1928—2024),新中国成立后唯一一位炼铁院士,曾任武钢总工程师,参与筹建武钢一号高炉,主持制定四号高炉建设方案,开创我国独立自主设计和建设高炉的先河;主持“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推进了国家钢铁工业现代化进程
在投产后的半个多世纪里,
历经两次产能提升和技术升级,
一号高炉累计生产生铁超五千万吨,
成为当之无愧的“功勋炉”“光荣炉”。
华丽转身,“功勋”高炉有余温
时光飞逝,一号高炉运转了61年,
它老了,像一位耄耋老者,
看尽了几十年的繁华与沧桑,
终于到了离开的那一天。
武钢一号高炉原貌
2019年10月14日上午10时9分,
出于绿色发展和降本增效的需要,
这座武钢年限最久的一号高炉
在61年后正式停炉退役。
2019年10月14日,武钢一号高炉正式停炉退役
一些老职工闻讯而来,
挤满了一号高炉主操控室。
他们抚摸着工作台上的操作把,
依依不舍,
一如抚过自己当年的岁月。
这一年,
李凤恩老人家已经不在了。
王水枝老人也已经74岁了。
他平静地说:
“我觉得应该尊重国家的发展要求
和历史的进程。
一高炉和我们这辈高炉人,
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我衷心地希望,
炼铁的明天更加美好。”
岁月不再,
钢铁人的坚忍与宽广、
气魄与胸襟仍旧在!
2022年,
完成环保提升的七号高炉点火。
送来火种的,
正是最后一任一号高炉炉长帅照。
虽然我们接受了离别,
但一号高炉的火光没有熄灭。
几个月后,
一号高炉经过改造,
华丽转身为国家工业遗址公园,
本体和周边区域变成核心旅游景点。
从空中俯瞰,
彩色的厂房镶嵌在花园、绿地之中,
其间错落分布着通身彩绘的高耸建筑
和一座座气势磅礴的高炉。
以武钢一号高炉为核心景点的武钢文化旅游区,2023年被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游客在毛主席当年观看出铁的眺台下方,
可以通过屏幕
观看中国宝武5G+铁水智慧运输的现场,
送料、鼓风、出铁
都实现了一键搞定。
钢铁生产变成了点鼠标,敲键盘,
再也无须烟熏火燎,汗流浃背。
这里变成了“股票交易大厅一样的钢厂”。
中国宝武宝钢股份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管控中心是钢铁生产的“智慧大脑”,通过5G+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智慧制造
1958年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开炉,
2019年10月14日关停,
师傅们说,13号出铁,14号封炉,
一开,一关,
用了我们“一生一世”……
钢铁的传奇还没有结束,
新的传奇正在缓缓拉开序幕,
这其中,一定还有你,有我的,
一生一世。
75载岁月峥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今天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千千万万国有企业建设者用智慧和血汗筑就了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富国之源。如今,国有企业作为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能源电力、装备制造等领域打造出一大批领跑全球的重大成果,推动我国工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历史性变革。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新华网、云听APP、喜马拉雅APP、机械工业出版社推出《国家工业密码》——有声故事网络互动传播活动,以国有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为起点,回顾国资央企打造工业体系的生动故事,解析宝贵经验的奋斗密码,展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