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第一位“三连捷”进士杨为栋(一)
綦江第一位“三连捷”进士杨为栋(二)
綦江第一位“三连捷”进士杨为栋(三)
綦江第一位“三连捷”进士杨为栋(四)
綦江第一位“三连捷”进士杨为栋(五)
綦江第一位“三连捷”进士杨为栋(六)
綦江第一位“三连捷”进士杨为栋(七)
綦江第一位“三连捷”进士杨为栋(八)
綦江第一位“三连捷”进士杨为栋(十一)
两相比较更不平
“乃其俛首听约束之易,易者本省按院运筹之力,知州杨为栋能不避劳怨,得机会而制其死命也。本道(苏光泰)惟以地方安静为幸,何敢言功?而何功之有?”《叙功疏》中,苏光泰为杨为栋请功,没有为自己揽功。
在7月24日本报4版“綦走发现”该系列文之八“兵部尚书为请功”部分,也详述了苏光泰的上级,李化龙在发现杨为栋这匹千里马后,不遗余力为之请功。
“此灾祲之际,倘一呼而起,地方劳费。诚不啻(chì)先年,师尚诏作乱时也。”苏光泰还假设,如果不是杨为栋处置得当,正如本报7月31日“綦走发现”该系列文之九“奇功却被降职用”部分,介绍的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师尚诏起事,其恶果将是鲁、豫、皖人民不堪承受之痛。
为此,吕坤在《知州杨公去思碑》中,再次替杨为栋喊冤,“嗟夫!张公树掀天揭地之功。而公(杨为栋)妙旋乾转坤之手。张公受上赏,而公(杨为栋)中危机。”结合上期“綦走发现”文可知,张佳胤总能把坏事变成利己的好结果,杨为栋则恰好相反,不可谓不冤。
建立功勋,却被贬官,从古至今也并非只有杨为栋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就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在南京兵部尚书任上受命总督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各省兵马的张经,大败倭寇于王江泾(今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明史》本传称其“自军兴以来,战功第一”。其结果却被权相严嵩的干儿子,巡海督师到浙江的兵部侍郎赵文华,伙同浙江按察使胡宗宪上疏弹劾,将其按旨便宜行事,征召两广狼兵,等待时机一举出击的谋略,指责为糜饷殃民,怯敌失机,当年十月即被枉杀。高居从一品的张经都难逃不公的厄运,何况仅为从四品的杨为栋呢!
重庆男儿皆英豪
“张公已矣,而公方向用,勋业终相埒(liè)。”吕坤认为,张佳胤已经盖棺论定,杨为栋正当大任之时,终将成就张佳胤同等的伟业,并赞曰,“杨公豪杰,百折而气愈雄,幸无摧萎”,杨为栋一定会愈挫愈强,斗志昂扬!
“居来,名佳胤,重庆之铜梁人,嘉靖庚戌(1550年)进士。禹肩,名为栋,重庆之綦江人,万历己丑(1589年)进士。尽巴渝间气,钟此两公。”《知州杨公去思碑》文末,吕坤还以张佳胤、杨为栋都是来自重庆,凝聚巴渝天地灵秀之气的伟材,解释了为什么要在杨为栋去思文中,列举张佳胤事迹对比撰写的原因,“余故对举,今昔而同日语之,因以见蜀之多才云。”
不过,笔者认为,在向杨为栋表达去思的颂文中,占三分之一的大篇幅,表彰他人的政功,明显喧宾夺主。正常情况下,以类似人物、案例作比,都是高度概括的典故成语或短语,点到为止。但吕坤却对张佳胤宦历中的兵变、民变过程不吝笔墨深度刻画细节,主要目的还是通过古今纵向比对,形成强烈的反差,衬托出杨为栋危难之际显身手的超凡智慧和把控能力,比历史公认的能吏张佳胤更强,以兹进一步强化杨为栋含冤负屈,逆势中仍然倔强坚持的高贵忠义品质。
虽然杨为栋在官场上受挫,但睢州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在中国古代,各省、府、州、县所在地,均建有名宦祠,凡勤政爱民,著有德业的职官,逝世后由士民举荐,经本省总督、巡抚,会同学政审核,上报皇帝批准,将其牌位入祀。据清光绪《睢州志》载,杨为栋就成为睢州历史上第35位名宦。
