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三国魏高贵乡公甘露五年(260年),曹髦不满司马昭专权,率殿中宿卫、奴仆数百人,出讨司马昭,不想被太子舍人成济弑杀于东止车门,时年二十岁。
电视剧《三国演义》曹髦剧照
一、旁枝继统曹髦, 字彦士,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曹髦本来是魏文帝曹丕的孙子,东海定王曹霖庶子。
齐王嘉平六年(254年),大将军司马师依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王故事,废黜小皇帝曹芳后(参见),本打算立武帝曹操之子、天才少年曹冲胞弟、彭城王曹据为帝。明元郭太后却说,按照辈分,彭城王乃明帝叔父(参见),如曹据继帝位,当何以处之?况且这样不是明帝绝嗣了吗?故此她要求立曹丽丕长孙、十四岁的曹髦为帝。因曹髦是以小宗入继大统,所以从礼法上说,曹髦算是曹叡的嗣子。
曹髦生于齐王正始二年(241年),正始五年(244年)被封为郯县(今山东郯城)高贵乡公。
曹髦自幼勤奋好学,而且聪慧异常。当年他被群臣接到洛阳城北玄武馆后,群臣奏请他住于前殿。曹髦说,玄武馆乃先帝寝殿,不敢僭越,因此住于西厢。群臣再奏请以天子法驾迎其入洛阳,曹髦又不同意。
曹髦进入洛阳后,百官到西掖门南迎驾,曹髦看到后,急忙下车答拜。赞礼官说,依礼仪,天子不拜群臣。曹髦却说:“我也是臣子啊。”于是答拜还礼。
到内城止车门前,曹髦又要下车步行。左右都说:“惯例天子可乘车直入。”曹髦又说:“我被太后征召,不知太后作何安排。”于是他又步行至洛阳宫太极殿东堂,参 拜明元郭太后。
请记住这个止车门,曹髦蕞后的归宿,同样在这里。
曹芳被废,曹髦被迎立
当天,曹髦在洛阳太极前殿登基。由于曹髦初次与百官相见,表现得彬彬有礼,因此参加登基大典的群臣都非常欣喜。罢朝后,司马师私下问他的好基 友、中书侍郎钟会,新帝是何等样人?钟会回道:“才同陈思,武类太祖。”意思就是,曹髦的文才可比之于陈思王曹植,武略可等同于魏太祖曹操。这个评价可谓相当之高。
补充一点,因曹髦亡后被剥夺帝号,所以其在位期间年号称高贵乡公某年。
曹髦即位后,颁布的苐一道诏令说,三祖(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烈祖曹叡)受天开基,自己骤登大位,深感不安,常怕不能守祖宗基业,完成中兴魏室的大任,愿与百官共勉,共同努力。
同年,大赦天下,改元正元。曹髦又下诏省减天子车马舆服开支,罢宫中府中奢靡无用之物。
只是,曹髦想要中兴魏室,掌权的司马师会怎么想?
