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为《100位传奇诗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
▼
今天我们讲一首罗隐的诗。
他是一个努力融入时代,却又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晚唐诗人,因科举“十上不第”,开始变得有些愤青。
比如,别人写蜜蜂,都称赞其勤劳,他却写: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西施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镂金错彩,从不吝啬美言,唯独罗隐写: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并且,罗隐的人生观也很有趣,在《自遣》一诗中,他曾写道: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自然,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人的性格都是慢慢塑成的,而这个世界对失意者从来都不那么友好。

公元833年,罗隐出生在杭州新城一个“姓氏单寒”之家,父亲是一位农民,但寒苦并没有让罗隐丧志,反而更加努力读书,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
到了弱冠之年,罗隐已经颇有才名,与族兄罗虬、罗邺并称“三罗”,开始崭露头角。
公元859年,27岁的罗隐出杭,于江西南康参加了府试,一举登科。同一年,罗隐拜谒了白居易的从弟白敏中,时白敏中刚复居宰辅,正是风光得意之时。在白敏中的举荐下,罗隐来到长安参加进士考,遗憾的是,这一次罗隐并没有考中。
晚唐时局复杂,战乱不断,朝堂弄权者居多,尤其宦官干政,许多真正有才华的人往往得不到重用。因此,在接下来的18年里,罗隐前后参加了9次科举,全部名落孙山,这对他的打击非常大,也留下了“十上不第”之名。

12年前,罗隐赴考途中路过钟陵,结识了一位叫云英的歌妓,留下了一段浪漫的往事。12年后,罗隐心灰意冷归乡,再遇云英,没想到她依然没有脱乐籍,故写了一首《赠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此时王仙芝已经起义,黄巢亦和家族的兄弟们揭竿,等罗隐回到新城时,发现长江以北均被起义军占领。因无法北上,罗隐便放弃了科举的念头,与宗人罗鄂、罗邺,及友人杜荀鹤、张乔等一起隐居池州九华山。

时池州刺史很欣赏罗隐的才华,专门为其建造了一处别院,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诗,便是作于此间的某个春日,题为《杏花》: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
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
写下这首诗时,罗隐已经48岁,马上入不惑之年,人海沉浮之后,许多事都已看得通透,所以见梅谢杏开,就写下了这首诗以抒怀。
诗文大意可解为:
暖风拂过大地,春天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梅花已经凋谢,杏花刚刚绽放新蕊,生机盎然。在幽静的园林中,欣赏着半是花开、半是花落的奇景,不禁想到了人生的荣辱,起起落落应季更迭,令人无限感慨。
上天不会给谁太好的剧本,在这个硗薄喧嚣的世界里,大家都活得不容易。而人生就像一道抛物线,有波峰就有低谷,关键在于你都怎样看待。

罗隐出身寒门,立志想求取功名,儒家学说本身就推崇“学而优则仕”,况且晚唐混乱,罗隐又有经邦治世之心,期待有朝一日能有所作为。
奈何时也命也,十次科举落榜,加上战乱再起,已经让他能够清醒的面对现实,因此见花开花落,满是唏嘘。
幸好,人生路还有很长,一时成败非毕生之果,越是低迷期,越是要保持清醒通透。
公元887年,55岁的罗隐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时吴越王钱鏐镇杭州,他前去拜谒,得钱鏐赏识,荐为钱塘县令,后升著作佐郎。
5年后,钱鏐充任镇海军节度使,成为了浙江西道的实际统治者,罗隐得重用,出任掌书记,后转镇海军观察判官。

时宣州发生兵变,有叛卒5000多人前来投诚,罗隐劝谏钱鏐不要轻信,然钱鏐想壮大自己的实力,就将叛卒收入麾下。不久后,杭州新城落建竣工,钱鏐带领宾客参观,罗隐明知是为了抗拒外敌而建,却假装不懂问:大兴土木,建这些是为了什么?
钱鏐反问:你不知道是用来御敌的吗?
听到这儿,罗隐乐了,随口说道:如果是为了御敌,为什么不向里建呢?
后来,指挥使徐绾等人果然率领宣州叛卒发动兵变,吴越几乎因此灭国。1000多年以后,当毛主席读到这段时,曾在罗隐的话上逐字圈画,并批注:昭谏亦有军谋。
“昭谏”为罗隐的字,号江东生,本名罗横,第十次参加科举落榜后,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处境,改名为“隐”,打算从此退隐林泉。
因有“先见之明”,钱鏐对罗隐更加青睐,每每遇到大事难事,都要征求一下罗隐的意见。

公元907年,朱温称帝,李唐走完了289年的历史,罗隐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唐亡后,罗隐建议钱镠举兵讨梁,钱鏐未能采用,遂罗隐致仕,受道箓后,正式入了道家法门。
不久,梁以谏议大夫召他入朝,罗隐未往。次年,钱鏐表授罗隐为给事中,这是他一生最高的官职。
公元909年,罗隐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终年67岁。
人生起落,正如他在诗中所写: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