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王近山病逝于南京。
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很快就被传到了中央,邓小平得知此消息后心中一片无限凄凉,嘱托一定要要好好办理王近山的后事。
南京军区受到指示后立马照办,可等到悼词送到邓小平手里时,却似乎有些不妥。
邓小平拿着悼词沉吟许久,随后嘴里喃喃说道:“这内容似乎有些不合情理。”
原来是因为悼词中王近山担任的职务中,最后一个是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军级)。
可王近山是开国大将军,死后沦落到这般地步怎么都说不过去。
于是邓小平便大手一挥,将南京军区副参谋长改成了南京军区顾问,并且下指令要将王近山的葬礼按照大军区领导的待遇安排。
可一个开国将军,究竟是为什么最后竟沦落到一个军区副参谋长的地步呢?
“疯子”王近山
王近山1915年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高桥镇程河村许家湾,彼时民国刚刚成立三年,时局不稳,社会动荡,人民生活苦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近山自幼家境贫寒。幼年丧母,一家七口人的吃喝拉撒全靠父亲王佑臣一人种地,因此王近山八岁时就开始给人放牛赚点钱贴补家用,十三岁开始给地主家做长工,在地主家也经受了不少磨难。
但此时各地革命之火都已燃起,1927年时,革命的风波波及到了黄安。
当地的中国共产党组织游行,并高呼着“只有革命,穷人才有出路”。
遭受过贫穷苦难的王近山深深地被这句话触动,他实在是想不通,为什么穷人就要经受这些苦难
。因此在王近山幼小的心灵中,就这么被这句触动着,种下了革命的种子,从此以后他便一直希翼着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王近山十四岁时,参加了少先队,成为了一名少先队员。
1930终于有机会加入了中国红军。进入红军后的王近山因为年仅小,便被派去给连长当警卫员。虽说年纪小,但上了战场上的王近山可谓是敢打敢拼,或许是幼年丧母,无人庇护,小小年纪的他就已经有了不怕死的精神。
在商潢战役的一次战斗中,王近山所在的红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和国军的一支装备精良的队伍进行对峙。国军地理位置优越,我方久攻不下。
眼见此次战场开始胶着,我方损失惨重,年仅十六岁的王近山却突然站出来向师长王宏坤请求出战。
得到批准的王近山带了一队人马向前冲去,和国民党军队开展肉搏。在肉搏中王近山不幸负伤,但就在此时,一名高大的国民党军人却突然向王近山袭来。
已经负伤的王近山抱住这名高大的国民党军人就往山下滚。
在翻滚中王金山被一块尖锐的石头在脑袋上砸了个窟窿,血流不止。等到滚落静止时,王近山不顾疼痛立马拔出手枪,将这名军官击毙。
看到王近山这般不要命的打法,同他一起战斗的士兵被王近山的举措深深震撼到了。
战士们纷纷效仿王近山,枪里的子弹打没了就用枪托砸,没有了枪托就用石头,用树枝,实在没什么东西能用就用牙咬。
在这种士气下的士兵们,进攻起来势不可挡,国军很快就被打得溃不成军。等到战局结束,战士们清扫战场时,发现王近山昏迷在山下,脑袋被石头砸烂的窟窿还在流血,旁边躺的就是那名被一枪击毙的国军。
在以后的战斗力,王近山也是依然如此。每次战斗时都冲在最前方,带领着士兵们勇往直前,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这么靠着自己不要命的打法和自己独有的战争头脑,王近山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至被封为开国将军。
开国将军王近山
1933年,刚刚才经历了一场战斗没多久的王近山正在带领士兵们原地休息,谁也不知敌军竟悄悄来临。