二、东讨西御正元元年(254年),曹髦派侍中分赴各地,了解民间疾苦,勘察冤案渎职。
同年,假大将军司马师黄钺,并特许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所谓入朝不趋,就是觐见皇帝时可以不用小跑表示对皇上的恭敬。奏事不名,就是拜见皇帝时,赞礼官不地呼其名,只称官职,这是对有功大臣的尊敬。剑履上殿,就是入朝时可以不脱鞋、不卸剑直接进入。
说起来当年权臣曹操,就是被汉献帝特许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这世界真是个轮回,他的后人很快就把这个特权又给了权臣司马氏。
司马师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
正元二年(255年),驻守寿春(今安徽寿县)的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假托得明元郭太后之诏,发檄文历数司马师罪状,起兵反对司马专权,史称淮南二叛。
司马师率军征讨,然后在乐嘉(今河南商水)破文钦军,文钦遂南下投吴。但在围 攻文钦军时,文钦次子文俶(小名阿鸯,也就是时下知名的文鸯),在阵中往来冲突,刚动过眼疾手 术的司马师,被吓得眼珠从疮口迸出。
后毌丘俭被安风津(在今安徽霍邱)都尉部民张属射杀,其弟毌丘秀、孙毌丘重也逃入吴,淮南二叛遂平(参见)。
司马师在返军至许昌(今河南许昌)时,病势加重。他自知时日不多,就把其弟、卫将军司马昭从洛阳召至,嘱咐司马昭接任大将军。
在洛阳的曹髦意识到,这可能是从司马氏手中夺回权力的机会,于是他下诏,说东南新定,司马昭应留镇许昌,以为内外之援,而让与司马师一同出兵的尚书傅嘏带领大军回洛阳。可惜的是,傅嘏早已投入司马氏门下(参见),随军南下的钟会也是司马家座上客,二人识破曹髦的计谋,于是由傅嘏上表,司马昭带军回到洛阳,驻军洛水南岸(参见)。
曹髦看到司马昭大军压城,只得以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以镇南将军诸葛诞为镇东大将军,坐镇寿春。同时,赦免淮南二叛时为毌丘俭、文钦裹胁的淮南吏民。
这样,魏室大权又转入司马昭的手中。
同年二月,吴将孙峻称率军十万,进攻寿春。诸葛诞率众破敌,斩杀吴左将军留赞。三月,册封皇后卞氏,大赦天下。卞皇后是武宣卞皇后弟弟卞秉的曾孙女、散骑常侍卞兰的孙女。后来,卞兰之弟卞琳的女儿又为魏元帝曹奂皇后,所以卞氏也算是曹魏的一大外戚。
当年八月,蜀将姜维进犯狄道(今甘肃临洮),雍州刺史王经在洮西(今甘肃临洮)大败,损失数万人。朝廷以长水校尉邓艾行安西将军,与征西将军陈泰一起率兵解围,又以太尉司马孚(司马懿之弟)率精锐增援,姜维遂退(参见)。
姜维大败王经于洮西
姜维退兵后,曹髦下诏,收殓洮西之战中阵亡将士尸身,对其家属进行抚恤,并免赋役一年。又因陇右四郡(天水、陇西、南安、安 定)及金城(治允吾,即今甘肃永靖)连年受敌,有百姓叛逃蜀地,留在这里的家人、亲戚心有不安,对这些人一概赦免。
当年,曹髦学完《尚书》,对执经讲课的司空郑冲、侍中郑小同(大儒郑玄孙)等人予以赏赐。
很快,曹髦在经学及历史人物评价上,就给众臣开了一下眼。
三、交辨诸儒曹髦时常与中护军司马望(司马懿之侄)、侍中王沈(司空王昶之侄)、散骑常侍裴秀(光禄大夫裴潜之子)、黄门侍郎钟会(太傅钟繇之子)等一帮名士,在洛阳宫太极殿东堂讲宴论 文。他曾评价裴秀为儒林丈人、王沈为文籍先生,司马望、钟会也各有名号。曹髦这人性子急,他想让人来,就想对方快速到达。裴秀等人在宫中任职,可以很快到来。司马望却职在宫外,曹髦就特意赐给他一辆追锋车,并赏给虎贲勇士五人,希望他每次宴会时可以飞驰而至。
这就很有点阿里达摩院的气息,或者换言之,很有文青范儿。
