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制度诞生以后,历朝历代级别各不相同,有些宰相才是三品官

这可史不得呀 2024-05-30 00:56:53

文 | 使不得呀

编辑 | 使不得呀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很多人对于宰相的印象,基本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么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史上,宰相制度究竟是如何演变的呢?

在历朝历代,都会设置一个宰相来帮助君王处理政务,也被称为百官之长。

最早在商周时期,此时还没有所谓的宰相一职,而当时的诸侯培养的“家臣”,他们会经常给诸侯王公提出一些办法和建议,这便是源头。

等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开始设置自己的宰相,比如说齐国就直接称之为“相”,而楚国则称之为“令尹”。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而且还建立了封建官制的雏形。

秦朝所采用的是三公九卿制,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其中丞相就是百官之首,嬴政还把丞相分为左右丞相,右丞相权力更大,地位更高,而御史大夫则是副丞相,主要掌管监察。

其中宦官还也可以担任丞相,被称为“中丞相”,右丞相负责选拔官员,还能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

秦朝设立三公九卿制以后,其他王朝大多在这个制度上进行修改和完善。

汉朝建立后,基本沿用的也是秦朝的制度,在汉武帝之前,汉朝的右丞相大多都是开国元勋。

这些人成为宰相之后,权力特别大,所以汉武帝继位后,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就选拔一些文人担任自己的心腹。

他让尚书进入决策的核心圈层,其实在此之前,尚书只是一个掌管文书的小官。

后来尚书地位越来越高,直接负责朝廷大事,丞相也只能沦为一个执行者。

在西汉末年,朝廷又设置了司徒、司马、司空,这三个官职并称为“三公”,都拥有宰相职权。

东汉时期,朝廷设置尚书台,尚书再次拥有宰相的权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宰相。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时局动荡,所以宰相官称经常更换,谁掌权谁就会成为宰相。

不过当时三省制度已经逐渐形成,所以宰相也基本在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来回转移。

到了隋唐时期,朝廷中便不再设置丞相,而是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其中中书、门下和尚书已经定型,这三省的长官均是宰相。

唐太宗之后,朝廷在尚书省设置了两个长官,分别是左仆射和右仆射,这两个长官分别掌控朝廷大事。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左右仆射都可以成为宰相,在唐高宗时期,除了担任这个官职,还要在后边加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者“同中书门下三品”,才能真正称之为宰相。

武则天即位之后,还把这个官名改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以彰显她的独特性,比如说狄仁杰就曾经担任过这个官职。

而且一些头衔里有“参知政事”或者“知政事”的,也可以算作名义上的宰相。

在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这些人都可以在政事堂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并且进行决策。

因为这些官衔名头比较多,所以整个唐朝一共有三百多名宰相。

在我们的理解中,宰相肯定是一品大员,但是唐朝的宰相大多都是三品以下的级别。

唐朝灭亡后,天下大乱,五代十国纷纷崛起。

而且众多国家的制度,也大多都是延续唐代,毕竟这些制度在唐代已经趋于成熟了。

不过在五代十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制度,比如首席宰相,首席宰相手中的决策权重更高,而且权力更大。

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后,建立宋朝,但是赵匡胤上位之后就选择了强化皇权,削弱相权。

这从他本人面对开国元勋时,选择了杯酒释兵权就能发现。

而且宋代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官员特别多,朝廷的财政资金支出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虽然朝廷还是沿用唐朝的制度,设置了三省六部,但是在宋朝,这些部门大多都成为了虚职。

三省和六部的长官平时不负责任何事情,基本相当于养老部门。

朝廷上下除了皇帝以外,真正的权力都集中在了中书门下这个机构,所以在宋代,宰相的官名也就成为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参知政事,权力相当于副宰相,比如王安石就曾经担任过参知政事,在任上他主持了有名的王安石变法。

除了宰相以外,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度,还设立的枢密院。

枢密院可以削弱宰相的权力,主要掌管朝廷的军事,枢密院的长官被称为枢密使,他和宰相一起称为二府。

当然,宋代的三司主要是管理财政和经济的,虽然地位没有二府那么高,但是掌管的都是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三司的长官也被称为相。

因为和经济挂钩,所以三司免不了要计算很多数据,所以长官三司使被称为“计相”。

元朝成立后,虽然是蒙古族,但是官制沿用的大多也是历朝历代的制度。

朝廷设立中书省,将其作为全国处理政事的核心部门,在中书省中设置中书令,由太子担任。

这样就可以对太子进行历练,但是在太子之下,还设置了左右丞相,帮助太子处理国家政务。

明朝时期宰相制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朱元璋废除丞相,皇帝全权负责国家大事。

为了减轻皇帝的重担,之后便设置了内阁大学士,内阁排名第一的便是首辅。

首辅虽然名义上不是宰相,但是却拥有宰相的权力,像手握重权的张居正、严嵩都担任过内阁首辅。

清朝虽然也沿用了内阁制度,但是雍正后来却又设立的军机处,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决策,但是也不是真正的宰相,皇帝权力非常大。

宰相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之后设置了内阁总理大臣,但是此时清朝也早已日薄西山。

清朝灭亡之后,封建王朝的宰相制度也走向的终点。

宰相制度之所以不断演变,归根结底该是因为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个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

0 阅读:24

这可史不得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