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为《100位传奇诗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
▼
唐代诗坛,有文字记载的诗人近3700位,存诗量达57000多首,无名无姓者亦有百位之多,如耳熟能详的“湘驿女子”“襄阳旅殡举人”“冢中人”等。
就连一些名家,往往也仅有数首诗遗存,比如素有“孤偏盖全唐”之誉的张若虚,只有两首诗被保留下来;还有“四大边塞诗人”之一的王之涣,我们能读到的,仅有6首诗。
古代印刷、出版业不发达,许多诗都靠口口相传,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张继的《枫桥夜泊》,能够被载入诗集,再入选教科书,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事。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诗人,同样只有一首诗留存,并被收录进《全唐诗》。

他的名字叫金昌绪,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寥寥,仅知为玄宗天宝年间人士,浙江杭州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皆不详。
金昌绪笔下仅存的一首诗,题为《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诗中的“辽西”为古代郡名,在今辽宁省辽河以西。
诗文大意可解为:
敲打树枝,赶走了树上的黄莺鸟,避免它在树枝上不停地鸣叫,因为黄莺的叫声会惊醒我的好梦,无法与在外征战的夫君梦中相见。
诗很短,诗意也很浅白,颇具民歌色彩,读起来朗朗上口,不过从诗的整体来看,诗句衔接紧密,环环相扣,就像在猜一个哑谜。

初读第一句时,你忍不住会想,一个女子不做女红,没事敲打树枝做什么?读下来才知道,她是驱赶在树枝上欢快鸣叫的黄莺。
黄莺的叫声清脆悦耳,于是忍不住再问,为何要驱赶黄莺?
接下来,诗人又给出了答案,因为黄莺的鸣叫声,会打扰到女子的好梦。可究竟是怎么样的美梦,这么怕被黄莺叫醒呢?
原来,女子的夫君远在辽西服役,猜想已是许久未归,女子只能期盼在梦中与夫君团聚。
王翰在边塞诗《凉州词》中写: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战场是残酷的,枕戈待旦,马革裹尸,许多人去了也许就再也回不来了,所以这样一首轻快的,类似于民歌的短诗,在读完后,反而有一种悲怆凄凉之感。
因此在《唐诗别裁》中,对这首诗有这样的评价:语音一何脆!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而在《唐诗笺注》中,也给本诗写了评语:忆辽西而怨思无那,闻莺语而迁怒相惊,天然白描文笔,无可移易一字。此诗前辈以为一气团结,增减不得一字,与“三日入厨下”诗,俱为五绝之最。
明代诗人谢榛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全诗只有4句,短短20个字,全都在讲一件事,并且只取一意,首尾相接,虽然一目了然,想要表达的事情,却不一语道破,而是层次相叠,好似剥茧抽丝,一个疑问引发下一个疑问,等到揭晓答案时,读诗的人已经身入其中,极具艺术色彩。
最让人佩服的是,全诗旨在写“相思”,却没有一句提“相思”,只是借黄莺鸣叫和未成之梦,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刻忧思。
因此我们说,这是一首难得的好诗,不奇怪能传诵1200多年。
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