正元三年(256年)二月,曹髦又在太极殿东堂开文学派对,当时参加的名士有:侍中荀顗(颍川荀氏),尚书崔赞(博陵崔氏)、袁亮(陈郡袁氏)、钟毓(颍川钟氏),给事中、中书令虞松(陈留虞氏)等。
虞松也是司马氏心腹
君臣一群边吃边聊,纵论历代典章礼仪。聊着聊着聊到了古今帝王优劣,曹髦极力推崇中兴夏朝的少康。荀顗等人认为,少康不过是中兴之主,和汉世祖刘秀功业可并,与刘邦比起来还是略有不足。
曹髦却说,创业之君固然优异,继任之主也不一定不如。商汤、周武、汉高功高盖世,但少康、武丁中兴之美,夏启、周成守成之盛,有过之而无不及。且汉高帝乘秦末土崩之势,仗一时之权术,专借智力以成大业。而其举动行止,多违圣人法度,若其与少康互换,不一定能兴复大禹功绩。我看众卿还是应该详加讨论。
次日,荀顗、袁亮表示敬服,崔赞、钟毓、虞松却又说,少康上承大禹恩泽,而且内外有助。汉高帝却起于布衣,率乌合之众,以成就帝业。那么考核功绩,汉高还是更胜一筹啊。
曹髦说,诸位怕是忘了,上古三代以仁德成就事业之难,秦项之际以武 力遂成功业之易。况且,“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汉高之功高,岂能盖过少康之盛德?少康之功绩之所以有异议,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典籍多失,仅有粗略流传罢了。
众臣一时心服。
同年四月,曹髦又到太学,与众儒生相见。他问众人,古圣人观天地,作八卦,立三百八十四爻以象天地。然易有《连山》《归藏》《周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易经博士淳于俊答道,远古伏羲氏根据燧皇氏之图作八卦,神农氏又演为六十四卦,此后黄帝、尧帝、舜帝又因时进行修正。所以易者,变易也。连山,若山吞吐云气,气连天地也。归藏,是说天下万物俱藏其中也。
曹髦又问,若说伏羲氏根据燧皇氏图作八卦,那孔子为何说伏羲氏作八卦而不说燧人氏呢?淳于俊一时语塞。
曹髦又问,孔子为《易经》作彖传、象传,郑玄为之作注。虽然圣贤不同,但他们所释的经义是相同的。如今彖传、象传,不和《易经》正文相连,郑玄的注文却相连,这是什么原因?淳于俊说,郑玄把彖传、象传和注文合在一起,应该是便于后人学习吧。
传八卦为伏羲氏所作
曹髦又问,如果说郑玄合传与注是为了学习,那孔子为什么不把他的传和文王所作之经合起来以方便后来者学习呢?淳于俊说,孔子是担心把传和经合起来,易引起混淆,这是圣人谦逊的表现。
曹髦道,圣人以不合为谦,那郑玄为什么这么不谦虚?淳于俊又不能答,只好尴尬地说,古贤所著弘深,圣上所问奥远,臣也无法解释。
此外,曹髦还与尚书博士庾峻(颍川庾氏)、礼记博士马照(籍贯不详)就郑王优劣及《尚书》《礼记》大义进行了讨论,也令这些学者心服口服。
这些记载,读来很让人有一种大理段氏不以皇 室压江 湖的快 感。作为一国之君,曹髦能与众名士平起平坐展开学术讨论,这是何等的让人神往?
也就是说,即使不做皇帝,曹髦凭经学造诣,在三国也当有一席之地。
可惜的是,曹髦生在帝王家,而且是被权臣架空的帝王家,那么即使他想做一个安安静静的学者,也根本不可能。况且,他还有“武类太祖”的一面。
四、甘露之变正元三年(256年)四月,曹髦赐司马昭与天子相同的衮冕之服、红色重底鞋。
同年六月,据说邺城及上洛(今陕西商洛)等地天降甘露,故改元甘露。甘露元年(256年)七月,邓艾破蜀将姜维于上邽(今甘肃天水),斩首俘获近万,曹髦特下诏予以嘉奖。
当年八月,司马昭加大都督,假斧钺,并允许奏事不名。以司马昭叔父司马孚为尉。这样,司马家距篡位又近了一步。
司马昭继司马师后把持朝政
甘露二年(257年),曹髦到国学馆,令群臣赋诗。侍中和逌(太常和洽子)、尚书陈骞(司徒陈矫子)等作诗迟缓,有司奏免其职,曹髦下诏,说自己附庸风雅,反致大臣被免,实是不该,特免和逌等人罪。
