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为何叫停对阿援助?耿飚:他们就没考虑过借东西还是要还的

落梅香带雪 2024-12-24 18:12:38

【引言】

1971年10月25日的联合国大会上,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了一个议案,就是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个议案是由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带头,和很多成员国一块提出的,被叫做“两阿提案”。

毛主席以前就说过:“咱们呀,是被非洲的黑人兄弟抬着进联合国的呢!”

1949到1969年,新中国刚成立的头二十年里,中国和阿尔巴尼亚的关系好得很。中国在刚成立的时候,国内经济挺困难的,但还是坚持了十多年去援助阿尔巴尼亚。

不过,在1969年的时候,我国外交官耿飚被派到阿尔巴尼亚,看到当地的情况后特别生气,就写了封信寄给那时国内的领导人。

耿飚在信里提到,阿尔巴尼亚对中国援助的物资随便浪费,这些物资在咱们国内大家都舍不得用呢。耿飚还说阿尔巴尼亚人压根就没有“借东西得还”这种想法。邓小平知道这事后,马上就决定停止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了。

【温暖的开始:亲如哥俩,互相扶持】

20世纪50到70年代,中国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阿尔巴尼亚开始结缘。

阿尔巴尼亚以前是东欧社会主义阵营里的一员。中国和阿尔巴尼亚之间的缘分,是从相同的意识形态开始的。

阿尔巴尼亚到底是个啥样的国家呢?

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正式成为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23日,它和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从那时候起,两个国家之间就有了不错的交往。阿尔巴尼亚是个东欧的小国家呢。它在欧洲巴尔干半岛的西边,西边靠着亚德里亚海,面积有287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3万。

阿尔巴尼亚是个小国,经济状况一直不咋样,在社会主义阵营里,跟苏联、中国这样的大国比起来,它比较弱小。

1954年的时候,中国开启了援助阿尔巴尼亚的计划,财政部长李先念到阿尔巴尼亚访问,还签订了一个给阿尔巴尼亚提供贷款的协定。中国给阿尔巴尼亚提供了5000万卢布的长期贷款,另外还援助麻绳、糖、丝织物、锡、大米和小麦这些物资。

1961年的时候,中国和阿尔巴尼亚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亲近了,给阿尔巴尼亚的援助也不断增多。

而阿尔巴尼亚给中国的回馈更多体现在外交支持上。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很多国家对跟中国建交都持观望态度,阿尔巴尼亚可没咋犹豫,是首批跟中国建交的国家。建交后,中阿两国领导人的互动也一直很不错。

阿尔巴尼亚的党政领袖霍查、谢胡、巴卢库常常到中国来参加会议和庆典,用实际行动对中国表示支持。

“两阿提案”在中国和阿尔巴尼亚的关系里那可是相当重要的。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举行。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缅甸、南斯拉夫等23个国家提出了一个议案,就是“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里的合法权利”,这个议案也被叫做“联合国2758号决议”。

在提案里,阿尔巴尼亚等国家提出,让联合国恢复中国的所有权利,把蒋介石他们从联合国以及其下属的所有机构所占的位子上赶走。

中国在联合国的应有地位得以恢复,尽管过程艰难又曲折。这在中国外交史上可是件大事。

阿尔巴尼亚既是提案的发起国,又坚定地站在中国这边。在两阿提案之后,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开第五次代表大会时,毛主席发去了贺词,毫不吝啬地称赞阿尔巴尼亚是“欧洲一盏伟大的社会主义的明灯”。

毛主席还用古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说中阿两国的关系呢,还讲“中阿两国离得老远了,中间隔着好多山山水水,可咱们的心是连在一块儿的。”

就因为刚刚提到的那些原因,那时候中国的经济状况其实不太好,可中国是社会主义阵营里很重要的力量啊,所以还是一直给阿尔巴尼亚这个“老弟”提供援助。

统计数据显示,从1954年起,中国政府给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差不多有90亿元人民币。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建的化肥厂,一年能产20万吨化肥,算下来平均每公顷地能分到400公斤化肥。

那时阿尔巴尼亚总共就200万人口,中国给的资助加起来算的话,平均到每个人能有4000多元呢。要晓得,在那个时候,4000元人民币可真不是个小数目啊。

两国关系好得就像哥俩似的,这是很明显的。

【意外的转折:耿飚访阿,真相揭开】

可能,再深厚的感情也会存在一些缝隙和阴影。谁都没料到,1965年居然是中阿关系出现转折的开始。

同年5月,那时候中阿关系好得很,就像胶和漆粘在一起似的。周恩来打算往阿尔巴尼亚派去第一个外交人员,这样两国就能有更深层次的交往了。

周恩来看中的人选是耿飚。

耿飚是新中国刚成立时最早一批驻外大使,是个很传奇的人物,就像罗宾汉一样。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是个武将呢。他当时是红一军团第一师参谋长,带着部队参加了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巧渡金沙江这些重要的战役。

