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一伙考古学家偷偷地填埋了周口店的考古现场,并把挖出来的化石藏进了一家医院。“这些东西绝不能让鬼子得到!”然而4年后,当化石从医院转移时,却被鬼子截获,从此神秘失踪。
在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的龙骨山上,有一片享誉世界的“北京猿人遗址”。
1929年4月,龙骨山开始进行考古发掘工作。仅仅一年后,年仅25岁的裴文中就从红色砂质黏土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
而两年后,另一个年轻人贾兰坡,也来到了周口店。
贾兰坡在中国的考古学者中,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他因为家里贫困,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到处打工,并没有上过大学。
但是,贾兰坡却并没有甘于现状,反而经常去北京图书馆中自学。
没多久,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周口店办事处开始招聘练习生,他欣喜若狂,赶紧报名。
那时的练习生其实就相当于打杂的,不仅需要会管账,还要能参与发掘、整理,以及对出土标本进行登记,可以说是又苦又累。
但只要能考上,温饱问题就能解决,当时所长翁文灏问贾兰坡:“这工作又苦又累,你干嘛要干这个?”
而贾兰坡则非常诚实地说:“为了吃饱饭。”
翁所长哈哈大笑:“说实话好,那就好好干吧。”
考古不是件容易事,即便到了21世纪,考古工作同样艰辛,更何况是当年。
而当时的贾兰坡,作为一个练习生,在挖掘现场却从不抱怨,什么脏活累活都干。
挖土堆、搬工具、洗标本、画剖面图、做记录、采购物资等等,他都主动去做。一旦有空,他还会帮其他同事的忙。
贾兰坡很清醒,他考上练习生不是来混日子的,没有上过大学,他要想在这里立足,尽快学会考古知识,就必须笨鸟先飞。
白天忙完工作,晚上他还要自学古人类学和古脊椎动物学。在考古现场观摩如何发掘、发掘出的动物化石和石器要怎么才能辨别。
当然,闷头自学不可取,要知道,此时的周口店自从发现了北京人头骨后,不少中外专家都汇聚在此,贾兰坡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一有空就会向他们请教。
不仅如此,哪怕是普通的技工,贾兰坡也会将他们视为老师,学习技能。
为了能尽快掌握知识,他平时会收集一些小动物的骨头揣在兜里,时不时就伸手摸一摸,凭手感判断是动物哪个部位的骨骼,直到猜对为止。
有一次,工人们打了一条野狗,准备开个小灶,贾兰坡在一旁看到,连忙说:“别弄坏了我的骨头!”
当别人开始大快朵颐,他还在担心,“你们别把骨头啃坏了!”
等工人们吃完,他就把狗骨头全部收集起来,分别标号上色,重新拼出来一个完整的狗骨架。
正是靠着这股勤奋好学的劲儿,贾兰坡在辨认骨头方面越来越厉害,哪怕只是一块指甲大小的碎片,他也能分辨出到底属于人骨还是动物,甚至连哪个部位都一清二楚。
也因此,翁文灏对贾兰坡十分欣赏,说他虽然没读过大学,但“数年追求很具根底,故应特别待遇,而特奖励”,将贾兰坡提升为了技佐,相当于现在的助理研究员。
而成为技佐的这一年,正巧裴文中要出国留学了,贾兰坡开始接替他的工作,在考古现场更加卖力和认真。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的11月15日,技工张海泉突然挖出了一块只有核桃大小的碎片,他以为是“韭菜”,随手放进了荆条筐里。
“韭菜”,是考古专业的行话,也就是没用的碎骨片的意思。
当时贾兰坡听张海泉说这是“韭菜”,留心多看了一眼,结果吓得赶紧将碎片捞了起来,仔细辨认,最后惊讶地说:“这哪儿是什么‘韭菜’,这可是人头骨啊!”
他当即脱了棉衣,开始和其他技工继续发掘,十天之内,总计发现了3具头盖骨化石,震惊全世界。
“北京人”遗址的发现,将北京地区的文明史推到了60万年前,贾兰坡就此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考古界的英雄人物。
然而,1937年,战火打断了周口店的考古工作。为了防止鬼子得到珍贵的化石文物,贾兰坡等人决定,将化石送到背景协和医院解剖楼的保险柜中,而挖出过化石的地方,全部重新填埋,不给鬼子留下任何线索。
当鬼子抵达周口店时,没看到化石,愤怒地杀了3名民工,还占据了研究室。
贾兰坡冒着生命危险和鬼子交涉,才将不少珍贵的资料保存下来。
然而,1941年,协和医院不安全了,翁文灏等人经过商量,决定将化石先运到外国,等战争结束再运回北京。
只可惜,太平洋战争爆发了。当时化石本来要先用火车运到秦皇岛,没想到火车竟被鬼子给截获,北京人头盖骨从此失踪。
贾兰坡听到这个消息,吃不下睡不着,之后的60多年,他一直在苦苦寻找。
“我今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把它们找回来。”
只可惜,他做各种努力都失败了,2001年,贾兰坡带着这个遗憾离开人世。
后来,有人猜化石也许在“阿波丸”号上,只可惜该船已经沉没,70年代尝试过打捞这艘船,可惜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