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就任何后发展社会而言,基于发展次序,首先要努力创建一个有效国家,其次的挑战是能否建立一套约束国家的制度安排。
2、无论就发展次序而言,还是就制度要素而言,有效约束国家的一系列政治发明主要包括两个要素:一是立宪的、法治的、分权制衡的制度要素,二是民主的、选举的制度要素。
3、问题是,与先发展国家相比,后发展国家的政体演化面临着的完全不同的历史情境。首先,对后发展国家来说,其政体的演化往往不是一条原发性的政治发展道路,也就是说它主要不是受到外部影响,而是在本国土生土长而成的。其次,到了20世纪中叶,后发展国家面对的已然是一个民主意识形态支配的世界。
4、这意味着无论这些后发展国家的旧制度是君主制政体还是殖民统治,新兴的政治精英们几乎都只能以民主共和政体为政治口号,否则就不具有足够的合法性,或无法进行有效的政治动员。但这种对民主政体不设任何前提条件的民主观念可能会跟后发展国家的实际社会条件与发展水平产生很大的张力。
5、正因如此,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后发展国家来说,跟复合型的现代民主共和政体有关的制度建设无法像英国一样分阶段分步骤来完成,而只能是以压缩方式一次性完成。这就导致了后发展国家在政治发展上的两个悖论。
6、第一个悖论是构建有效国家与有效约束国家之间的张力。构建有效国家要求的是适度集中政治权力,塑造政治权威,而有效约束国家强调约束政治权力,限制政治权威。通常,成功的政治现代化要同时做到两者。
7、第二个悖论是有效约束国家的一系列政治发明及其治理目标之间的张力。在逻辑上,当民主的权威足够强大时,它是倾向于摆脱外部约束力量的,但一个真正的立宪主义政体又要求在政治体系中存在着异质性的多元力量来平衡民主的权威。与此同时,还要在兼顾立宪与民主的政治制度安排的情况下导向有效治理,这就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挑战。
8、从后发展国家的实际经验来看,它们要制定一部宪法和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往往是容易的,但要想形成一整套立宪主义和法治规则却是困难的。许多国家常常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即“有宪法而无宪治”、“有法律而无法治”。
9、立宪主义政体的兴起往往有赖于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势均力敌结构。但对于许多后发展国家来说,它们往往较难发展出不同政治行为者之间的势均力敌结构。在整个社会中,如果没有任何其他政治力量可以对居于支配地位的统治者或领导层构成有效制约,那么这样的社会离立宪主义和法治模式的落实就还有相当的距离。
10、后发展国家在政体维度上的政治演化主要表现为民主的成长,但这一过程通常充满挑战。根据政体转型与民主发展的结果,后发展国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较为成功的转型、较为失败的转型和中间状态。从现有经验数据来看,这三种类型的后发展国家大致各占三成左右。
11、后发展国家在民主政体发展过程中面临三大挑战:让民主运转起来、让民主产生绩效、让民主得到巩固。这些挑战使得许多国家的转型路径呈现“启动转型—民主崩溃—再启动转型”的周期性特征。这表明后发展国家的民主转型过程尤为艰难。
12、显然,后发展国家在民主转型与巩固问题上面临困难,而且呈现了这些国家存在的差异性。问题是如何解释这种差异呢?目前,学术界已有的主流研究主要强调三种理论路径,分别是:社会条件论、政治制度论与精英行为论。
13、社会条件论:强调一个国家的基础性社会条件对民主转型和巩固的影响。这些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阶级冲突、族群与宗教分裂、政治文化现代化、国际环境、国家构建、公民社会、社会不平等和市场化程度。如果这些条件较为有利,民主政体更可能维系或实现转型;反之,则可能性较低。
14、政治制度论:强调宪法设计与制度安排的重要性。政治制度规定了政治参与者的游戏规则与激励结构,对民主政治具有形塑作用。研究关注具体制度(如政府形式、选举制度、政党体制、央地关系)和整体制度模式(如多数民主模式与共识民主模式)对民主转型的影响。研究表明,合宜的制度设计能增进民主政体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但不存在适合所有国家的最优制度模式。
15、精英行为论:强调成功的民主转型有赖于好的民主派政治家或政治精英。政治精英的民主信念、规则意识和克制包容是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重要因素。政治精英的良性博弈和自我克制也是维系新兴民主政体的关键。
16、此外,后发展国家的民主发展依赖于普通民众相对实力的提高,以及在现代化过程中改善经济社会条件、实践与试错中改善制度设计、提升政治精英的观念和行为。历史经验表明,民主往往是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集体学习和持续改进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