新中国成立之后,耿飚就开始从事外交工作了。在去阿尔巴尼亚以前,耿飚做过中国驻瑞典王国的外交大使,还担任过驻芬兰、丹麦、巴基斯坦的大使呢,外交经验相当丰富。

周恩来就瞧上耿飚有能文能武还经验老到的特点了,打算让阿尔巴尼亚体会到中国对它的看重与尊重。

临去阿尔巴尼亚之前,耿飚接到周恩来交给他的中央对阿方针,即要加强团结、友好合作,增进友谊,并肩作战。

耿飚满怀着善意去了阿尔巴尼亚,没成想,到那儿之后感受到的却是震惊和失望。

1969年5月16日,耿飚到阿尔巴尼亚当新大使,刚到阿国首都地拉那,他看到的不是建设得红红火火的景象,而是到处都是干了一半、拖拖拉拉没干完的工程项目。

中国援助的化肥在地里堆得乱七八糟的,就那么放着,任由风吹雨打,也没人管。

耿飚发觉有些不对劲儿,可他没马上声张,反倒深入地做了调研。

他发觉,阿尔巴尼亚得到中国的援助后,没好好利用这些物资,还浪费得特别厉害呢,化肥的浪费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总的来讲,在经济建设上,阿尔巴尼亚啥都想搞大的、全的,搞的战线太长了,非生产性的项目建得太多了。

国家刚起步的时候,没好好抓生产、提供产能,反倒在非生产建设项目上投了太多钱,占总投资的25%呢。

阿方的五年规划里说,得在全国增加4.6万个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才能达成目标。可当时阿尔巴尼亚总共就200万人,突然多出来将近5万劳动力,这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另外,阿尔巴尼亚方面请求中国援建电视台的时候表示,打算让每个农业社都能有电视。这可大大超出了当时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发展程度,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超前消费状况。在那个时候的中国,就算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黑白电视机都没多少。

好长一段时间,中国给阿尔巴尼亚的援助那真是要啥给啥啊。

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中国粮食不够,就从加拿大买了好多小麦。本来呢,有几艘运小麦的船都已经在大西洋的航线上了,正打算开往中国呢。

阿尔巴尼亚政府提出请求后,中央就决定给他们资助小麦。接到命令,这几艘船马上改了航向,最后把小麦全都卸在了阿尔巴尼亚的港口。

阿尔巴尼亚呢,自己在浪费,可一点都不反省,还越来越严重。他们觉得中国的援助是天经地义的。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霍查讲过,“你们有的东西,我们也得有。”霍查将两国关系比作兄弟关系,中国是兄长,阿尔巴尼亚是小弟。小弟向兄长寻求帮助是天经地义的,我们不找你们要,还能找谁要呢?

耿飚实地调查得越多就越担忧。阿尔巴尼亚那些不合理的援助要求,没让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好起来,还让中国自己的负担更重了。

要是咱们国家对阿尔巴尼亚的要求一直啥都答应,那就跟养个填不满的窟窿似的,肯定会让原本就不宽裕的经济负担变得更重。

可当时国内的人并不了解阿尔巴尼亚的实际情况,还以为两个国家关系好得像兄弟一样呢。要是耿飚把真实情况说出来,讲“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不好之处,那肯定会面临特别大的风险。

耿飚经过激烈的思想挣扎后,决定坚守初心,为了国家着想,甘愿冒险说出实情。

耿飚写了一封信,言辞特别恳切。他在信里详细地反映了上述情况,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耿飚觉得,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出发点是好的,就想帮阿尔巴尼亚把经济建设搞好呢,可结果实际效果不咋样。不但没让他们经济发展起来,还让他们变得更傲慢、更懒惰、更依赖别人了。

不管是国家也好,个人也罢,互相援助的时候都得注意两点:援助的一方得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还有就是双方得根据实际需求,让援助发挥最大的效果。

【艰难的决定: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信很快就被送到中央去了,很多人都认同这事儿,乔冠华和李先念都支持耿飚的想法。

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等人知道实情后,就开始琢磨怎么改变这两个国家的状况。

1969年的时候,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到阿尔巴尼亚去访问。在考察那边的情况时,李先念就直接问阿尔巴尼亚的领导人:“你们拿了我们这么多东西,打算啥时候还呢?”

