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前不立碑,后代难富贵”,这是一句农村流传较广的俗语,在乡村,一些地方并不相信这句话,有一些人家并没有在坟前立碑,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面关系到一个地方风俗问题。
通常来说,一些平地,包括平原地区,盆地,丘陵地带的大地方等,因为没有山,或者所葬的坟离山很远,这样的地方,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好的话,一般是要立碑的。
在农村,记载和保存家庭或家族历史的,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家谱,一种是墓碑。
过去家谱为纸质的,如果保管不善的话,容易丢失、虫蛀、腐烂等,而墓碑是石头的,如果选用的材质好,历经风雨上千年也不会消失。
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很多姓氏修谱,因为家谱没有了,没有人记住自家的支派所有的祖先,只好到祖坟地,一个一个地从墓碑上抄录。
没有立碑的祖先,又找不到其他资料,即其他的墓碑没有记载,也就没办法了,只能视为“丢失”。如此,家谱上就出现了祖先世系“断代”的情况。

古代有一些墓碑分为两种。
一种记载比较简单。这种墓碑严格按照碑文限制习俗,比如,“生、老、病、死、苦”五字法,“兴、旺、败、绝”四字法等,如此记载的内容就比较简单,一般只记载了三代男丁。
另一种记载就比较详细。突破字数限制,也就突破了对世系的限制。尤其难得的是,墓碑的碑文,将墓中之人的先辈,因习俗方面的原因,所葬之地不宜立碑,也一并记载在碑中,且比较详细。
所记载的内容,包括没有立碑之人的姓名、去世时间、埋葬地点名称、坟墓坐向等。这样,没有立碑的先祖,就可以从其他墓碑上查到。
这样的墓碑,相当于一部立起来的“家谱”,也体现了墓碑的重要作用。

那么,为什么有一些地方的坟墓,除了个别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外,还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家,为什么也不在先人的坟墓前立碑呢?
准确地说,这种土坟墓,一般葬在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山中,一直还在沿袭土葬,其民俗方面的说法是“不宜立碑”。
在山区或丘陵地区,人们根据山的形状及所处的环境,将山描绘为各种动物,或者器物的形状,尤其以动物为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爬行类动物,如龙、蛇、蜈蚣、蝎子等。二是兽类,如牛、虎、狮、狗、马、猴、象等。三是禽类,如鸡、金鸡、凤凰、乌鸦、鹤、鹅、鸭以及其他鸟类等。四是水产类动物,如鱼、龟、螃蟹、蛤蟆等。
这样就将葬坟之地的形状赋予了生命,成为了一种有生命动物。因为墓碑是竖起来的石块,类似于刀剑之类,如果在动物的某些部位立碑,对动物是有“伤害”的。

为了呵护葬坟之地的动物,避免对它们造成“伤害”,如果将坟葬在动物的某此部位,是不宜立碑的。这也就是农村山地立碑的一种传统习俗。
那么,民间认为哪些部位不宜立碑呢?
因各地的风俗不同,在说法上也有所不同,这里只是例举一些的民间说法。
一是动物的“眼睛”。立碑就将碑插入动物的“眼睛”。
二是动物的“口”和下巴。立碑会让动物无法张合嘴吃东西。
三是动物的“脑门”。立碑就等于把石块插入了动物的“脑门”。
四是爬行动物的“七寸”。立碑就等于打“七寸”。
五是禽类的背部或翅膀。立碑就会让禽类飞不起来。

对于这些地方来说,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允许,还是不允许,由于地方禁忌习俗方面的原因,一般都不立墓碑。
这些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甚至还带有迷信色彩,但是,也反映了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也是对先人的尊重。
现在回到“坟前不立碑,后代难富贵”这句俗语本身,对俗语的意思进行解读。
当然,也有一些民间认为宜立碑的地方,在旧时社会,由于大部分民众生活在贫困状态,能得到一副好的棺材板,安葬先人就很不错了,立碑就是一种奢望。只有少部分家境好的人才有能力立碑。

因此,俗语反映了旧时社会的一个现实。那时立碑的人,家底好,后代有一定的祖业支持,经商有本钱,读书有家底,他们的起跑线与贫穷人家相比,要强多了,致富和读书成材的机会也就要多得多。
而贫穷人家,因家底薄,甚至没有家底,没有能力立碑,他们的后代只能靠卖苦力养家糊口,更没有机会让子弟读书,大多数民众也就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其后代也就很难富贵。
实际上,符合传统民俗中立碑条件的坟地,坟前是否立碑,与后代是否富贵,没有任何关系,与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差倒是有一定关第系。
现在农村时代不同了,坟墓是否立墓碑也发生了变化,对于实行殡葬改革的地区,现在的陵园都是统一制式的墓碑,都立了碑。也就没有坟前立不立碑这种说法了。

而现在仍然沿袭土葬习俗的地方,尤其是丘陵地区和山区,虽然还有宜不宜立碑的民俗讲究,可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将坟前的磉脚石(也叫祭祀石或祭祀台,为天然石头),更为刻着与墓碑同样内容的特制石板,不用放入土内,摆放在坟前,与墓碑有着同样的作用。
这也算是一种创新吧,既不违反当地禁忌习俗,又巧妙地弥补了没有立墓碑的遗憾。
总而言之,坟前立不立碑,与后来的富贵无关。一些地方的土坟前,立不立碑,与当地的立碑禁忌习俗有关,同时,也不同时代的民众家庭经济状况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