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扬菜里有一道菜叫“软兜鳝鱼”,这是一道很火的菜。网上也有一个教做饭的淮扬菜大师,经常被戏称为“鳝鱼仙人”。
可见不少人还是挺爱吃鳝鱼的。

鳝鱼,也叫黄鳝、长鱼,这是我国的特色水产鱼。它的野生的数量如今比较少了,但人工养殖的数量很多。
吃鳝鱼,对我们而言是快乐的。但在奉献自己让我们快乐的同时,鳝鱼也有它自己的快乐。
而且,鳝鱼的“快乐”,我们一般人想象不到。
前半生当妈,后半生当爸我们可能都听过一个成语叫“牝(pìn)鸡司晨”。
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母鸡在早上学公鸡打鸣”。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则反映了一个很有趣的生物学现象——鸡的性反转。

说得就是母鸡在特定情况下会改变自己的性别,由母鸡变成一只公鸡。这只母鸡变成的公鸡可以正常的与其它母鸡进行交配,繁殖后代。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是因为母鸡有左右两个卵巢,其中一个会正常发育,另一个则是“备胎”。
当正常发育的卵巢出现问题或者“闲置过久时”后,另一个“备胎”卵巢则会发育成雄性睾丸。从而让一只母鸡变成了公鸡。如果当一个养鸡场里的鸡都是母鸡的时候,有时候其中的一些母鸡就会发生类似的“性逆转”,转变成可以生育繁殖的公鸡。
鸡的这个性逆转,听起来很好玩,但鳝鱼的性反转要比鸡更好玩。是的,鳝鱼也是可以性反转的,只是跟鸡不同,鸡是随机性的,鳝鱼则是一个固定的程序。
鳝鱼的性反转是“雌雄同体,先雌后雄”。

一只鳝鱼从胚胎期开始到性成熟期,它的性别通常都是雌性。养殖鳝鱼的时候,通常用它的体长来判断鳝鱼的性别,小于30cm的一般都是雌性鳝鱼。雌性鳝鱼发育到一定程度,会找个雄性鳝鱼当“对象”。
鳝鱼一般习惯于住在洞穴里,但是交配产卵的时候大多数并不在洞穴中进行交配。而是一块相约来到洞口,然后一雌一雄两条鳝鱼就一块在洞口“吐泡泡”。别想歪,这里真的是在用嘴吐泡泡,吐出来的泡泡形成的泡沫是鳝鱼专门用来繁衍后代的温床。

当两只鳝鱼努力吐够需要的泡沫后,雌性鳝鱼就会在泡沫上快速的产卵,在泡沫上留下卵后,雌鳝鱼就算完成了任务,“挥一挥尾巴”,扭头就走,一点多余的动作都不会有,主打一个“无情”。这时候,雄性鳝鱼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麻溜的排出精子,让精子与卵子快速结合。整个过程,很讲究效率,雌雄鳝鱼没有任何身体上的接触,也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
与长久的“夫妻关系”相比,两者更像是一场临时性的合作。
雌性鳝鱼离开后,雄性鳝鱼一般会留下来守护着自己的“结晶”,等到受精卵发育成小鳝鱼且小鳝鱼能自己出去觅食的时候,雄性鳝鱼也就会离开了。
可能这里有人问了,雌性鳝鱼真不负责,那么着急离开干嘛呢?其实不是这会儿事儿,雌性鳝鱼的离开是因为它还有着它的特殊任务。
这就回到我们上边说得鳝鱼的“性反转”了。

雌性鳝鱼产卵完成后,这是当了一次“妈”,体验了一番当妈的快乐。但是呢?它还有一次机会去体验当“爸”的快乐。
雌性鳝鱼会继续发育,然后发育成“不雌不雄”的鳝鱼,就是没有性别之分的鳝鱼,算是雌雄中间体,也可以说是“安能辨我是雌雄”!这只是一段特殊的过渡阶段,经历过这个阶段后,雌性鳝鱼会逐渐发育成雄性鳝鱼。
这就是所谓的“先雌后雄”。也就是说,鳝鱼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雌性的,不过与大多数动物不一样,人家的性别只是一个“鱼生阶段”。性别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后边慢慢的会由雌性转为雄性。
然后,转化过来的雄性鳝鱼会再去找一只雌性鳝鱼,按照之前的流程,再进行交配繁殖。
当然了,理论上是这样的。
但在实际中就不一定了。有可能雌性鳝鱼还没来得及找到合适的雄性鳝鱼,就变成“性别中间体”了,没办法当成雌性进行交配繁殖了。也有可能雌性鳝鱼变成雄性鳝鱼后,找不到合适的雌性鳝鱼,就体验不到当“爸”的快乐了。更极端的情况是,自己是雌性鳝鱼的时候,找不到雄性鳝鱼,自己是雄性鳝鱼的时候找不到雌性鳝鱼,主打一个“错过”。有可能,只不过几率很低。

一切顺利的鳝鱼,理论上一生要经过两种“快乐”,前半生当妈,后半生当爸。这是大自然的物尽其用,也是鳝鱼自己的“鱼尽其能”。
为什么鳝鱼会有这样的机制呢?鳝鱼这类“性逆转”机制不是唯一的,其它生物上也有。
只不过可能在执行细节上不同。
例如,我们上边说得鸡,鸡是“意外”下的性逆转,更像是被动的,不像是主动的,得触发特定的条件才能发生。
还有一些动物,与鳝鱼相反,鳝鱼是先雌后雄,有的则是先雄后雌。有些群居的动物,则是要按“群体”的需要,来灵活的转变自己的“性别”,确保自己的种群能繁衍下去。

但这类的性反转机制,一般存在低等动物上,高等动物不会有。这可能是在进化中演变出来的一种“繁衍机制”,为了能最大程度上避免“雌雄不匹配”才有了这个机制。像有些群聚鱼类中,一个“大家庭”里只有一条雄鱼,如果雄鱼死亡后,这个种群就没办法繁衍了。这个时候“补漏洞”的机制就来了,种群成员会选出来一只雌鱼通过性逆转变成雄鱼,继续进行交配繁衍。
所以说,性逆转现象很多情况下都是跟外界的环境有关。当外界的大环境变化较大的时候,这些低等动物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来确保自己的种群能繁衍下去。
而回到鳝鱼上,鳝鱼的性反转也是可以用外界的环境来干扰的,进行加快或者抑制。在养殖鳝鱼中,通常雄性鳝鱼的发育速度更快,长得肉更多,所以养殖户都是希望鳝鱼能抓紧变成雄性。这个时候外界的刺激就有用了。例如,雌性鳝鱼产生饥饿的时候,就有几率较快的变成雄性。当然,这只是举个例子,还有更多科学的手段。

只能说,生物在进化的时候也是经历过很多探索的,很多生物机制可能都会有漏洞,但这些漏洞也会逐渐被一个个的填补上,逐渐形成完美的生物体。
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妙的生物机制呢?
三个字——“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