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会议太多,有可能是“水货”太多导致的

都市职场 2024-06-20 06:07:21
这两天开了一个项目复盘会,给我的感触挺深的,总结一下主要就是两点: 第一是我个人感觉大部分的中小公司都需要战略顾问这样一个角色; 第二是人的核心能力其实就是把理论知识锻炼成自己的业务感知度; 其实还有第三点,但我感觉更像是一句忠告,所以就没放了,本意是想说,“不要为了展示自我而成为了那个和稀泥的人”,说不出个二三五,硬要说,大家本来就有点混乱,你还要进来当那个棍,谁是小丑大家真的一目了然。 其实项目本身不算太复杂,简要说一下事情经过。 在这个项目立项后,为了尽快启动项目,大家围绕核心指标列举了一些策略,并在后续陆续进行了上线。上线后,本身效果一般,于是在分析原因的时候,大家抛出了很多问题以及由数据反馈的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和反馈的现象,二次列举了之后的一些待办项包括优化策略。整个流程下来,好像其实没有什么问题。 但问题本身就在于时间和效率,二次的优化策略很难说一定会有超预期的表现,如果上线后,没有人能够确保这是不是又是第一次过程的重演。 在这种路径下,其实本身的做法我觉得是没有错的。凭借业务经验以及现有的资料去列举优化项,但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项目本身的不可控性。一次次的迭代后,没有人能遇见这个项目最终会走向哪里,大家发现了吗。 尤其是在短时间内需要验证的情况下,未知项太多是比较,项目本身是比较难起色的,那么破局解法是什么呢? 假设穷举,演绎论证 针对项目核心指标,我们可以列举所有相关的影响因素(情况),针对这些因素进行单个论证。 比如我负责某个记账app的转化率,针对下载用户为什么没有使用,我可以假设: 1.记账使用有门槛? 2.用户只是一时兴起,本身没有记账习惯? 3.记账功能满足不了用户? ... 如何尽可能得穷举,可能需要搭配用户以及业务本身的维度,比如记账能手为什么不用的原因,记账小白不用的原因之类。 同时,对于推演,一定会有数据以及业务感知等的支撑,如果需要用现有数据和经验解释不了的情况,一定不要急着调研,而是找找其他维度试试。调研我更感觉是有了推演结论后的论证,而不是从用户口中要答案。 比如,我们针对记账使用有门槛,最后推演出某个功能是主要影响因素,相应的我们需要问用户这个功能你能理解吗?如果我们得不到结论,直接问客户,你觉得你会用我们软件记账吗?客户回答还好,这种调研意义就不太大。 还有就是任何结论一定要是根本性的,不能是主观性的原因。比如一家工厂最近零件合格率低,主观调研了一下发现是最近一周才有这种情况,最近一周又是由于某些员工懈怠导致,这样你的原因就是员工懈怠导致了合格率低。 但是为什么员工会懈怠呢?根本原因其实还没找到,制度和方法一定是最靠谱的,把任何原因归结于主观因素,有第一次就一定有第二次,人都难免犯错。(建议大家学习下产品思维五问) 整体会议以及感受基本就是这些,总结一下收获就是: 1.想要把控项目,可以穷举假设,演绎论证; 2.演绎论证不是让你问用户,而是用业务数据以及行业经验做分析,并且注意结论/原因的根本性; 为什么一个复盘会让我感触良多,就是有了一个破局的人,用一套方法给会议上的所有人引领了方向,如果这次的会议没有这个人,大概率就是一次无效会议,且大家还不自知,等待二次复盘。 其次,我个人也时常在考虑,这种破局或者思维的能力到底是怎么练成的,可能这个人不是很了解业务,但这一套理论知识一定是融入在他的业务感知中的。 所以,道阻且长,仍需努力。
0 阅读:0

都市职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