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大侠吃完饭就丢下银子的情景,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一更历史 2020-12-01 23:34:39

在一些古装影视剧中,相信很多同学都看到这样的一个情节。大侠去饭馆买酒吃菜,完事儿后会丢下一锭银子,扬长而去。

那么,古人吃完饭,是否真如影视剧那样,不问多少钱,直接放下银子扬长而去?店小二或老板也不数数,客人给了多少?

其实并非这样,影视作品只是人为夸大,属于特定修辞和写作方法。在真实历史上,某些朝代,人们所使用的主要货币应该是铜钱,银两只适用于大宗物品交易。

清朝同治皇帝特别喜欢一个人微服私访,某日,同治皇帝溜达到北京琉璃厂,抬腿便走进一家店铺。原来这家卖的是宣纸,专供学子书写之用。

同治皇帝想买些上好的宣纸时,却发现身上没有带银子,只有一些金瓜子。

结账时,同治皇帝便抓了一把金瓜子交给伙计。掌柜平日里收的都是铜钱或者碎银,见到同治皇帝拿出的金瓜子,还以为眼前这位顾客是不法之徒,赶紧让伙计将同治轰出去。

从这个小故事中便能看出,明清时节,铜钱才是社会通行货币。

《明史》中也曾记载了一个故事:“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

这段话说的是,永乐帝朱棣命郑和下西洋,名义上是周游各国,彰显国威。暗地里却是找寻朱允炆的下落,顺带看看西洋各国,都有什么奇珍异宝。

可是郑和所游各处,皆一穷二白,跑遍30多个国家只找到些“无名宝物”。和耗费的财力人力等成本相比,实在不值一提。

郑和下西洋,主要还是朱棣想打打秋风,为大明增加点额外收入。结果这么些个国家都没啥好东西,朱棣与朱瞻基也就停止供给郑和经费,让他老老实实待在北京。

可想而知,英明神武的永乐大帝都为五斗米折腰,无法忍受白银低产量的局面。好在郑和下西洋及海外贸易获得了大量白银,大明王朝的白银储备量,才算有了一点点起色。

那么,从这段话便能看出,至少明朝百姓们是很少使用银子了。

此外唐朝贞观年间,一斗米只卖五文铜钱,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按照十斗为一石,一两银子在贞观年间能买20石大米。当时一石为59公斤,即一两银子相当于1180公斤大米。

以今天1.75元一斤的大米市场价计算,唐朝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

到了宋朝时期,一两纹银能买接近500斤大米,折合成人民币则是800多元左右。明清时期,一两银子约等于今天的400-500元。

通过银子和人民币汇率换算,一两白银即使放在清朝中晚期,都约合400多元人民币。

而那些影视作品当中,大侠们动辄便甩出20多两的大银锭,折合成人民币早就突破上万元。吃顿便饭,或是买些衣裳等其他散碎物件,也用不了这么多。

同时,中国白银和黄金产量颇为稀少,历朝历代铸造的金属货币都以铜为主要原材料。直到北宋年间,才发行了官方纸质货币“交子”。

从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欧美商人大肆使用金银矿石,购买我国的茶叶、大米、瓷器等,这才导致明清时期的银子比唐宋贬值太多。

另外,《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饷》记载:“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1两,从九品31.5两,京城老百姓的月收入大约在2到3两银子。”

所以说,那些大侠们个个出手豪绰,贴身随带那么多真金白银,实在是不符合情理。明清时期的正一品官员,一年也不过只有180两俸禄。可想而知,普通人家有多么拮据了。

此外,吃穿用度方面以清朝为例,康熙年间普通大米每升为八文钱,肉蛋猪肉每斤约为50文。穿着方面,丝绸价格一般在每尺80文,每匹二两银子之间。

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柴米油盐等食品价格不贵,丝绸及其他上好布料或者奢侈品的价格比较贵重。

普通百姓也没什么消遣活动,有文化的人多看书或逛逛庙会,普通百姓则是看看大戏,天黑了便睡觉解闷。

所以说,我国古代平均消费水平并不高,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放在任何朝代,都不是一笔小数目。平日里正常消费,只需用到铜钱即可。

除此之外,即使是白银也有成色好坏之分。比如官方制作的纹银成色上佳,不掺其他杂质。

民间铸造的白银,则是称之为底银,较为良莠不分。况且古代也存在假币,不良商贩往银子中掺入铜、锡、铝、铅等与白银相近的金属。

所以银两成色好坏,其形状大小各异,也是制约白银无法取代铜钱成为正式流通货币。

举个例子,譬如古人吃饭时没带铜钱,身上只有些碎银。付账时,店小二还要用秤算一下这块碎银的重量,包括察看成色。

甚至当客人和店家对这块白银的实际成色,产生意见分歧时,还要闹到官府,真可谓费时又费力。

从以上几点来看,影视作品中随手放下银子便飘然而去的场景,在真实历史上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纵然这些大侠视金钱为粪土,一餐饭吃掉几两银子。那店小二为了实际收益,也要多看上几眼,甚至还要用秤对银两实际重量查验一番,包括察看成色,保证不出现差池。

再者,封建时期的货币制度不甚完善,更不会出现吃完饭就随手撂下银子,潇洒转身的荒谬场景了。

所以说,影视作者,只能图个乐呵,不要较真!

参考资料:《明史》《大清会典则例》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0 阅读:21

一更历史

简介:看历史,阅人物,品人生!欢迎关注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