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一般都是开国皇帝打天下,后代子孙败家业。但凡事都有例外,西晋便是少有的,全部皇帝都是昏君、庸君的大一统王朝。
除了业务能力低下,西晋皇室司马家族的名声还特别臭。可以说是声名狼藉、遗臭万年。
而这一切,要从司马家的老祖宗司马懿开始说起。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曹叡之墓)扫墓之际,发动政变,控制京城洛阳。史称“高平陵之变”。
当时,曹爽身边有数千名兵士护卫,还挟持着曹芳,仍有反击之力。
为了忽悠曹爽交出兵权和皇帝,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同时,他还让太尉蒋济写信给曹爽,说只要曹爽归降认罪,可保爵位富贵。曹爽信以为真,结果被诛灭三族。
为什么司马懿只是发了个誓,曹爽就信以为真?因为两百多年前,光武帝刘秀也曾指洛水为誓,向驻守洛阳的绿林军大将朱鲔承诺:只要开城投降,即可保全性命和爵位。刘秀和朱鲔有杀兄之仇。昔日正是朱鲔进谗,更始帝刘玄才杀害了刘秀的大哥刘縯。但饶是如此,刘秀也信守了承诺。朱鲔投降后,刘秀拜其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成就了一段传诵至今的佳话。
曹爽
在曹爽看来,司马懿出身名门,又是四朝老臣,不至于连脸都要了吧?“范南见爽,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徵四方以自辅。爽疑,羲又无言。范自谓羲曰:‘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于今日卿等门户倒矣!’俱不言。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羲兄弟默然不从,中夜至五鼓,爽乃投刀于地,谓诸从驾群臣曰:‘我度太傅意,亦不过欲令我兄弟向己也。我独有以不合于远近耳!’遂进谓帝曰:‘陛下作诏免臣官,报皇太后令。’”
两年后,73岁的司马懿一命呜呼。临死前,他遗命简葬,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树不坟,不设明器。言外之意,就是不准后人为自己扫墓!免得重蹈曹爽的覆辙。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有司马懿这么个“好榜样”,他那“好大儿”司马师,自然也不存在什么道德负担。
嘉平六年(254年),曹芳联合朝中大臣夏侯玄、李丰等人,准备发动政变,罢黜司马师。司马师得知计划,将曹芳废黜,另立13岁的曹髦为帝。
第二年,司马师率军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回师途中,司马师病死。其弟司马昭不经朝廷下令,就接了哥哥的班。
景元元年(260年),曹髦已经19岁了,想起祖辈的辉煌和自己的窝囊,他不禁羞愧难当。于是,曹髦决定向司马昭反击!但不想,司马昭如狼似虎,在弄权和打击政敌上,比之老父亲和大哥,有过之而无不及。最终,曹髦当街被杀。司马昭也终于超越了父亲和兄长,背负着“弑君”的恶名,在朝中一手遮天。
司马昭
其后几年,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灭蜀汉、受封晋王。
咸熙二年(265年),野心勃勃的司马昭突然病死。次年初,其长子司马炎迫使魏帝曹奂禅让。自此,经过祖孙三代人的“不懈努力”,西晋王朝就这么踩着无数人的尸骨建立了。
按理说,百年乱世又重归一统,只要皇帝励精图治,必然可以再创一个盛世局面。然而西晋开国时的样子,却跟其他王朝末年简直一模一样。可以说是少有的,开国就有亡国之相的大一统王朝。