真没想到啊,他们的答复跟耿飚信里写的一模一样,压根儿就没寻思过要还这回事儿。

去阿尔巴尼亚中南部访问的时候,阿尔巴尼亚的领导人谢胡,说话的时候差不多每句都在暗示想要中国的援助。

阿尔巴尼亚想有自己的“鞍钢”,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这都得靠中国的设备和材料。

那时候,国内在是否援助阿尔巴尼亚这件事上已经有些动摇了。李先念是外交官,平常挺温和的,看到这种情况,忍不住直接说道:“你们盘算自己的需求,我们考量自己的能力。”

但中国和阿尔巴尼亚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前中国有困难的时候,阿尔巴尼亚给过支持,就因为这情谊,中央决定暂时还是继续援助,不能马上就撤掉。

1974年10月,阿尔巴尼亚没觉察到关系变得紧张了,还直接提出在他们实施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时候,让中国提供差不多50亿人民币的经济援助。

外交官伍修权曾经心痛地讲:“中国人够大方的了,这时候中国正处于困难时期,这样的援助还该不该继续下去呢?”

最后,我国给出的回复是,觉得自己力不从心,而且这样对阿尔巴尼亚独立自主发展本国经济也没好处,所以决定减少援助,只提供10亿元的贷款。

阿方对这事儿特别不满意。

打那之后,阿尔巴尼亚在外交方面对中国的态度有了细微的改变,在政治上反华的倾向更严重了。他们公然声称毛主席的三个世界理论是在鼓吹种族主义。

最后,各种因素不断积累,邓小平一上任,就果断停止了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

邓小平向来以果决强硬闻名。在香港回归的事情上,面对被称为“铁娘子”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他坚决表示,主权问题不容谈判。不过,也许很多人不知道,重新出来工作后掌管中央和政府全面工作的邓小平同志,在外交方面做出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和果断举措,就是吩咐外交部停止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

1978年的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邓小平和党与国家的其他领导人打算把中国的钱袋子看紧点儿,不能再白白地、吃力不讨好地支援别的国家了。

当时咱们国家算了一下,到1978年的时候,就那么个小小的阿尔巴尼亚,居然白白花了中国100多亿人民币呢。

随后,按照邓小平指示的精神,外交部由副部长余湛主持,联合外经部弄了一份详细的对阿援助报告。

报告显示,阿尔巴尼亚这几年对中国从影射、攻击发展成公然反华。即便如此,中国还是持续给阿尔巴尼亚提供了许多援助。

但阿尔巴尼亚却恩将仇报,老是刁难,设置阻碍,甚至觉得中国有损害阿尔巴尼亚经济的故意企图。

你的描述包含不当内容,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且不尊重其他国家的表现。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发展道路和价值,应倡导积极、正面、尊重和平等的表述。

1978年7月7日,中方公布了外交部照会,照会里的会议内容表明邓小平同志顺应民众的意愿,正式停止了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和阿部长会议在1978年7月29日给中共中央和中国国务院写了封信,算是一种答复。

这封信意味着中阿关系公开地破裂了。在之后的日子里,两国关系就像霍查讲的那样,“仅仅是表面上的外交关系罢了”。

霍查自己病着还亲自出马,对中国当时的内政外交一股脑儿地攻击、彻底否定。他这种说翻脸就翻脸的样子,真让人感叹。中阿外交的历史就这样有了个不圆满的结局。

【结语】

从这件外交事件就能看出来,在国际外交的形势里,中国一直以来的以德报怨传统,很难让利益达到最大。光一方付出,肯定长久不了。就算有不错的获利可能,但要是双方利益分配明显不公平,援助方的信心和承诺都会差很多。

另一方面,国家的行为是由国际格局决定的。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既受国际环境影响,也和中国国家领导人对国际局势的判断、认知分不开。

到了21世纪,中国着手联合东欧的部分国家共同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于是中国跟阿尔巴尼亚之间的外交活动又变得频繁了。这几年,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更侧重于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说到底,援助不过是一种办法罢了,国家还是得靠自己,得自立自强。国家和国家之间呢,只有达成共同发展、实现互惠互利,两国关系才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何立波写过《耿飚:将军大使推动改变援阿政策》,发表于《党史纵》2016年第6期。凡行写过《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动机、影响与评价》,2018年5月的。王洪起写过《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发表在《炎黄春秋》2008年第10期。叶皓写了《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关系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登在《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11期。

0 阅读:15
落梅香带雪

落梅香带雪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