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名家:王家琰(一)

八公山人看文化 2024-03-19 20:48:43

2024年1月29日,广东《文化参考报》专文推介“封面人物”——王家琰

编者按:本文是为《安徽书法艺术掇英丛书 · 人物卷》撰写的文稿,特别分期连载,以飨读者。我们相信,王家琰先生的艺术成长之路,会带给大家以有益的启迪。

2019年,笔者(右)与王家琰先生(左)合影

王世国/文

晚清时期,江淮大地流传着“怀(远)诗,寿(州)字,桐(城)文章”的佳话。清乾隆年间,著名书法家梁巘在寿州主持循理书院十余年,讲授经史,传授书法,从此寿州地区习书之风大盛,名家辈出,薪火相传,经久不衰,成为江淮大地的“中国书法之乡”。王家琰先生就是从寿州走出来的书法家,1976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首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对外文委在日本举办“现代中国书道展”,他的行书《鲁迅·赠日本歌人》入选,一举成名。①

当年,“现代中国书道展”在日本展出时广告

一、书香之家,少年英才

“寿县南方,王家新庄,砖楼瓦顶,一路厅堂。”这首民国时期寿县流传的民谣,它描绘的就是王德昌公家族大宅的气派景象,以及油坊、酒坊、粉坊等大大小小的作坊。这是在寿县安丰塘下拥有六百亩良田,有着数十人的世家旺族,家中兄弟四人:庆铎、庆棠、庆钧、庆铭。

寿县安丰塘,古称芍陂,为楚国时开挖的我国最早最大的人工塘,是我国古代四大水利灌溉工程之一

1943年,王家琰出生在老四王庆铭家中,父亲是个私塾先生,字写得极好,在当地很有名气。十分疼爱他的二伯父王庆棠是辛亥革命的元老级人物,大名王化南,曾在执掌安徽军政的柏文蔚麾下任职。袁世凯叛变革命,柏文蔚被免职以后,他返回家乡,成为当地著名的乡绅和小学校长。当时有一句流传甚广的民谣:“寿县南方三面官,敬芝、化南、徐世安。”

寿县安丰塘畔的碑亭,王家琰先生题匾《天下第一塘》

一个人的天赋通常会在他早年就表现出来。王家琰身在书香之家,很小就十分聪颖,兄弟姐妹8个人中,唯独他喜欢跟在作教书先生的父亲身边,研墨镇纸,看他写字。每当有人上门求字,他看着更加好奇——这字写得好还会被人求,真是蛮有面子的事嘛。父亲见他特别有慧根,就手把手教他写字。这样他从小就受到书法基本功的严格训练,写字很快让他上瘾,一发不可收拾。

寿县古城南门——通淝门

正当他步入少年时期,风云突变,德昌公家族巢倾卵覆,家道衰落,悲苦艰辛。王家琰一家也经历了屈辱、贫贱和饥饿,父母亲和4个兄弟姐妹都相继离世。他记得,12 岁那年的腊月,自己赤脚走在雪地里,随家姐去寿县城里投奔亲戚,以求继续读书。

1956年,合肥市中心城区的合肥六中向全省招录一个班的住宿生,王家琰终于迎来了凭借自己的聪敏才智改变命运的机会。在上千考生中,14岁的他脱颖而出,考入合肥六中。入学时,他与众不同,身背一块小木板,十分引人注目,而这块木板正是他练字的工具。由于他酷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全校师生没有人不认识这个面目清秀、身背小木板的王家琰。他很快成了学校里的风云人物。

寿县古城东门——宾阳门

高中读了一年后,靠着哥哥接济读书的王家琰悲哀地发现,学习成绩再好今后也不会有什么前途。正在苦闷彷徨之时,他惊喜地发现安庆路上居然还有工厂在招工,而且坐在厂门口招工的是厂长,竟然还是一位1937年就参加革命的老干部。王家琰毅然决定退学,前去报名。老厂长一看王家琰的字就心生欢喜,当场决定要他。

寿县的名山——八公山

就这样,小小年纪,王家琰就凭自己的才能和书法初步改变命运,成为合肥手表厂厂长十分欣赏和信任的秘书。后来,尽管该厂曾经下马,而当再次组建时,主政的老厂长第一个点名要的人就是王家琰。

回忆起那些年的工厂岁月,王家琰所怀念的还是他每日的字课,感谢所做的文书和宣传工作所带来的便利条件,让他能够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书法爱好。

寿县八公山下的汉代淮南王刘安墓

与一些老一辈书法家一样,在十年“文革”时期,王家琰因为写得一笔好字,而被派上了为“红卫兵”写大字报的用场。在合肥四牌楼,他抄写的那些大字报,观者如堵,王家琰名气大增,引得许多有店主登门请他书写牌匾。结果,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王家琰的书法名声特别响亮,一时间他端庄厚重、风骨强健的榜书招牌,挂上了许多店堂的门头,雅俗共赏。

这时,命运之神再次为王家琰迎来了一生中的再次转机,从此将他推上专业书画家之路。

注:① 全日本书道同盟、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每日新闻社《现代中国书道展》,1976年11月1日出版发行

0 阅读:0

八公山人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