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
秋游是一个词。告别夏日酷暑,选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和朋友们结伴出游,或远足,或近郊,吃美食,赏秋景,都是大美秋天对人类的馈赠。
这个秋天,就有发小相约,而秋游的主题,是就近看桥。这番邀约一下激起了我的兴致。
我所在的小城,三面环水,城市的便捷,靠的是一座座桥的衔接。或东西或南北横跨的大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几十年前,人们的出行,靠的则是船。
在那个年代,人们看见水就愁。汪汪一河水,是横亘在所有人心中的天堑,要去对岸,都得到渡口坐船。
记得小时候,每到星期天,父母都要带我坐一趟船到对岸赶场。船是那种中间带篷的大木船,船舷两侧搭有板凳,进船的人依次坐下。开船的时间不定,得等一船人差不多坐满,很多时候背大背篼的,挑担子的,推鸡公车的,把船舱挤得满满当当。此时一头一尾两个艄公,则拿出两个小铁皮盒,像街头表演杂耍后收费那样,依次递到每个人的面前。一阵“叮叮当当”响起,每个人根据自己物件的多少,在小铁皮盒内投进一分、两分不等的硬币。此时的艄公干劲倍增,把壮实的肱二头肌一紧,两丈长的篙杆有力插向河心,船缓缓驶向对岸。
艄公这碗饭是不好吃的,寒来暑往,日晒雨淋,吃住大都在船上。遇上涨水天,艄公要撑船,除了要有一把蛮力,还要有胆量和技术。即便这样,艄公那神情,也是半点不得轻松。撑离岸边的船,在滔滔洪水中就像一片树叶,轻飘飘的仿佛随时会被浊浪倾覆。坐在船舱内的每一个人大气不敢出,眼睛紧盯着一头一尾两个艄公,在洪水中要把篙杆撑到河底,靠的是各种变换不停的手势和技巧,篙尖插进汹涌的洪水稳定船身发出的“梆梆”声惊心动魄,直到木船好不容易到达对岸,艄公拿出腰间的毛巾擦去一头大汗,坐船的人才敢舒一口气。
那时候也不是没桥。到了冬天,没有了洪水之忧,人们开始在河面上搭桥。桥身是木桩,桥面是木板,搭好的木板桥小孩子们觉得新鲜,大人们则提心吊胆。木板桥搭得简陋,木板与木板之间有许多缝隙,一旦踩空,很容易伤脚。特别是推鸡公车过河的,轮子吃力不准,最容易滑进缝隙,车身倾斜,鸡公车上的粮食就可能掉落河水中。冬天河水冰凉,下河打捞也是费神费力的苦事。
很多年过去了,当年搭木板桥的地方被一座水泥大桥取代,当年吃力的鸡公车变成了现今的滚滚车流。渡口还在,但变成了一景,木船也在,但改装成了观赏灯火里城市夜景的游船。家乡被人们称为水城,汪汪一河水,成为小城人的风水宝地。
不单如此,一座座代表着更先进技术的斜拉桥在两岸拔地而起,宏大美丽的桥身和璀璨夺目的灯光,为三面环水的小城增添了许多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小城,和我们一同赏景,共同感受时代的巨变。
此时,我和发小就站在大桥上,时光仿佛回到了小时候,那时候我们的愿景是,让河面上有一条自由通行的大桥,这个愿望远远超越了。时光仿佛回到了一千多年前,李白在登上宣城的谢公楼时感叹:“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一眼望去,此刻,一条条大河就犹如一面面明亮的镜子,而一座座横跨其间的大桥俨然如天上落下的彩虹,美不胜收,直击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