台州重担是大用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蛰伏八年的杨为栋又迎来命运的转机,被朝廷重新起用,升任正四品的台州知府,月支俸米一十四石。如此战略要地,又选杨为栋来驻守,绝非偶然。
浙江台州,别名赤城,虽名为州,其实在明洪武年间即升为府。当时的台州府,领临海、黄岩、天台、仙居、宁海、太平六县,无论政治声望或经济体量,都是睢州望尘莫及的。因700余里海岸,成为海防重镇。明嘉靖起,台州成为抗击倭寇的前沿阵地。
为了发掘杨为栋在台州的宦历,“綦走发现”文化服务志愿者多方查阅,了解到明代共编撰有《台州府志》6部,离杨为栋最近的一部为崇祯六年(1633年)陈函辉编著,可惜已经失传。仅存弘治九年(1496年)谢铎编撰的《赤城新志》23卷,那时杨为栋还未出生。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台州府志》,可能因为崇祯版府志失传,仅留“杨为栋,四川人,由进士”一笔带过。民国十五年(1926年)至二十年渝长霖编印的《台州府志》卷之九《职官》,也仅是“万历四十一年,杨为栋,四川进士,旧志无年份,据坊表题名在是年”的26字记载。
不甘心的文化服务志愿者“搬螃蟹”搜索到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历代台州知府传略》,其中虽然有约150字的记载,但并无一句台州事迹,还画蛇添足把杨为栋记为万历七年(1579年)举人,张冠李戴给同名同姓的四川富顺举人杨为栋。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搬螃蟹”无意间在康熙《台州府志》和临海市博物馆研究员徐三见《台州历代知府考异》文中,杨为栋后一任台州知府陆元桢部分,有“临海县王氏……万历时,奉旨建坊旌表”“临海知县乔时英所撰《潘汝宁暨王氏合葬墓志铭》(见《台州墓志集录》),王氏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自杀殉夫,知府杨为栋亲往吊唁”的记录。可推知杨为栋在台州知府任上履行“宣风化……以教养百姓”的地方主官职责中,对该事件应有奏疏或诗文留存。结合民国《台州府志》中杨为栋记载,至少在杨为栋离开台州306年后的1926年,杨为栋在台州的政绩,还是有迹可循的。可惜康熙和民国《台州府志》都没有全文照录,任它远堕云烟了。“綦走发现”文化服务志愿者们也只好无奈作罢,暂停对杨为栋在台州任上的考证。
文官武用到云南
据《明神宗实录》卷之五百八十二记载,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杨为栋再次升职,任云南按察使司副使,分巡兵备,诰授中宪大夫,正四品升授之阶。这是目前查实的,杨为栋最高任职记录。
再据《明代官员升迁路径述论》统计,在万历皇帝在位的48年间,全国157个府按三年一大考的惯例核算,时任知府有2512次考核机会,但实际得到升职奖励的仅505人次,仅占20.10%。杨为栋又幸运在列。
虽然杨为栋在台州事迹不详,但文化服务志愿者们相信,他在台州任上的先进事迹不会少!不然怎么会持续升迁?
明代兵备道,是明朝在边疆及各省要冲地区设置的,整饬兵备的按察司分道,介于省以下,府州之上。主要负责分理辖区军务,监督地方军队,管理地方兵马、钱粮和屯田,维持地方治安等,集军事、监察大权于一体。
杨为栋履职云南后的表现如何呢?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云南通志》仅有“副使:杨为栋,綦江人,进士”10个字的简略记载。该志还载,云南境内早在成化十二年(1476年),就设置了“临元、澜沧、金腾、曲靖四兵备道,以按察司副使为之”,说明作为云南按察使司副使的杨为栋,上任时负责的当是上述四者之一,因为没有更明确的资料,我们暂时无法判断杨为栋的分巡辖区,事迹目前无从考证。
(未完待续)
文/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