中国古代王朝的国祚都很难超过三百年。而这一历史规律的背后,是利益的分配。也就是说,大致上每隔三百年,统治阶级就要大洗牌。原本的高门望族被打倒,一批崛起的寒门或草根取而代之。
但西晋的建立没有经历这个过程,它只是通过高层斗争完成皇权更换。之前的曹魏,也没有经历过剧烈的高层动荡。这意味着,一百多年前东汉积压的矛盾和问题,到此时,从来没解决过。
当然,汉末三国时期的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客观上缓解了人地矛盾。可是人地矛盾之上,还有权力分配问题。既得利益集团长期把持权力,不给寒门机会,这要是不出事,都是见了鬼了。
五胡内迁示意图
除此之外,西晋内部还存在民族矛盾。从东汉末年以来,塞外的各少数民族就不断地向中原迁徙。史称“五胡内迁”。虽说在汉文化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但胡汉亦存在一定的矛盾。当时的关中、陇西屡次被氐、羌族侵扰。
一些官员士人,如邓艾、傅玄、郭钦、江统等,看到了胡汉矛盾,上书建议司马昭、司马炎趁着现在兵强马壮,赶紧把胡人轰出中原。然而司马炎不当回事,他认为这都不重要。
那在司马炎看来,什么才是重要的呢?当然就是皇位能不能传给自己子孙了。
司马炎很清楚,自家的江山是篡来的。但凡有点道德的人,都不愿意跟司马氏。而愿意跟随的,大多是口蜜腹剑、老奸巨猾之辈。
例如当时的权臣贾充。他老子贾逵早年就是拥戴曹丕篡汉的急先锋。司马氏代魏之际,贾充又充当急先锋,指使成济当街弑杀曹髦。为避免像贾充这类门阀士族有样学样,司马炎即位不久,便大封宗室王。并让王爷们手握军权,“广置军士、以郡为国”。
除了防外人,司马炎还防自家人。其实按礼法,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最有资格继承大位。论能力,司马攸比司马师那傻儿子司马衷强多了。人心方面,朝中亦有不少大臣也支持司马攸继位。
司马炎
太康三年(282年),尚书令卫瓘、尚书张华建议司马炎立司马攸为储君。以免司马衷继位,带来灾难性后果!
朝臣们的意见,令司马炎十分反感。他认为司马衷虽蠢,然太孙司马遹自幼聪明。希望通过过渡承袭,以司马衷为跳板,间接传位于司马遹。于是,司马师逼死了一帮朝臣,还气死了司马攸。
办完这些事后,司马炎自认为高枕无忧,遂“怠于政术,耽于游宴”。
当时有大量老百姓饥不裹腹,可司马炎的舅父王恺和荆州刺史石崇,却以斗富为乐。王恺以饴糖水洗锅,石崇就用蜡烛代柴;石崇用椒泥涂屋,王恺就用赤石脂泥做墙。司马炎对此不仅不制止,反还广纳妃嫔,后宫养了上万美女,搞出“羊车望幸”的闹剧,助长奢侈荒淫之风在统治阶级中广泛蔓延。
什么叫昏君?这就是昏君的表现。何为亡国之相,这就是亡国之相。
永熙元年(290年),司马炎大渐。晏驾前,他挑选了两位辅政大臣,一位是国丈杨骏、另一位是汝南王司马亮。
杨骏没有儿子,又是司马衷的外公;司马亮一向没有野心,是朝中众所周知的“老好人”。他们一个代表了外戚势力,一个代表了皇室集团,既能互相牵制,又一致效忠于新君,这样的安排,简直完美!
贾南风
然而,司马炎万万没想到,自己引以为傲的“托孤计划”,竟会毁在一个女人手里。这个女人姓贾,名南风,是贾充之女,司马衷的妻子,据说长相粗犷,心狠手辣。司马炎咽气不久,杨骏仗着国丈身份,让闺女杨太后颁布诏书,排挤汝南王司马亮,封自己为唯一的顾命大臣。贾南风不甘心,与杨骏展开权力争夺赛。八王之乱的祸端,也由此拉开历史大幕。
永平元年(291年)六月,八王之乱第一阶段结束。在此期间,两个大臣,杨骏、卫瓘被杀;两个藩王,司马亮、司马玮丧命。之后的八年,未有战乱。这种社会安定的局面本来可以延续。但不料贾南风看司马遹不顺眼,将其暗害。这一下,算是捅了马蜂窝。
司马炎为了制衡门阀士族,给予藩王军权和治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皇帝贤明,倒还好。可如果皇帝不管事,那就必然要出乱子。
