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登基后征讨李朝与之结为兄弟之国,十年后再度发兵使其称臣

史海撷英 2024-11-30 15:57:19

天启七年(1627年),清太宗皇太极为了避免征明时的后顾之忧,以贝勒阿敏为主帅率军攻伐李朝,李朝在强大的后金军面前一败涂地。在后金军攻克平壤,兵临王京后,李朝被迫与后金结为兄弟之国,李朝史称“丁卯之役”。但在十年之后,双方关系又发生恶化,清朝再次对李朝用兵,是为“丙子之役”,李朝又称为“丙子虏乱”,此役后李朝被迫与清朝结为“君臣之国”,正式成为清朝藩属,直到清末。下面就来说说这“丙子之役”。

清鲜关系再恶化

积怨渐深

皇太极通过“丁卯之役”,虽然同李朝结为“兄弟之国”,但并未使李朝真正屈服。李朝对于耻辱的城下之盟并不买账,虽然表面臣服,但实际上“仍然”推行着双面外交的政策,李朝仁祖李倧坚持与明保持“父子关系”的原则,对清廷互市、刷还逃人等要求各种抵制,并竭力保护明朝的在朝利益。

后金对李朝的行为感到十分不满,遂一再对李朝施加军事压力。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皇太极以李朝贡物不足为由,对李朝发出军事威胁,警告李朝,如果再帮助明朝,“我不必遣发精兵,止遣蒙古无赖者十万人,往袭尔地,尔惟有遁逃海岛而已”。可见皇太极对李朝亲明疏金的态度极其不满。次年十一月,后金派使者按照皇太极的意思,直言不讳地提出“当革兄弟之盟,更结君臣之约,待来差以使天子之礼”。但均被李朝严正拒绝,两国关系日趋紧张。

皇太极称帝,两国关系正式破裂

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在全部平定蒙古察哈尔部,并获得传国玉玺后,意欲称帝。二月,借凭吊李朝国王丧妃之机,派遣户部承政英俄尔岱为首,包括外藩蒙古使节100多人致李朝国王文书,表明自己称帝应天顺人,李朝王自当拥戴:“上谕:朝鲜王,吾弟也。亦宜令彼知之。我等谨遵上谕。遣使相闻。王可即遣亲近子弟来此,共为承奏,我等承天意,奉尊号,事已确定,推戴之诚,谅王素有同心也。”

十六日,英俄尔岱面见李朝义州府尹李浚表明了此次出使之意:“我国既获大元,又得玉玺。西鞑诸王子愿上大号,欲与贵国议处。兹送差人,不可独送,故俺亦偕来。”明显表示了要李朝国王“请与共尊汗为帝,同为臣事”。

明末形势图

义州府尹李浚不敢怠慢,迅速上报了这件大事。一听皇太极要称帝并还要让李朝派使者叩头“参荣”,李朝自然是举国哗然,舆论沸腾,一片喊打喊杀。早在清朝使团到达汉城以前,李朝就已经进入肃杀气氛。“掌令洪翼汉疏略曰:‘臣号天失声,踣地沥血,仅搆一疏,敢冒万死仰陈于主上殿下。臣日接义州府尹李浚状启,即金汗称帝事也,浚能以天无二日等语攘却之,臣不觉曲踊距踊者三百,而益知我朝礼义名分,炳炳不昧,犹使操弓武夫,能知自守,而抗励不挠,若是凛凛,况于圣上庙堂诸臣,岂下于一武弁哉。臣自堕地之初,只闻有大明天子耳,今此虏言,奚为而至哉!曩者贼臣引寇猝至,乘舆播越,乞和为好,虽出于不得已,而苟于其时先枭弘立之首,使我堂堂大义,昭揭如日星,则戎狄虽豺狼,岂无感耸钦艳我礼义之为美乎。计不出此,惟以得弘立为幸,而倚以为安危之机,彼其欲左衽我,臣妾我者,实由是耳。臣自闻僭帝之说,胆欲裂而气欲短,宁为鲁连之死,而不忍使其言污耳也。’”

