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什么是道?如何才能识心、见心、明心?如何才能明心见道?
己心就是己道。心即是道。识己心、见人心,即是明心见道。
古之所谓:明心见性,即是得道。
心是自己之道,性是他人之道。他人之性情、心性,即是他人之道。人之性即是人之道。
人类是一个复杂的动物。人类复杂,是因为其心复杂。
虽然人心复杂难辨,但是搞懂人心,便可以明了人类一切行为举止的来龙去脉。
古之修行之人,古之大德之人,把辨明人心的行为称之为:明心见性。也就是明己心、见人性——明了己心、得见人性。因此,明心见性,就是指得道,得道便是圣人。但是大道有十层,人心也有十层,并不是所有的明心见性,都能达到圣人的层次。心即是魂,安心即是安魂。每一个人的生产与生活,本质上都是在自己的心意与他人的心意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而已。
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都是建立在众生的“心意”之上的。人们的一切行为,本质上都是从阐明自己的心意和琢磨别人的心意出发的。
阐明自己的心意和琢磨别人的心意,其实就是指明心见性。
普通人在明心见性,圣人也在明心见性,每一个人都在明心见性。人只要还活着,每一天都离不开“明心见性”的思想与行为活动。
只有圣人达到了“明心见性”的最高层次、最高境界,甚至于达到了通晓宇宙万物的层次与境界。
而普通人却可能完全不知道“心”为何物,完全把“心”视若无物、熟视无睹。这可能就是圣人与普通人差别很大的根本原因所在。
人心本来就是无形的存在,就好像它从来就不曾存在过一样。当你无视它的时候,它就真的会消隐于无;当你忽略它的时候,人生也就只剩下了眼前的苟且。人生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有心,才能真正欣赏诗和远方。
人类众生之所以还有很多人,忽略自身内心意识的存在,被己心所困,是因为还没有人去真正阐明“心为何物”、它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它有什么样的性质和特点、它有什么样的地位价值和意义、应该怎么样把握人心等等。
所以灵魂心学,也就是现代灵魂学,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心?心为何物?
关于人心的知识,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三大类型:一是现实心理,二是历史心学,三是本质心道。
一、在现实层面,什么是心?
在现实层面,由于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心,很多人自然都会意识到“心”的存在,于是人们根据自己的追寻与摸索,就慢慢地给“人心”取了很多个名字。有的名字相差不大,有的名字相差巨大。
心、人心、心性、内心、心理、内在、心意、心志等,这些都是相差不大的名字。心灵、意识、灵魂、精神、内里、心魂,这些都是相差巨大的名字。
同一个事物,却有那么多不同的名字,你还无法把它们很好的联系起来,不正说明了人们对“心”字的认知很匮乏吗?
这种知识匮乏,不是某一个人的知识匮乏,而是全体人类的认知都很匮乏。所以在我们的义务教育之中,才没有心理学这门学科。在大学教育之中,也只是某些专业才有。
心,每一个人都拥有。充斥于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
人如果没有心,就会像行尸走肉一样,生活毫无生趣和目标。它是每一个人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价值与地位,尤甚于身体。人少一只胳膊还能活,少了心,很难活。
在现实层面,心就是每一个人都时刻不离的心理活动与大脑活动。
二、在历史层面,什么是心?
在历史层面,心就是人文心学。就是各种人文典籍。
心,就是心理。在一百多年前,西方心理学,就已经开始开宗明义地研究人类的内心与心理。短短的一百多年,心理学知识的研究,尚处于最原始的积累阶段。距离认清人心,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在历史上,很多人已经走在了心理学研究的前面,只是人们还没有意识到:那就是对于人类心理的研究而已。比如世界三大宗教、儒家、道家、诸子百家等。
佛教宣扬的慈悲,就是在教导人们如何用“心”,如何让人们的内心充满爱。
心中有爱,就可以心生亿万善法;心中有恨,就会焚人焚己。正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乃万法之源。
无论你掌握学习了多少心理学知识,最终都还是要学习和践行——心中有爱——这四个字。
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宣扬的博爱、宽容,行善、积德等,都是在教导人们怎么运用自己的那一颗心才最划算。
他们的这些心理学问,可以算是行为心理学:直接从结果出发,抓住最核心的东西,教导人们内心要学会舍得、放下、仁爱等。也就是怎么去做。怎么运用自己的一颗心?个人认为:还是我们的国学文化讲的比较丰富细致一些:
老子教导人们:要心静、心虚;心静才能心气和顺,才能有得;心虚,就是虚心;虚心才能使人进步;骄傲必然使人落后。骄傲必然会慢慢变得傲慢、膨胀、目空一切。目空一切,其实就是指内心已经容不下外物了。也就容不进新的事物。
孔子教导人们:要心正、要修身齐家,要心有仁爱、宽恕。
孟子教导人们:要心有义气,内心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此心性,则天下可往,谁人能欺汝。
几千年来,在历史层面,虽然很多人、很多学说,都没有具体剖析心为何物,但他们实际上都在教导人们怎么运用自己的那一颗心。
教导人们怎么运用自己那颗心的学问,才是真正的学问。《心经》、《金刚经》、《道德经》等都是好学问,只是人们往往把它们神秘化了,影响了阅读和理解。
可以说,所有教导人们怎么为人处世、治世的学问,都属于人文心学。而不是只有王阳明心学,才叫心学。
一切经典古籍,你只要往“心灵”方面去研读和思考,在学习的大方向上,一般就都错不了。三、在本质层面,什么是心?
在本质层面,心就是道,己心就是己道。道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心当然不属于有形的万事万物,它就自然只能属于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把宇宙万物也分阴阳,那么有形的物就是阳;无形的道就是阴。物体本身属于阳;物体的性质属于阴。
依据山南山北、手心手背而划分出来的阴阳,只是事物外部根据方位等划分出来阴阳,而不是物体本身的阴阳。真正的阴阳是:物之体为阳,物之性为阴。
万物本身都自含阴阳两面。阳为有形,阴为无形。
有形的人体,属于阳;无形的内心,属于阴。
人们往往只能看到有形的人体,而忽略无形的人心;甚至都会忽略有形的五脏六腑。
身体生病了,有些人竟然会选择硬抗;心理迷茫了,无怪乎有些人会不知所措。人之无知无觉、后知后觉,竟然可以到如此地步。这都是因为人们并不明了“心”为何物,也不明白“心”有何性。在本质层面上讲,心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呢?
人心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水。人心如“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近似于道,也就是说“道”的很多性质特点与水很相似。所以才有“心如止水”、“人心似水”。
其实,人心不是像水,而是像道,准确地说:心本身就是道,就是人之道。
道如水,所以心也如水。心与道,都是事物的无形的内在本质,都属于阴。
心与万物之道,都属于常道、天道的一部分。物物相连、道道相通,一通百通,即见天道。见天道、为圣人。所以,见天道,只需要见人心就可以达到了,而不需要求之于外物。
明心就是明道;明己心就是明己道。
在本质层面上讲,心就是道。明心见性即是得道。我们每一个人所能接触到的,有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无非就是这三大种类:一是关于现实心理的知识,二是关于历史心学的知识,三是关于本质心道的知识。
很多人可能都被困在第一种有关于“现实心理活动”的知识。
人的心理活动虽然复杂多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总有自己的纲纪和规律,而不是毫无章法、胡乱活动。所以圣人、伟人才能以此纲纪把握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