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劝好友戒色,写诗一首后流传千古,男子看了笑、女子读了气

方圆的近代史合辑 2025-01-07 22:12:55

前言

从苏轼的作品就能够看出苏轼的放荡不羁,其实不仅是他的诗中就从史料中所留下他的事迹同样能够看出。

众所周知苏轼的一生是有很多好友的,要是放在今天社会估计苏轼的微信都能被加爆,在他的这些好友中,有很多能得到苏轼的赠诗,就像刘景文一样。王友道也得到了苏轼的赠诗,不同的是苏轼写给刘景文的诗是勉励他的,但写给王友道的却是劝说他戒色的。

一、规劝王友道

可能是因为苏轼的一生在爱情上都很顺遂,他本身也不是纵欲的人,是以他对于爱情也是有着不一样看法的,甚至能说在他的心中和这三位妻子的相处都是刻骨铭心的,苏轼虽说是一位豪放之人,但在他的心中还是有感性成分在的。

苏轼也算是一位专情之人,这也就是他对待男女关系的固有看法,不过苏轼身边好友众多,他自己这样想并不能影响身边的其他人,在当时的男尊女卑、三妻四妾的大环境下,专情也是很少见的。

苏轼有一个好友,他名叫张先,此人在男女关系上就是十分的不拘泥,在他八十岁那一年竟然还娶了一位十八岁的妙龄女子当小妾。虽说都是好友但也有人对他的行为表示不齿,是以在宴会上就有人出言询问,八十岁高龄还娶了一位十八岁小妾是什么感想。

这张先也是一位奇人,他反而很骄傲地表示: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十八倒过来正好八十。他的这句回答被苏轼听到了,苏轼也回了他一句,著名的:一树梨花压海棠,就是苏轼在此时所说的。

当然这也不是第一位因男女之事被苏轼调侃的,还有一人名叫王友道。苏轼向来是很喜爱佛家道教的,是以在他的好友中也不乏有这样的人存在。

这不一次苏轼在去江西庐山游玩的时候,就去拜访了一位当地的好友王友道。见到好友后苏轼本应该是十分高兴的,但在交谈中苏轼却得出了一个让他为之皱眉的结论。

他发现自己的好友在女色方面很是痴迷,甚至都到了沉溺的地步了。众所周知修行之人都是讲究“清心寡欲”的,女色是必须要戒掉的。不仅是影响身体,更是不符合王友道当前的身份,可以说怎么看着都是一件很不妥的事情。

苏轼当然也不是一位好管闲事的人,但他自认和王友道是好友,并且也过不去自己心里那一关,于是他就想着写一首词来劝说劝说对方,所以苏轼写下了著名的《临江仙·赠王友道》。

二、诗中含义

怎么也是自己的好友,是以在写诗的时候苏轼也没有开篇就是劝解,而是先将王友道夸奖了一番,第一句就是“谁道东阳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翻译过来就是,谁说东阳人长得都瘦弱的?我看你的眼睛就像漆点染一样有神。

谁人不喜欢听好听的话,这一年的王友道年纪也不小了,但是苏轼在诗中依旧说他的眼睛炯炯有神,这也是苏轼的一种策略,即使是他之后劝说王友道戒色让王友道尴尬,有了之前的夸赞之言也会好很多。

其实从第三句开始苏轼就已经开始接近他的主题了,第三句是“瑶林终自隔风尘”,说王友道修行的地方就像是琼林一样的仙境,幽静安宁并且还远离了尘世间的纷纷扰扰。这样的一个地方听着就让人心动。

不要忘记了这首诗的主旨是劝说王友道戒色,另一层含义就是在这如此幽静的仙境中,你更应该好好的修道,而不是每天都想着沉溺于女色。之后的一句更能够看出“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直接就将王友道比作了仙人。

要是不看诗的后半段,单单看着前半段,谁人看了之后不迷糊,不仅夸了王友道的气质并且还将王友道所居住的地方和琼楼玉宇相比拟,最后还直言王友道站立屋中根本就不像普通人,而是像天上下凡的仙人。

可以说即使之后的劝诫言辞犀利,王友道也不会太过于生气,但能够有诸多好友的苏轼也是一位情商很高的人,他根本就不会说一些让人不能接受的话。

苏轼在劝说的时候就委婉很多了“风流何似道家纯”男女之间的风流轶事固然是能够享受短时间的快乐,但这短暂的快乐根本就没有办法和修行相比较。

虽说苏轼不是一个纯粹的道家人,但他也接触很多,王友道还是他的好友,在这一点上苏轼还是很有话说的,最后一句就直接点明这首诗的主题了“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这一句中说到了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根据史料记载,司马相如的死应该是和卓文君没有关系的,他是死于糖尿病,但民间流传就不是这样了,将司马相如的死归咎在了房事不节制上。这也是苏轼也用司马相如的例子来劝说王友道。

让他不要像司马相如一样死在了纵欲上面,这也是苏轼的拳拳之心。当然在收到苏轼给他的这一首诗后,王友道也很快就明白了好友的好意,心中也是颇有一些难为情,在那之后王友道甚至能用重新做人来形容。

他不仅不沉溺于女色了,并且还将自己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修道上。当然这件事也很快被传扬开来,同时对于这首诗也为大众所知。但是很多女子看完之后却有不一样的想法,毕竟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是一直在民间流传的。

很多女子都希望能够找到像司马相如那样的男子,在她们的心中也都渴望能够成为自己的“卓文君”但在苏轼的诗中却将两人的美好爱情故事当成了反面教材可不是让很多人为之不满了吗?

三、交友甚广

苏轼虽说在仕途上是不顺的,但是在人际交往中完全是能够在北宋占据佼佼者的位置,根据后世不完全统计,苏轼所结识的能够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人就有一千多位,能够结交这么多的朋友也足以看出苏轼的人格魅力。

当然苏轼也是有着自己的交友之道的,在苏轼的眼中,交朋友既不看家世也不看身份贵贱,他所看重的就是对方能不能和他说一块去,是不是真性情,交友是否用心,就凭借这一副交友标准,苏轼结交了不少文人墨客。

其中不乏有忘年交,还有苏轼的小辈等等,甚至有的人一生只见过两次面,但却能够被苏轼视为自己的至交好友,此人就是文同。文同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竹名家,苏轼也喜爱竹子,两人就因为这共同的爱好走到了一起。

初见的时候是在祁山脚下,两人一见如故,但仅仅一年后两人就分道扬镳了,苏轼去了杭州,但文同却去了京城,不要小看当时社会消息传递的不便利,在那之后苏轼和文同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就连书信联系,也因为距离中断了。

米芾也是北宋时期一位很出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但大家想象不到的是苏轼和米芾两人竟然也是好友。当然这两人也是因画结缘的,在那之后长达几十年的时间中这两人一直都有着书信往来,好的朋友可能并不需要见面,甚至不需要巩固感情。

结语

苏轼是当之无愧的一位大文豪,当然在做朋友上苏轼也是很够格的,在遇到好友不对的举措时,他也能够第一时间指出,也不怪后世总是说苏轼朋友遍布天下。

0 阅读:26
方圆的近代史合辑

方圆的近代史合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