太学生们更是群情激奋,“请焚虏书斩虏使,以明大义”。面对清朝的咄咄逼人,李朝朝野上下除了崔鸣吉等少数人主和,大部分要求对清强硬,与清朝绝交。

二十四日,英俄尔岱一行到达汉城向李朝提交文书,但被李朝勾管所以“人臣无致书君上之规”拒绝上呈,“却而不见”。于是乎,清使又和勾管所官员发生争吵。

英俄尔岱说:“我汗征讨必捷,功业巍隆,内而八高山,外而诸藩王子,皆愿正位。我汗曰‘与朝鲜结为兄弟,不可不通议’云。故各送差人奉书而来,何可不受!”外藩蒙古使节也应和道:“天朝失德,只据北京,我等归附金国,当享富贵。闻贵国与金结为兄弟,意谓闻之必喜,而牢拒至此,何耶!”

史料中没有记载勾管所官员的反驳之语,只说“诸官以君臣大义斥之”,但对清使来说肯定是相当扎心,英俄尔岱愤怒地说道:“明日则发行,给马则骑去,不给则步往”。

之后,又发生了一件让清使大失颜面的事。二月二十六日,清使照例往吊李朝仁穆大妃之丧,原本要在大殿上致祭,但被强硬派改在了禁川桥设一空帐致祭。英俄尔岱行吊丧之礼的时候,“风吹帐开”,帐篷内部空空如也,已经是“始觉见欺,辄有怒意”。再打开大帐另外一侧,竟然隐隐约约闪出刀光,英俄尔岱大惊失色,李朝这是要杀使啊!实际上李朝官方并无谋害之意,只是李朝的宿卫之士闻听有胡人,所以持刀剑在帐后以防意外。英俄尔岱立马与其他使节们夺命而逃,在逃跑过程中,还接受了汉城市民的“隆重欢送”,十分“尽兴”,“破关步出,散入闾家,夺马而走。道路观者,莫不惊㤥,闾巷儿童,争相投石,京师为之震动”。

至此,李朝国王既不见清使,又不接收清朝国书,清使还逃跑得这么狼狈,两国关系向绝裂迈出了一大步。

当然,事后李朝国王立即向皇太极道歉,说寡人有病在身,招待不周希望获得原谅,但此时皇太极已经有了兴兵伐朝的想法。因为四月份要举办自己的称帝大典,是故忍了下来,也想在自己的称帝大典上给李朝最后一次机会,事实证明,他的这种想法完全是“自取其辱”。

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盛京的称帝大典如期举行,皇太极祭告天地,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但在群臣行三跪九叩之礼的时候,李朝使臣罗德宪和李廓拒绝跪拜,且非常有骨气,“胡差等殴摔廓等,衣冠尽破,虽或颠仆,终不曲腰,以示不屈之意”,皇太极愤怒至极,当时就没绷住,大骂李朝国王竟敢挑衅自己,“上曰:‘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无礼处难以枚举,是皆朝鲜国王,有意构怨,欲朕先起衅端,戮其使臣,然后加朕已背弃盟誓之名,故令其如此耳。’”如此一来,清鲜关系正式走向破裂,清廷第二次伐朝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丙子之役大幕拉开

开战前夕

皇太极在改元称帝后,驱逐李朝使臣,强硬“照会”李朝国王悔罪,并派子弟为质。李朝仁祖当局也毫不客气,“我国无兵可挟,无财可资,而所讲者大义,所恃者上天而已”。

皇太极收到李朝方面的回复后,确实惊讶,“朝鲜儿女之国,有何所恃而乃尔”,清方再派去使者进行出兵警告,“我以十一月二十六日,当举兵东来,尔国若遣使更讲和好,则虽发兵在道,当罢归。且我国称帝,南朝之所不能禁,而尔国欲禁之,何也?”“贵国多筑山城,我当从大路,直向京城,其可以山城捍我耶?”皇太极将进攻时间和进攻方案透露给了李朝,可见皇太极根本就没把李朝的军力当回事。