司马遹遇害后,赵王司马伦伪造诏书,以杀太子的罪名,将贾南风毒杀。不久,司马伦又伪造诏书,废司马衷,自立为帝。
外地的藩王们一看,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实力派纷纷登场,八王之乱进入了最为惨烈的藩王混战阶段。一堆司马家的王爷们打来打去,混战了五年。
八王分封示意图
至永兴元年(304年),司马冏、司马乂先后出局,剩司马颙、司马颖、司马越还在厮杀。
这会儿,司马颖实力最强,并且掌控朝廷。司马越不服,引兵攻打。结果两军一交手,司马越惨败。大败之下,司马越逃亡。司马越的弟弟、并州刺史司马腾见状,引鲜卑骑兵入关,为兄长报仇。
听说司马越勾结鲜卑,司马颖麾下一个叫刘渊的匈奴贵族毛遂自荐,表示自己也可以回匈奴老家搬救兵。
据史料记载,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全国仅1616万人口。即便是现代学者最乐观的估计,永康元年(300年),西晋人口也不超过3600万。仅为两汉巅峰人口数值的一半左右。人口本来就少,又碰了司马氏混战。这么一来,包括司马颍在内,都是兵力不足,需要借番兵助战。因此,司马颍便放走了刘渊。
刘渊回到匈奴部落后,召集贵族开会,说明来意。但一众匈奴贵族早有自立想法。他们反劝刘渊:“晋为无道,奴隶御我,是以右贤王猛不胜其忿。属晋纲未驰,大事不遂,右贤涂地,单于之耻也。今司马氏父子兄弟自相鱼肉,此天厌晋德,授之于我。单于积德在躬,为晋人所服,方当兴我邦族,复呼韩邪之业,鲜卑、乌丸可以为援,奈何距之而拯仇敌!今天假手于我,不可违也。违天不祥,逆众不济;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愿单于勿疑。”
恰在这时,司马颍兵败的消息传来。刘渊临行前,建议司马颍固守城池。只等自己引兵前来,两面夹击司马腾。但刘渊走后,司马颍把建议抛到九霄云外,令大军主动出击。结果,司马颍被打得丢盔弃甲,弃城逃亡。
刘渊
得知司马颍一蹶不振,刘渊觉得这正是上天赐予匈奴恢复祖业的机遇。遂在离石起兵,宣布与晋朝决裂。不久后,刘渊迁居左国城(今山西离石东北),改称汉王,建国号“汉”。
此前,巴氐族领袖李雄在益州造反成功,也建立了政权。这个政权,早期的国号为“成”,后来也改为“汉”。后世为了做区分,便将李雄建立的政权称为“成汉”,刘渊的政权称“匈奴汉”。
光熙元年(306年),司马颙和司马颖先后下线。他们的死,宣告了八王之乱的结束。东海王司马越成为八王之乱的最终胜利者。
然而,司马越虽然是八王之乱的胜利者。但他却并不是时代的胜利者。一方面,趁着八王之乱,许多豪强起兵,雄踞一方。司马越管不着。这其中既有名门之后,如据守并州的刘琨,割据幽州的王浚。也有寒门出身,如割据山东的王弥、曹嶷,割据胶东的苟晞。另一方面,刘渊此时完成了准备工作,蠢蠢欲动,随时都可以南侵,进犯洛阳!
匈奴人的动向,司马越并非不知情。早先刘渊称汉王时,司马越就派司马腾出兵讨伐。但司马腾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两次讨伐,都被揍得狼狈逃窜,折损十几万人马。见实在打不过,司马越索性不管了,放任刘渊在并州发展。
司马衷
永嘉元年(307年)初,司马衷暴崩。
鉴于当初司马伦称帝的教训太过深刻,司马越没有自己当皇帝,选择另立傀儡司马炽。是为晋怀帝。
司马衷之崩,不知道凶手是谁。但司马越的嫌疑最大,大家普遍怀疑是他干的。于是,朝内爆发了一场声讨司马越的运动。司马越很不爽,迫使晋怀帝下诏,封自己为丞相,领兖州牧,督兖、豫、司、冀、幽、并六州。同时大封心腹,企图依靠武力压制反对派。
可司马越提拔的心腹都是废物,如司马腾,奉命镇守邺城,麾下精兵数万,却连区区一千多造反的羯人打不过。羯人在头目汲桑、石勒的带领下,攻破邺城,纵兵劫掠,残杀数万百姓。临走前,他们还放了一把火,将邺城以及曹操当年修建的铜雀台焚为废墟。