川军刘湘正在对红军进行反围剿,其手下刘湘所带领的士兵们此时就在王近山附近。
范绍增瞧着王金上刚刚打过一仗,人员减损严重,所剩弹药也不多,便打算吃掉王近山。
范绍增拥有着高出三倍于王近山的兵力,装备弹药充足,将王近山的部队整个围了起来,打算来个瓮中捉鳖。
夜晚树林中静悄悄的,王近山和他的部队正坐在原地休息。
可身为军人独有的战争直觉告诉王近山有些不太对劲,此时王近山突然从梦中惊醒,迅速判断了周遭的环境情况,对士兵们下了指令。
此时他的部队已经被打残,面对着完好无缺的范绍增的部队,撤退是最好的方式。但当时所有人都未曾想不,王近山竟然能够将范绍增打了个落花流水。
面对着强敌,王近山没有选择撤退,而是选择正面硬刚,硬生生将范绍增的包围圈活活撕开了条口子,然后利用突围的部队反手对范绍增的部队进行反包围,最后全歼。这场战役把敌我双方都打得目瞪口呆,双方都不可置信。
1937年,因为在战斗中骁勇善战,拥有着赫赫战功的王近山,才刚刚二十出头就成为了九十一师的师长,也是整个红军最年轻的师长。
1943年,此时日军已经对我国开展了全面侵略,战斗进行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
十月份,毛主席为了保证好延安的安全,下令让刘伯承组建一支军队驻守延安。
刘伯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的爱将——王近山。王近山靠着自己“王疯子”的打法已经在中央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此前刘伯承曾这么说过:“一人投命,足惧万夫。我们共产党人打仗就应该有近山同志不要命的疯子劲儿。”
接到命令后的王近山立马开始准备人马前去延安,这次的任务是保卫延安,而且还要顺路把党中央干部的家人也要安全护送到延安去,这一路上就算是遇见敌人,也只能是以撤退为目的。
刘伯承对自己手下的这员猛将到底是个什么性子不可谓不了解,因此临行前反复叮嘱王近山:
“此次西行,你是独立应付各种局面,在敌众我寡,上级又无法及时指导和支援的情况下,你必须发挥机断行事、勇敢果断的传统,不许恋战,速抵延安。”
就连王近山的上一任首领陈赓也前来嘱托:“只一个特别要求:尽快去延安,路上不要求战;如发生战斗,力求速战,速决、速离。”
尽管刘伯承和陈赓对王近山三令五申,但王近山还是内个“王疯子”。
王近山从太岳出发,彼时日军正在太岳进行大扫荡,要从太岳走到延安,一路上不知道要遇到多少危险。王近山临走前反反复复看地图,规划路线,最后选择从长子县往西南方向往前前进。
这一路走来虽说也曾被日军跟踪过,但此时王近山还谨记着刘伯承和陈赓的话,只是尽快撤退,没有和日军过多纠缠。
等到走到了山西省洪洞县的韩略村时,遇到了在此处隐藏的中共地下组织。王近山决定在此处修养一番,然后再次前进。
但日军一辆又一辆装满了各类装备的军用汽车不断从韩略村旁路过,看得王近山心里只痒痒,一想到刘伯承的话王近山只好忍了下来。
但韩略村的王明秀此刻却前来传递情报,说明天将会有日军重要人员会从此经过。这下王近山可再也忍不住了,若是明天在此路上打伏击的话,不仅能捕获一大堆装备,还能击毙日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于是第二天凌晨时,王近山便派人在日军来往的路上进行伏击。
但王近山不仅仅是做好了埋伏,同时也准备好了退路,以便能够迅速撤退。
这样等到日军经过时便一举将日军歼灭,然后快速撤离现场,避免正面冲突,以防影响任务。
谁知这场仗一打,竟端了日军军官的老窝。
原来这条路上运输的是日军军官,是为了“参观”扫荡的日军军官观摩团。
日军军官观摩团一共有183人,这场伏击战一共击毙了日军高级军官180人,包含了有日军少将一名,联队长大佐6名,少佐十余名,其中装死逃走了3人。
毛主席知道后亲自接见了王近山,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道“我早就听说过红四方面军有个‘王疯子’,现在成了吴下阿蒙了,了不起啊!”