同年,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不受朝廷司空之征,杀扬州刺史乐綝,起兵东南,史称淮南三叛。东吴派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率军三万,与前已降吴的文钦支援。司马昭则裹胁曹髦和明元郭太后出兵征讨,三国时期投入兵力蕞大的一场战斗打响。
甘露三年(258年),淮南三叛平,诸葛诞被夷三族(参见)。平叛后,曹髦拜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食邑八郡,加九锡。司马昭前后九次辞让,才予作罢。
当年九月,曹髦下诏,推关内侯王祥为三老、关内侯郑小同为五更。王祥就是二十四中卧冰求鲤那位,在魏官至太尉,入晋后拜太保,与司马孚等并称八公。郑小同则是前述授曹髦《尚书》者,后被司马昭毒杀。
甘露四年(259年),传宁陵(今河南宁陵)井中现双龙。百官都认为这是吉祥之兆,曹髦却说:“龙为人君之象,今龙上不及天,下不着地,困于井中,非吉兆也。”于是他作《潜龙》诗自嘲。这时曹髦前后已遍布司马昭耳目,他的这首诗很快传到司马昭面前,司马昭见了,恶从胆边生,更增非分想。
甘露五年(260年),曹髦被 迫再下诏,进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加九锡。司马昭再次假意推让不受。
曹髦对司马昭专权、自己被架空日渐不安。他担心自己像前任曹芳一样被废,即打算召集众臣废黜司马昭。
五月初六,曹髦命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在陵云台部署甲士,并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说出了那句后世闻名的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朕不能受被废之辱,当与卿等共讨之。”
王经忠于魏室而被司马昭所杀
王经,正是前述洮西之战被姜维大败的那位,后他入京为尚书。王沈是前述太极殿东堂的曹髦文友之一,他曾与荀顗、阮籍共同编撰《魏书》,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时多有引用,但其多为当权者讳,史学价值与陈寿《三国志》比有较大差距。王业履历不详,晋人郭颁所著《魏晋世语》载其为武陵(治临沅,即今湖南常德)人。
王经一向忠于魏室,他当时还劝曹髦说,春秋时鲁昭公不能忍受季氏专权,讨 伐失败而出走失国,成为天下笑柄。今某人专权,朝廷及四方之臣都为之效死,且宿卫空缺,兵力弱小,陛下今日举事,不是想去疾而病更重吗?如不机密,恐有祸事发生,还请陛下详察。
曹髦却不愿再忍气吞声,他愤而从怀中取出诏书,扔在地上道:“朕意已决,虽死何惧,况且不一定会死呢!”于是转身进宫禀告明元郭太后。
不想王沈、王业一看曹髦离去,就要出去告发。他们约王经一同去,但王经不同意。二人即向司马昭全盘托出实情,司马昭因此得以防备。
曹髦知道事情败露,即拔剑登辇,率殿中宿卫、奴仆数百人,出讨司马昭。
另一方面,司马昭之弟司马伷、司马干及司马家心腹中护军贾充则向皇宫进发。司马干及参军王羡本想从阊阖门入宫,但被大将军掾满长武(满宠孙)、孙佑等阻止,遂从东掖门进入。
小皇帝一行在东止车门外,正遇司马伷。曹髦左右怒声呵斥,司马伷部众离散。这时贾充率众而入,与曹髦等人战于南阙之下。
曹髦起于止车门,终于止车门
曹髦挥剑怒呵,说讨有罪之人,敢有抵挡者灭族,贾充部众一时不敢迎战。骑督成倅之弟、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事已急矣,该当如何?”贾充道:“司马公养你们,不正是为了今日之事吗?今日之事,还有什么可问的?”成济又问:“要活的、死的?”贾充道:“死的。”