司马越听说弟弟死了,派兵讨伐,击杀汲桑。羯人不敌,追随石勒投奔了刘渊。
刘渊见到石勒,英雄相惜,当即封为辅汉将军、平晋王。后来石勒招兵买马,短短几年就发展到了几万人。
一个刘渊就已经让司马越头疼不已,现在又冒出个石勒,他是彻底没招了。
元熙五年(308年),北方形势急转直下。这一年年底,刘渊称帝,公然与晋怀帝打擂台。
司马越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刘渊居然称帝,这还了得!一时间,朝野内外又开始抨击司马越欺软怕硬。司马越的怂,那是真怂。面对朝臣的指责,他装聋作哑。
永嘉三年(309年)三月,西晋积弩将军朱诞叛晋归汉,并劝刘渊进攻守备空虚的洛阳。刘渊随即以朱诞为先锋,对洛阳做试探性的进攻。
匈奴兵可以说是如入无人之境,在黄河北岸大摇大摆几个月,晋军却完全不见踪影。仿佛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似的。撤退时,匈奴人为了羞辱晋朝,把俘虏的三万老百姓全部赶入黄河淹死,残忍至极。消息传回洛阳,司马越为了平息众怒,只好派两万人征讨。
另一边,刘渊见晋军的防线一捅就穿,也坚定了消灭晋朝的决心。于是,刘渊调集四万精兵,以石勒为先锋,四子刘聪为大将,又任命不久前归顺的叛民领袖王弥为参谋,目标直指千里外的洛阳。
晋军北上,匈奴军南下,没多久,两拨人就遇上了。此役,晋军惨败,战死一万九。匈奴兵携大胜之余威,反杀到洛阳城下。为了拿下洛阳,刘渊调回石勒,对付在后方袭扰的刘琨,另派岳父呼延翼率数万步兵增援洛阳。这一幕,像极了后来金军包围开封。
刘聪
不过,好在晋军此时也有精锐。稍早前,凉州刺史张轨派部将北宫纯到洛阳办事。因为路上不安全,北宫纯便带了一千多护卫部队。这些凉州勇士异常彪悍,见洛阳被围,趁夜袭营。匈奴军大营顿时大乱,相互踩踏,呼延翼竟然被乱军踩死。刘渊听说岳父死了,急令众将退兵。刘聪还想搏一把,亲自督战攻城。但匈奴军攻了一阵子,拿不下洛阳,只好灰溜溜撤退。事后,刘渊心中忧虑,一命呜呼。
临死前,刘渊希望长子刘和继位。刘聪不服,等刘渊咽气后,发兵篡位,杀了刘和,自立为帝。
继位不久,刘聪调集四万人,并令石勒出两万人助战,再攻洛阳。
前番退敌,明显有侥幸成分。但司马越就如同后来的徽钦二帝,自以为高枕无忧,终日纸醉金迷,不做防备。待得知匈奴军卷土重来,司马越直接吓得不敢出城。
当时,一直在并州与匈奴人奋战的刘琨听说首都危急,急忙联络鲜卑拓拔部落,打算趁机偷袭刘聪的老巢。为了最大程度消灭对手,刘琨还派人与司马越约定时间,联合反击。然而,司马越却强令刘琨不得妄动。刘聪见司马越甘当缩头乌龟,也不急着攻城,命令匈奴军在河南腹地横冲直撞。杀得洛阳周边十室九空。洛阳与外界的联系也被切断,成了一座孤岛。
匈奴兵在洛阳周边烧杀劫掠时,司马越起先没在意。等到察觉刘聪的意图,为时已晚。为了破局,司马越派出多路信使,向南方各州求援。但这些信使都被巡逻的匈奴军活捉。司马越等不来援兵,又眼瞅着城中即将断粮。没办法,他只好以出城决战为由,亲率十万军队跑路。
西晋形势图
往哪跑呢?自然是江南了。
按照司马越的计划,自己手上有十万人马,去了江南,还怕镇不住地头蛇?然而,司马越也是天生的灾星。他带队走到一半,居然病死了。十万晋军没了主心骨,瞬间乱套。石勒见机,指挥两万骑兵反复冲杀,将十万晋军砍死大半。那些侥幸没死的,被俘后,也全部被石勒下令砸死。这其中,有不少人是打算追随司马越到江南继续纸醉金迷的权贵。
没多久,大军惨败的消息传回洛阳,守城的两万多晋军哗变,纷纷逃亡。城内的权贵们听说军队跑了,也纷纷收拾金银财宝,随军逃亡。出城后,这十几万人(也包括百姓)因为目标太大,很快被匈奴军发现,又是一场屠杀。最终,除少部分跑得快,逃过一劫外,大部分人都惨死荒野。
先是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现在又有十几万人被绞杀。此时的洛阳城,已经没几个人了。因此,匈奴军轻取洛阳。