就这样王近山靠着自己的赫赫战功,一步步走向了开国将军的位置。可等到了晚年,为何竟只有一个军区副参谋的军衔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王近山的感情生活问题了。
“副参谋”王近山
1949年,建国后的王近山因为前期的战功被任命为中国解放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第十二军军长兼政治委员、军党委书记、重庆市军管会委员等。同年十二月至1950年一月,兼任重庆警备司令部司令员、政治委员。
身居要职,备受重用。
1951年王近山参加抗美援朝战役,其司机朱铁民曾冒着生命危险救过王近山好几次。而王近山也将朱铁民视为自己的亲人,在一次闲聊中王近山得知朱铁民至今都没有孩子。
便承诺朱铁民若是回国后朱铁民还没有孩子的话,要将自己出生的第一个孩子送给朱铁民。等到回国后,便看见王近山的妻子韩岫岩抱着刚刚出生的女儿充满爱意地哄着。王近山犹豫了片刻便将自己对朱铁民的承诺告诉了韩岫岩。
这对一个刚刚生育完孩子的孕妇来说简直是一个晴天霹雳,韩岫岩此时觉得天都要塌了,便当即跟王近山吵了起来。
将自己的孩子送出去,这对一个母亲来说究竟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啊。就算是在战乱年代,饿殍遍地,也鲜少有母亲将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更何况是韩岫岩呢?
但韩岫岩终究还是没有拗过王近山,在六女儿王媛媛两岁时便将她送给了朱铁民,改名为朱元。这也是王近山和韩岫岩感情破裂的起源。
王近山把王媛媛送走后,韩岫岩就此“恨”上了王近山,甚至不愿给王近山再生孩子,便在家拼命地吃麝香。
据王近山的孩子们的回忆说,在那几年家里经常争吵不断,王近山的脾气大,有时便也会摔东西。
几番争吵后韩岫岩愈发不愿看见王近山,可王近山有个爱好,那就是跳舞。原来王近山的舞伴一直都是韩岫岩,但自打韩岫岩不愿再理王近山后,王近山便没了舞伴。此时韩岫岩不愿看见自己的丈夫和别人一起跳舞,便让自己刚刚上完大学的妹妹给王近山当舞伴。
可这一来二去,便跳出了麻烦。随着王近山和自己的妹妹愈走愈近,韩岫岩此时心里也犯起了嘀咕。
韩岫岩虽生着王近山的气,但也深爱着王近山。自然不允许有另外一个女人和自己分享丈夫。
于是为了挽回丈夫,韩岫岩便求助于组织,希翼自己丈夫的领导能够帮助自己一起挽回丈夫。
与此同时为了肃清党内许多干部因为任职高位,便抛弃自己的原配妻子的风气,党内正处理了一批干部,此事便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得知妻子竟将自己上报给组织,王近山气的要跟韩岫岩离婚。王近山将此事闹得非常大,许许多多的领导都来劝告王近山不要离婚,就算要离婚也等风头过了再离。但王近山是谁,他可是“王疯子”。
此事惹恼了上层领导,便将王近山撤销大军区副司令员职务,降为大校并被开出党籍,被安排到河南周口的一个农场当副厂长。
一直到1968年,王近山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请求回到部队。
不久,中央便批示王近山为南京军区副参谋。但回到部队不久后的王近山,便因为身体原因,于1978年5月10日不幸病逝。
叶剑英、邓小平和刘伯承等人都对王近山表示了高度重视,其中邓小平亲自审定了悼词,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结语
刘伯承曾对王近山这样评价:“一人投命,足惧万夫。我们共产党人打仗就应该有近山同志不要命的疯子劲儿。”但也正是王近山的“疯”,让自己的晚年过的今非昔比。
王近山适合打仗,却不适合在官场中行事,其性格刚烈,处事任性。记得刚刚建国时,毛主席就曾嘱托过部下,建国以后,才是真正的艰难,不要忘记初心,谨记初心。
但王近山却很显然不适合这个位置,其性格原因占很大问题。若是王近山能够收敛自己的性子,谨慎行事,想必会在建国事宜会有更大的建树。
其实对于我们普通人也一样,重要的不仅仅是能力,还有自身的性格。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放在首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修身。百度百科释义为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
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若是能够很好的修身养性,相比未来就算做不出什么大成就,也会拥有一个和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