成济即抽出长戈向前,一戈刺穿曹髦后背,曹髦当即去世。当时暴雨雷电,天阴似墨。是年,曹髦二十岁。
因这一事件发生在甘露年间,故史称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后,司马昭假惺惺哭拜于地道:“天下人将如何议论我啊!”他的叔叔、太尉司马孚也头枕曹髦大腿而哭道:“杀陛下者,臣之罪也。”
此后,司马昭召百官入内,商议后事。尚书左仆射陈泰不至,司马昭让陈泰之舅荀顗去叫他才来,见到陈泰,司马昭说:“玄伯(陈泰字),此事该当如何处置?”陈泰道:“只有处死贾充方可。”司马昭又说:“还有其他办法吗?”陈泰道:“我只知有此,不知其他。”
但司马昭正仰仗贾充,岂能杀他,于是杀了背锅侠成倅、成济兄弟。据《魏氏春秋》载,成济听说司马昭要杀他,顾不上穿衣服,光着身子爬上屋顶,大骂司马昭不讲江湖道义。司马昭却脸不加红地下令兵士乱箭齐发,将成济射成刺猬。
后陈泰终觉得亏负魏室,不久忧愤吐 血而亡(参见)。
陈泰后忧愤而亡
五、劫后余悲五月初八,司马昭向明元郭太后上奏,说义在辅臣,本当安国,但曹髦想谋杀太后,于是动兵。即便如此,自己仍命令将士不得伤任何人。是成济私自闯入兵阵,才导致皇帝被杀。现已将成济依法处置,并拘捕其家人,听候太后发落。
明元郭太后这时已被吓得噤若寒蝉,就司马昭说什么是什么,下令夷成济三族。
郭太后还下令说,当初之所以迎立曹髦,是看他好文可成,不想他做皇帝后暴戾无道,日甚一日。我多次对他进行劝导,他非但不听,而且还恶言诽谤我。我曾对大将军说,此子不堪社稷,当予废黜,大将军却劝我说,幼帝少不更事,多多教导即可。不想这逆子后来变本加厉,竟然以箭射我、以毒鸠我。事情败露后,他竟纠集王沈、王业、王经,意图先来杀我,再杀大将军。我已老寡,何惜余命。但念及先帝创业不易,深为痛心。亏得王沈、王业将此子阴谋告知大将军,大将军因此有备。而此子竟狂悖举兵,终亡于混战。此子大逆不道,终惹祸上身,当以百姓之礼安葬可也。另当告知天下此子悖逆事迹,并对王经凶逆无状进行惩处。
郭太后这份令书,比当初废曹芳令还要颠倒黑白。她因此不但是一个工具人,而且成为司马篡魏的帮凶。
司马昭得此令,即以教唆圣上、离间重臣的罪名,将王经与其母一并拘捕并处死。成济三族被夷。司马昭还清算事变中不配合者,将满长武杖毙狱中,其父满伟被贬为庶人。他本来想把孙祐也族诛,但被荀勖以恐失人心劝止,孙祐因此也被贬为庶人。而王沈因首告有功,被封为安平侯,食邑二千户,晋室建立,被拜为骠骑将军。王业同样受到司马家重用,入晋后为中护军、尚书左仆射。
司马昭还故作姿态,联合太傅司马孚、太尉高柔、司徒郑冲,再上奏郭太后,说高贵乡公固然无道,但臣等未尽匡救之责,也深感痛心。故请求太后,以王礼对其安葬。郭太后自是照准。
五月十六日,曹髦被葬于洛阳西北三十里的瀍涧之滨。安葬不设旌旗,百姓聚而观之,有人指指点点说:“这就是前几天被杀的天子啊。”……
国不可一日无君,经郭太后同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奂被迎为新君。
曹髦被弑后,曹奂被迎为新帝
为报答郭太后的积极配合,司马昭率百官上奏,尊太后旨令为诏,如前代太后称制旧例。
曹魏进入曹奂时代。
曹髦作为君主,他聪明、谦逊、有志向、有骨气。他也想笼络文武为己所用,比如他与士人纵论学术,旁侧敲击,就有以气节鼓动他们的意思。可惜的是,气节在权势面前一分不值,王沈、郑冲之流在关键时刻转投他人,终致曹髦图灭身死,岂不惜哉!
有人说了,曹髦再隐忍一点,团结人多点再行事行不?不行。因为从他找三王共付“衣带诏”,而王沈、王业转首即告发,司马伷、司马干、贾充在他还没出宫门即率军进犯来看,他不动手,即是死局。
放手一搏,还有可能成功,为什么不去一试呢?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