匈奴军进城前,晋怀帝本想逃亡。但他身边没有卫兵,出宫后,又遇到一伙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饥民。被吓的半死,只好又逃回皇宫,紧闭大门,静静等待着死亡来临。待洛阳城破,晋怀帝不出意外地做了俘虏。至于城内的老百姓和少部分权贵,匈奴军懒得一个个砍杀,索性一把大火,全部烧死。可怜古都洛阳,继董卓之乱后,再次沦为废墟。
由于当时的年号是永嘉,这一事件便被称为“永嘉之乱”。
晋怀帝以俘虏身份见到刘聪后,刘聪故意让他在众臣面前为自己倒酒。“七年春正月,刘聪大会,使帝著青衣行酒。侍中庾珉号哭,聪恶之。丁未,帝遇弑,崩于平阳,时年三十。”
羊献容
与晋怀帝一道被俘的还有皇后梁兰壁,晋惠帝司马衷的继任皇后羊献容、已故太子司马遹的妃子王惠风。其中,梁兰壁被掳后下落不明,有人说她不堪受辱,自尽而亡,有人说她被转卖为奴,余生受尽侮辱。
羊献容由于年轻貌美、颇有头脑,被刘渊的养子刘曜接收。刘曜对她很是宠爱。后来,刘曜称帝,羊献容还被封为皇后,生下了三个儿子。
王惠风则被刘曜赏给了手下大将乔属,乔属想强暴她,“及刘曜陷洛阳,以惠风赐其将乔属,属将妻之。惠风拔剑距属曰:‘吾太尉公女,皇太子妃,义不为逆胡所辱。’属遂害之。”
在混乱中,羊献容的独女清河公主逃过一劫。但身处乱世,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公主又能逃到哪去呢?
流浪期间,清河公主遭人劫持,被当做奴隶卖来卖去,受尽虐待。所幸清河公主很机敏,得知琅琊王司马睿在江南复国,便趁着外出买脂粉的机会,逃出火坑,又历尽千辛万苦,与司马睿相认,终于恢复公主身份,落了个善终。
洛阳失陷后,晋朝分成了两派。一派是在长安称帝的正统皇帝司马邺,即晋愍帝。另一派是早早逃到江南,由南渡士族和江南士族共同拥戴的司马睿,即后来的晋元帝。
祖逖
刘聪鉴于江南河网密布,不利于骑兵行动,便令刘曜攻打关中。另派石勒牵制司马睿。眼看形势危急,一年前由河北南渡的祖逖主动上书司马睿,表示:“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沈弱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
司马睿虽不愿北伐,却也不便公开反对,于是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让他自募兵士,自造兵器。
上层态度消极,并未动摇祖逖的北伐决心。在率部渡江时,祖逖中流击楫,对天发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祖逖北上后,打出北伐旗号,吸引很多仁人志士前来投奔。石勒见祖逖不好对付,便撤军北返,去河北抢地盘了。
江南暂时无虞,再来看关中战场。
永嘉之乱时,司马炎的孙子司马邺在大臣护卫下,逃到许昌。如果众人当时继续往南跑,渡过长江,司马邺肯定就不是西晋的末代皇帝了。但他身边的大臣都建议往长安跑。因为从秦汉到这会儿,老百姓认定的都城就两个:一个长安,一个洛阳。如果能在长安恢复朝廷,再加上司马邺根正苗红的身份,必然大有可为。
西晋形势图
然而,大臣们忽视了一点。昔日富庶的关中平原,如今已经是残破不堪。
洛阳沦陷的同一年,刘曜率军攻破长安,杀死守将南阳王司马模,掠夺八万百姓而归。等到晋愍帝登基时,长安已经是一座空城了。从皇帝到士兵,都只能吃糠咽菜。
既然长安要啥没啥,死守也没意义啊,干嘛不继续撤退,退到凉州呢?理论而言,退守凉州当然是上策。但问题在于,这都火烧眉毛了,晋朝还内耗呢。
司马模死后,其子司马保袭封南阳王爵位,控制秦州地区,即今天兰州、甘南、陇南、天水等地。当时,愍帝要想退往凉州,就得经过司马保的地盘。一个叫索綝的权臣认为司马保有私心,去了多半会被挟持。便极力反对。在索綝看来,能控制小朝廷的权臣,只能有一个,那就是他自己。司马保算什么?司马保闻之大怒,自此不再尊奉朝廷。