皇太极东征示意图

李朝之所以对清朝表现得这么强硬,不仅是出于对皇太极称帝的义愤,还因为一个错误的情报和一个对明朝错误的信心。所谓错误的情报,是四月初,李朝当局收到清朝内讧的消息,“近来沈阳有变,方为兵部尚书者谋逆,与诸大将结党。其中一大良妻即汗之女也,潜告其父,搜得文书,斩杀将官百余人”,但事实证明,这一类消息就是子虚乌有的;再就是向明朝求援,希望自己的宗主国再拉自己一把,“小邦斥和之后,朝夕被兵,而兵残力弱,无以抵御,惟望父母之邦来救矣”。但此时的明朝内忧外患,哪有心思再像万历时期一样救朝?明朝黄监军方面回复:“贵国专尚文华,不事武略,且不分兵农,故如是萎靡。若加操练,则何患兵力之单弱乎?”至此,李朝只能自己硬扛清军了。

清朝兵力分析

崇祯九年(1636年)十二月,皇太极为了解决芒背之患,亲率大军进攻李朝。关于此次清军出征人数,历史记载不一。据《燃藜室记述》记载:清军自号二十万,实七万、蒙兵三万、孔耿兵二万,合十二万。李朝人所立的《大清皇帝功德碑》记载:皇帝东征,十万其师。《丙子录》称:军号二十万,而其实十四万也。

但实际上这些数字均过于夸大,据《满文老档》载,清朝的主力是满、蒙八旗,各牛录选骑兵15人、步兵10人、护军7人,共32人。查《清会典事例》,清未入关前有满八旗有309个佐领、18个半分佐领,蒙八旗有117个佐领、5个半分佐领。计14368人。再加上石廷柱所领全部汉军,当时汉军旗只有1旗33个佐领,皇太极订每佐领编壮丁200名,计6600人。还有外藩蒙古兵也参加了丙子之役,兵力虽无记载,但皇太极在征服李朝后,派外藩蒙古兵征伐瓦尔喀部,当时参加征瓦尔喀的外藩蒙古兵为3600人,另有部分蒙古参与皮岛战役,大致推测兵力应该在4000人左右。除此之外,三顺王的部队也参与了对李朝的征讨,据《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记载,孔有德军派出自己十分之三的官兵800人,耿仲明派十分之三的官兵650人,尚可喜虽无确切数字,但是其降清后,携男子1405人,以十分之三的比例算,应该为400多人。三顺王的兵力应该为1900人左右。

所以,丙子之役清军兵力应为满蒙八旗、汉军一旗、外藩蒙古兵、三顺王之兵,共计26868人左右。

兵围南汉山城

崇祯九年(1636年)十二月初八,清军展开进攻。前锋营300人在马福塔的率领下,绕过义州,渡过鸭绿江向前推进。初九日,多铎、岳托率兵3500多人渡江。初十日,皇太极亲率全军主力2万余渡江。

此次皇太极采用了深入袭击,直捣京城的兵略,急如风火,倍道而行,意图擒贼先擒王。而李朝方面完全没有做好准备,朝野上下陷入了“慌忙罔错,不知所对”的状态。李朝国王和满朝大臣慌忙在十四日早晨将王宫嫔妃、王子、大臣家眷送往江华岛。而李朝国王李倧本也要启程前往江华岛,但清将马福塔的300八旗前锋营骑兵杀至弘济院,切断了去江华岛的道路,情急之下,李倧只好带领侍卫和避乱士女去汉城东三十里的南汉山城躲避,于十五日匆匆入城。

