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

昆仑云曦 2024-08-16 10:58:33

网上我曾看到这样一段经典对话:

“为什么要上班?”

“为了挣钱。”

“挣钱做什么?”

“买房子,买车子。”

“买房子,买车子做什么呢?”

“有睡的地方,有车加班更方便。”

“加班为什么?”

“挣更多的钱。”

“挣更多的钱为什么?”

“住得更好,加班更方便”

……

这段对话,形象地说明了一种“内卷化”的现象。

内卷化,就像一个黑洞洞,它吸干你身上的激情和勇气,然后微笑着告诉你:你辛苦了那么多,得到的结果却仍然只是原地踏步。

“内卷化”这一名词,最初由美国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提出,指的是当一种文化模式进入到最终的固定状态时,会逐渐局限于自身内部的复杂化,导致无法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

后来,内卷化逐渐演变为对于某种停滞性的经济发展阶段的描述。美国象征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爪哇岛的田野调查中,发现当地把劳动力投入水稻种植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无法将农业生产延伸为更具经济效益的工业生产。于是提出了提出了农业内卷化的概念。

而无发展的增长,是历史学家黄宗智对于内卷化概念的进一步描述,他认为增长是指“量”的积累,发展则是指“质”的改变和提升。当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农业社会在“质”上的改变和提升,反而陷入了重复劳动,这时候,无发展的增长、低水平重复的内卷化效应就出现了。

内卷化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流行热词,用来描述很多人对自己无发展的增长、低水平重复状态的焦虑。

举个例子。假定某公司某个岗位需要创造的总价值是每月9万元,员工A每天除了必要的身体保障,满负荷工作了8小时,每月能够保质保量完成这个目标。

但是同样岗位的员工B经常加班,每天工作12小时,为公司多创造了4.5万元价值,于是员工B每月创造的价值是13.5万元,比员工A多了4.5万元。

于是老板要求员工A也加班,每天工作12小时。这样两人每月都创造了13.5万元价值。前几个月似乎不错,两位员工收入增加了,公司产量也增加了,似乎皆大欢喜。

但长期加班,员工A和B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公司了,缺乏自我学习和体力精力恢复的时间,导致工作无精打采,也没激情进行精益求精。这时候,看似A和B每天加班,但实际上产生的价值还和以前的八小时差不多,甚至由于身体疲劳,能力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要求,工作中经常出错甚至返工重做。

工作时间增加了,但员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并没有增加,只是低水平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工作。这就是一种职场上工作状态的内卷化。

经济学家薛兆丰说过:“让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板,而是其他愿意加班的人。“

一个人如果被996工作制、KPI考核等数量上的指标增长所约束,那么社交、消费与娱乐这些可以调节压力的活动,就会越来越被挤压,学习、充电与创新也就越来越难以实现。个人的心理调节、职业规划越来越难以实现,人生意义和未来方向,也就显得越来越不确定。

一个人,一旦陷入这种状态,就如同车入泥潭,原地踏步,裹足不前,无谓地耗费着有限的生命健康资源,浪费着宝贵的人生。

习得性无助,就是这种职业内卷化导致的常见心理。

习得性无助,是指当人或动物受到接连不断的挫折时,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曾在大学生身上进行过一个实验。

他把大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同时,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相同的噪音,不过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组,不给他们听任何噪音。

当这些大学生在各自的条件下,实验一段时间以后,马丁·塞利格曼让他们进行另一种实验。实验装置是一只手指穿梭箱,当大学生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

实验结果表明,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第一组大学生,以及没有听到噪音的第三组大学生,他们在穿梭箱的实验中,一旦听到噪音,很快会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使噪音停止。而在第一次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大学生,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地方,任凭噪音影响,也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停止噪音。

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怎样努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时,就会觉得自己把控不了面临的局面,他的意志力很可能会瓦解,放弃希望和努力,甚至陷入一种绝望的状态。

内卷化对个人影响严重的会导致精神抑郁,有的自控力不足的人,甚至会做出一些极端行为。

网上曾经报道过,一位深夜顶着狂风骤雨送外卖的快递小哥,被正常执勤的交警拦下做例行检查时,快递小哥突然蹲在马路边嚎啕大哭起来,就是这种情况。

那么,个人怎样避免内卷化效应呢?

老子五千言说过:“为之于其为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

既然内卷化的特点是没有发展的增长,那么在出现内卷化的苗头之前,我们首先就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做一种长期的,具有发展潜力的自我投资,自我升值和自我规划。

比如有的人,他预见到未来工作中的发展环境,提前做好自己的10年规划,5年规划,年度规划,季度规划,还有月度规划,包括每周的规划,甚至更细致到每天都有一个自己的规划表。

而且他的这种规划表有一个专业深度和专业方向,所有的学习还有娱乐休闲时间,都是不离这个职业规划,直接或间接促进自己的职业规划。

另外,为了避免在自己专业领域内长时间没有创新性和增长性的发展。他会大量接收,吸纳专业领域里最前沿,最有创新性的新知,还会提炼和升级自己的思维模式。

老子五千言说过:“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这里的“一”,就是底层逻辑。在工作和学习中,他会快速地认知所接触事物的底层逻辑,把握住核心增长动力,这是一种“谋定而后动”的思维模式。

再其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有的人,之所以安逸于现实生活,不求上进,是源于只是自私地为自己而活。思考问题的时候只是想到自己的价值利益而没有顾及到他人的价值利益。你只有给别人创造了价值,才能得到别人的价值反馈。

老子五千言说过:“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思维格局放大,圈子就能放大,这样就能突破内卷化造成的自我封闭的小天地,接受到更多别人的反馈和帮助,获得更多别人提供的价值。

让别人帮助自己突破内卷,这是一种借力的方法。自己的努力加上外界的帮助,两股力量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就更容易突破。

最后,无论多么好的规划,要想见效,最重要的是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落实到长期不懈的坚持行动当中。行动才能改变,才能突破,水滴石穿,日久见效果。

我的写作之路也经历了当初抓耳挠腮甚至想放弃的瓶颈期,写了很多文章,但阅读量始终是懒驴拉磨——原地转圈,现在看,当时就是陷入了内卷化。

幸运的是,我性格喜欢反思。经过一段时间反思后发现,原因是自己的脑子里缺乏创新的内容,写得像白开水一样总是老调重弹,而进一步分析,原因是是自己阅读的书没有深化,只是局限于写作技巧和方法,没有拓展增加新知。

于是我开始阅读心理学、思维学方面书籍,后来又拓展到经济学,发现经济学和人的心理行为有很大关系。这样我写的内容就突破了原来的层面,有了新的深度,给读者提供了新的价值体验。

内卷化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思维上理出一条增长模式,建立自己突破内卷化的路线图,建立一种价值增长的可行性持续行动方案,突破个人职业发展内卷化,人人都有希望。

0 阅读:34

昆仑云曦

简介:研究老子德道经|研读黄帝内经|研学道医学|研悟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