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中国住户存款再增9.22万亿元,总余额突破160万亿大关。这个数字有多震撼?按14.1亿人口算,人均存款达11.4万元,户均(4.94亿家庭)更是高达32.6万元。


于是,一些专家们开始欢呼:“谁家还没几十万存款?中国早已是发达国家水平!”
但关掉数据报表,走在空荡的商场里,看着春节加持下仍仅增长4%的社销总额,摸着连续25个月低于1%的CPI,我们普通人心里只有一个疑问:
钱,到底去哪了?

数据有多亮眼,现实就有多骨感:
从2022到2024年,住户存款年增量分别为17.84万亿、16.67万亿、14.26万亿,2025年一季度更是创下历史新高。央行甚至罕见地在周末公布数据,意图很明确:提振信心,刺激消费。
但光鲜的"人均"背后,藏着最残酷的真相:
二八效应早已进化成二九八效应。招商银行报告显示,2%的客户持有82%的财富,剩下98%的人分食18%。所谓"户均32万",不过是少数人拉高的平均数,多数家庭的存款可能连平均数的零头都不到。

中位数才是真实世界:就像和姚明平均身高2米毫无意义,当你和马化腾平均财富时,数字膨胀的只是统计报表,不是普通人的钱包。
存款不是"余粮",而是"保命钱":
普通人拼命存钱,不是因为"有钱没处花",而是充满恐惧。收入不确定性陡增:房地产调整、互联网裁员、教培行业洗牌……
曾经的"铁饭碗"成了易碎品;34岁的阿里P7不敢换工作,怕明天就变成"P0";小微企业主每月盯着经营贷还款日,不敢多雇一个员工。
债务大山压顶:80后、90后负债率超60%,房贷、车贷、消费贷层层叠加。某调研显示,超40%的年轻人每月收入的50%以上用于偿债,"月光族"变"月负族",拿什么消费?

保障体系的缺口:一场大病能掏空三代人积蓄的现实,让普通人不敢轻易动用存款。网友自嘲:"1.5%利率的5年期存款看似鸡肋,却是穷人唯一的'保险栓'。"

CPI连续25个月"躺平",通缩警报拉响
2023年3月以来,CPI始终在1%以下徘徊,2025年3月更是同比下降0.1%,环比降0.4%。按国际标准,若CPI连续三个月环比负增长,即进入通缩区间。
有人疑惑:"M2两年增76万亿,印了这么多钱,为啥物价还跌?"答案很扎心:钱在金融体系空转,没流到普通人手里。

资本更倾向于在股市、债市、楼市"钱生钱",而非流入实体经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未解,即便拿到贷款,也不敢扩大生产、招聘员工;普通人拿到消费贷,第一反应不是买手机、旅游,而是"先还旧债"。
消费降级:从"SKP"到"拼多多"的全民转向
曾经中国第一的高端商场北京SKP,2024年被南京德基超越;而拼多多2024年活跃买家数突破9亿,"百亿补贴"成了全民热搜。
年轻人不再追捧奢侈品,"平替"、"DIY"、"二手交易"成主流;旅游不再是"诗和远方",而是"特种兵式穷游"——住青旅、吃夜市、坐绿皮车;就连结婚、生育这样的"人生大事",也成了"能省则省"的项目,2024年结婚率再创新低。

网友调侃:"不是不想消费,是消费完了,明天可能连西北风都喝不上。"
财富分配:金字塔尖的狂欢,金字塔底的挣扎
房产缩水效应:曾经靠房子"躺赢"的中产,在房价调整中资产大幅缩水。北京某业主眼睁睁看着房子从1700万跌到1200万,500万"蒸发"的不仅是财富,更是消费信心。
行业贫富分化:金融、互联网等行业仍享受高薪,而制造业、服务业从业者收入增长缓慢。某制造业工人感慨:"老板说今年利润增长10%,可我的工资已经三年没涨了。"
预期崩塌:明天和"裁员",哪个先来?
就业市场的"内卷化":机器人、AI加速替代人类岗位,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看似热闹,背后却是"一个机器人两个人看护"的无奈。高校毕业生年年破千万,2025年预计达1179万,"35岁危机"成了全民焦虑。

政策信任度危机:当"鼓励消费"变成"发放消费贷",当"提振信心"停留在口号而非真金白银,普通人选择用脚投票:与其相信承诺,不如攥紧现金。

面对存款高企、消费低迷的困局,普通人该如何自处?
警惕“刺激陷阱”,守住现金流:降息、消费贷看似"诱惑",实则是鼓励加杠杆。有的网友甚至比喻:"就像男人说'这双鞋我给你买,记我账上',分手时你才知道代价多大。"
其次,坚持"量入为出",优先偿还高息债务,减少非必要消费,建立6-12个月的应急储备金。

提升“反脆弱”能力,拒绝单一收入:主业求稳,副业求变:利用业余时间发展技能型副业(如自媒体、编程、设计),降低对单一收入的依赖;学习理财,但远离高风险投资:在利率下行周期,合理配置国债、年金险等低风险产品,避免盲目跟风炒股、炒币。
关注政策红利,抓住结构性机会:国家提振房地产、股市的政策信号需警惕“雷声大雨点小”,但新能源、养老、健康等民生领域或藏机会;对普通人而言,最实在的"红利"仍是提升自身不可替代性——毕竟,AI能取代流水线,但取代不了创造力和经验。
160万亿存款是数字的狂欢,4%的社销增速是现实的耳光。当专家在会议室里计算"人均"时,普通人正在计算"月供"和"菜价"。

通缩的本质,是信心的通缩;消费的困境,是分配的困境。若不能打破财富集中的僵局,不能让普通人看到收入增长的确定性,再多的存款也只是"数字泡沫",刺激消费也只会变成"空中楼阁"。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我们或许无法改变大环境,但至少能守住自己的小日子——不被数据迷惑,不被焦虑绑架,在风暴中稳稳地站着,就是普通人最大的勇气。
文本来源:@金融民工吉胖子
大吉大利晚饭吃槟榔
普通打工的能存多少钱。我觉得存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