十二月十四日,为了掩护李倧转进南汉山城,都监大将申景禛派将官李兴业率80多名骑兵阻击马福塔的清军,最后全军覆没。此战,《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史料记载为:朝鲜王之副将二员,游击四员、备御六员率精兵六十余出城迎战,尽歼之。

南汉山城地势险要,城墙坚固,利于防守,不便仰攻。据李朝史料记载,当时南汉山城的防守兵力为13800人,粮食可以支撑50至60天,守城李朝官兵分堞防御,“凡垛口平坦处设三人、稍险处二人、急险处一人”。十六日,多铎、岳托率领的清军到达南汉山与马福塔会合,共4000名清军开始在城外立寨,砍伐松木,四周列栅围困南汉山城,南汉山城开始陷入清军包围。

十二月二十九日,皇太极亲率2万余主力到达南汉山城在西门外驻营。正月初一,亲自登上南汉山城城东的望月峰,环视形势,俯瞰城中,鉴于南汉山城地形险要,攻打不易,决定围城打援。

各道兵勤王入援失败

而李朝方面虽然处于不利态势,但仍然是主战派占了上风,主和派崔鸣吉同意接受皇太极的条件;而主战派则认为应该坚守对大明的信义,恨不得斩崔鸣吉而后快,李朝国王被围困后,不断下谕于诸道监兵使勤王入援。

在接到国王的敕谕后,应该说李朝各道的驻军将领绝大多数都表现出了救援的积极性,下面结合《清初内国史院档》和李朝史料说说战况。十二月十九日,宁边铁瓮城西路副元帅申景瑗率兵1000余人勤王。多尔衮、豪格先以数百骑诱敌,申景瑗不知是计,“不即退还”,中了清军的诱敌之计,吃了埋伏,清军“大阵猝至”,申部几乎被全歼,其本人被俘虏。清军战报情节简略,谓此役败李朝军1000人,生擒李元帅,这个“李元帅”极有可能就是申景瑗,出兵地点对得上。

爱新觉罗​・多尔衮

西路都元帅金自点率兵15000自黄州来援,多尔衮、豪格率领镶白旗、正蓝旗二旗满、蒙甲士数千前去打援,趁金自点不备,于凌晨发动强袭,金自点麾下“海西兵”5000人几乎被清军全歼,其单骑而逃。从此远远观望,不敢救援。

其中对清军杀伤最大的战役当属金俊龙指挥的光交山战役。全罗道兵马使金俊龙率领数量不明的勤王军至南汉山城西南的光交山,将军队一分为二,采取了纵向布阵的模式,不分军队布阵于山脚,部分布阵于山巅,以山巅之军策应山脚之军。

迎战金俊龙部的是多铎、扬古利部。正月初七,多铎趁雪花飘飞,天色晦暗不明时展开进攻,山脚下的李朝军还没搞清状况,就被清军强袭,立刻陷入大溃败。多铎持续追击直到山顶,与金俊龙部大战之后,金俊龙部弹尽粮绝大败,“军卒溃散,终不成功”。

但此役清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清朝开国猛将超品一等公扬古利在增援多铎的途中被李朝兵鸟铳击中战殁,其余战殁者有骁骑校僧锡、云骑尉鄂海、蒙古参领特穆尔,佐领弼雅达、阿纽、都敏。丙子之役,清军包括杨古利在内军官有10名军官阵亡,此役就占了一半多,估计是勤王军里战果最大的。

声势最为浩大的则是庆尚道左兵马使许完、右兵马使闵栐率领的4万大军。正月初三,进至广州双岭扎营。分为两队,“闵阵于右岗、许阵于左岗”,清军先大举进攻许完部,在被清军突破木栅后,许部大溃。又立刻进攻闵部,在相持中,李朝军阵内火药爆炸,被清军突破,4万军队一时溃败,许完、闵栐死于乱军中。