又过了一年,北方大旱,黄河水位低到直接就能趟过去。趁此机会,刘曜大军进攻关中,包围长安。司马保派兵支援,击溃了匈奴军。可得胜之后,司马保却下令撤军。司马保认为勤王是有必要的,但不能解围。现在小朝廷这种半死不活的状态对他最有利。由此就能看出,古今中外,一个王朝走到后期,都是宁可输给外敌,也不能输给自己人。
内无粮草,外无救援,长安城内的军民这下子惨了。得知长安危机,千里之外的刘琨很想救援。然苦于兵力不足,只能干着急。偏安江南的司马睿巴不得小朝廷玩完,全当没看见。最终,只有张轨之子张寔派了五千凉州兵救援。可是援军的到来,不仅没解决问题,反倒让粮食捉襟见肘。
司马邺
建兴四年(316年)十一月,为使百姓免受屠戮之苦,晋愍帝把自己捆起来,赤裸上身,坐着羊车出城投降。
刘曜接受投降,下令将祸国殃民的晋朝大臣尽皆处死。至此,西晋灭亡,历时五十二年。
晋愍帝投降后,被刘聪封为车骑将军。但这只是个虚衔,“冬十月丙子,日有蚀之。刘聪出猎,令帝行车骑将军,戎服执戟为导,百姓聚而观之,故老或歔欷流涕,聪闻而恶之。聪后因大会,使帝行酒洗爵,反而更衣,又使帝执盖,晋臣在坐者多失声而泣,尚书郎辛宾抱帝恸哭,为聪所害。十二月戊戌,帝遇弑,崩于平阳,时年十八。”而晋愍帝遇害,也宣告了晋武帝司马炎一脉绝嗣。
司马炎一共生了26个儿子,其中8个早殇无名。剩下18个有名有姓的,还有8个是早夭,成年的只有10个。而这10个成年的,也是倒霉鬼。有5人死于死于八王之乱,1个死于永嘉之乱。另外3个被匈奴人一波送走。
直系皇族断了香火,这让身为皇族旁支的司马睿和司马保高兴坏了。这意味着他们都有了继承权。
后来,司马睿抢先称帝,建立东晋,历史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
司马保不服,自称晋王,设置百官,与司马睿打擂台。国土沦陷,社稷崩摧,司马氏却依旧忙于内耗,这可就苦了在北方鏖战的刘琨。
刘琨
刘琨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年轻时,刘琨与祖逖为友,二人枕戈待旦,闻鸡起舞,志意雄豪。
刘渊起兵后,别人都往南跑,只有刘琨砸锅卖铁,率五百人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与胡虏奋战十余年。如果不是王浚无能,对幽州百姓加倍征收苛捐杂税,搞得民不聊生,让石勒趁虚而入,袭占幽州,刘琨必然不会战败。
建武元年(317年),面对刘聪和石勒的夹击,刘琨无力再坚持,只得率领残兵投奔鲜卑段氏部落大酋长段匹磾。
旅居幽州期间,刘琨仍力图收复晋土。这时候,刘聪病死,太子刘粲继立,不久后被刘聪的老丈人靳准发动政变杀死。刘曜听说刘粲遇害,发兵攻灭靳准。后登基称帝,改国号为赵。石勒不服刘曜,亦自立为赵王。史家为区分,便将刘渊所建的汉,统称为“前赵”,将石勒建立的政权称为“后赵”。
刘琨
分家不久,刘曜、石勒相互攻伐。这本是收复故土的大好机遇。但东晋方面却不给刘琨半点支持。刘琨的志向还引起了段匹磾堂弟段末波的不满。段末波认为刘琨威望过高,留着他发展势力,难免会威胁到段匹磾。
得知消息,石勒收买段末波,让他挑拨段匹磾与刘琨的关系。最终,刘琨被段匹磾缢杀。临终前,刘琨满腔悲愤,写下一首《寄赠别驾卢谌》。这首五言古诗的最后两句“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其实就是当时所有北方中原人的心理写照。
堂堂天朝上国,竟会落到任人宰割地步。不甘心,真的不甘心啊!
刘琨死后,由晋朝控制的河北反抗势力,至此全部被荡平。中原黄河以北地区,完全成了胡人竞相猎杀的战场。北方的汉人差一点就被灭种。而这一切,全都是司马氏造的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