死于援军如留都大将沈器远、公清道观察使郑世规、江原道观察使赵廷虎、平安道观察使洪命耇等援军纷纷被清军击败。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底,南汉山城已经是孤城一座。

江华被陷,南汉山危殆

南汉山城在清军的围困下,粮食日益短缺。早在十二月二十三日就出现了“将士之马皆饥毙,避乱入城人,皆弃子女,惨不忍见”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下,南汉山城的李朝官兵依然试图进行野战突围。二十九日,南汉山城的的李朝官兵突破围城木栅,清军闻得朝军出动,立刻赶来会战,由于火药发放不及时,李朝兵只能“以空铳相搏”,被清军轻易击败,损失惨重,退回城中。

皇太极此来意图威压李朝国王迫使其屈服,在围困的同时,劝降那是一刻都没停过,但效果依然很不显著。他决定突破僵局,于是将目光转向了李朝宗器、社主、王子宫眷、群臣家人家产所在地江华岛。

一月二十二日,多尔衮将所造80艘船只,由陆路将船拖运至甲串津,率“每牛录甲士十人”,约4500人向江华岛发动进攻,江华岛1000多名守军根本想不到清军会从海上而来,多尔衮部连射红夷火炮,打击李朝的水军,李朝军望风而逃,清军顺利登陆。至江华城下,清军再次施放红夷炮和虎蹲炮攻城,江华城被迅速攻破。李朝凤林、麟平大君以及嫔妃、城中大臣家眷被清军一网打尽。江华岛被占彻底击碎李朝官方抵抗心态。

皇太极将江华岛被占,宗室妃嫔及文武百官家眷被俘的消息传达于南汉山城中,李朝举朝震惊胆落。皇太极趁热打铁,命红夷大炮火力全开,射击城中。红夷大炮所过之处“贯穿三重,入地尺许”,清军所用实心炮弹“大者如磁石,小者如鸡卵”,“连中城堞,一隅几尽破坏,女墙则已无所蔽”,在红夷炮的持续打击下,底层士兵的士气完全崩溃,“自贼放横珥炮,城多颓破,士气沮丧,军情大变,人多危惧”。

一月二十六日,情绪崩溃的兵将开始大骂主战派,“斥和之人何不出送乎?此辈既斥和,必多勇力,愿为将置诸城北之上!”南汉山城几近崩溃,已经很难坚守。

举城投降,三田渡盟

南汉山城守城已四十日,困迫不已。崔鸣吉劝李倧主动请和,“人君与匹夫不同,苟可以图存,无所不用其极”,李朝国王李倧在权衡利弊下,派崔鸣吉等主和派去清营交涉,向皇太极表示愿意投降,唯一担心的是自己投降后会被清军劫往沈阳。

皇太极立刻下诏,表示此行主要是为了让李朝当局心悦诚服:“似此蕞尔小城,既不能取,将何以下幽燕哉?命尔出城面朕者,一则见尔诚心悦服,二则树恩于尔,复以全国,示仁信于天下耳。若以计诱,则朕方承天眷,抚定四方,欲赦尔前愆,以为南朝标榜。若以诡计取尔,天下之大,能尽谲诈取之乎?”

爱新觉罗・皇太极‍

一月三十日,李朝国王李倧带领自己长子、次子、三子以及群臣出南汉山城西门步行至汉江东岸三田渡向清太宗皇太极投降。皇太极登上九层阶的高台端坐,盛陈甲兵,接受李朝君臣的三跪九叩的君臣之礼,李朝国王全部接受“去明国之年号”,“送国王以及大臣子弟为质”,“助兵攻明”等十七项条款,正式向清朝屈服,成为君臣之国。

而李朝的屈服,让明朝在鸭绿江口设置的抗清基地皮岛处于危险之中,皇太极遂决定马不停蹄地消灭这枚明朝安插在清廷后方的钉子,皮岛危矣!

0 阅读:13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