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战”这个词听起来就挺吓人的,谁也不希望真碰上这种事。
可现实是,国际局势有时候不太平,核武器的阴影一直没散去,如果真有那么一天,警报拉响,留给咱们的时间可能就20分钟。
这不是开玩笑,14亿国人真得有点准备...

如今国际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局部地区局势持续紧张,不同势力间的对峙愈发激烈,这让核战爆发的可能性远超想象。
而一旦核战打响,留给人们的时间可能仅有20分钟。
有人可能会好奇,这20分钟究竟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那就是,现代核导弹技术发展迅猛,以洲际弹道导弹为例,其飞行速度可达20马赫左右,从发射到命中目标,仅需20-30分钟。
在这有限的时间里,预警系统需监测、分析并确认导弹发射信息,再向民众发出通知,经过层层流程,真正留给人们应对的时间,或许连20分钟都不到。

而且现代核弹威力巨大,破坏力远超想象,当核弹爆炸,5公里范围内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爆炸瞬间,超高压和超强冲击波能让建筑物像纸牌屋一样瞬间崩塌,繁华都市眨眼间化作一片废墟。
城市的通讯系统也会在爆炸中全面瘫痪,切断人们与外界的联系,导致救援和应对工作难以展开。

还有爆炸产生的高温,会引发大规模火灾,火借风势,迅速蔓延,吞噬一切。
更为可怕的是,核爆产生的长期辐射,悄无声息地损害人体各系统,大幅增加致癌风险,影响几代人的健康。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这极其有限的时间里,正确且迅速的完成自救行动呢?

第一步就是,当尖锐的警报声划破长空,恐惧或许会瞬间笼罩,但必须保持冷静。
此时,任何慌乱的举动都可能浪费宝贵的时间,让生存几率大打折扣。
人们需立即行动起来,先挑选必需品然后穿上防护服,接下来再去寻找安全庇护所,这一步步小行动要井然有序,在20分钟之内完成。

第一步准备必需品。
食物方面,罐头食品由于有防辐射包装,成为首选。
高热量的密封食品,如巧克力、压缩饼干,能在短时间内为身体补充能量。
需要注意的是,新鲜水果蔬菜容易受到辐射污染,此时并不适宜携带。

在饮用水方面,密封矿泉水是最佳选择,务必尽可能多带,因为在危机时刻,水比食物更加重要,人体一旦缺水,生理机能将迅速衰退。
此外,手机、手电筒、收音机和电池也是必不可少的物品。

简单医疗用品同样不可或缺,在受伤时,这些物品可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准备完必需品后,第二步就是保护我们身体皮肤尽少的接触空气。

倘若有防辐射服,自然要第一时间穿上,若没有,也可以用多层长袖的厚实衣物替代,减少皮肤暴露面积。
雨衣或塑料布可以作为额外的防护层,进一步阻挡辐射。
手套、口罩、帽子和眼镜,也能为身体关键部位提供保护,降低辐射侵害的风险。
这些都收拾好后,接下来第三步就是去寻找避难所。

防空洞,作为应对空袭的专业设施,自然是最佳选择。
可如今,很多人对身边防空洞的位置并不清楚,若是未能找到防空洞,地铁站也不失为一个好去处。

如若这两个位置都不能瞬间去到,那就躲去地下停车场,主要就是要远离高楼大厦和高压线等高大建筑物。
因为这些物体在核爆冲击下极易倒塌,带来二次伤害,还要避开玻璃窗户区域,防止爆炸时玻璃飞溅伤人。
若在农村地区,则可躲去窑洞、山洞或靠近水源的地方。

不过,当你在核战警报拉响后的20分钟内,完成一系列紧急自救措施,并成功找到安全庇护所后,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了。
因为核爆带来的危害,不会随着爆炸的结束而消散,接下来的漫长日子,才是真正考验生存能力的时刻...

在进入地下避难场所后,前24到48小时是辐射最为强烈的时段,外界的辐射强度足以致命。
因此,绝对不能贸然外出,最少要在避难所躲藏两周时间,等待辐射降至相对安全的水平。
而在这期间,合理分配食物和水至关重要,宁可饿一点,也要为后续漫长的日子做好规划,避免过早耗尽物资。

空气管理也是地下避难期的关键环节。
辐射物质可能随着空气进入避难所,对人员造成伤害。
可以用木板、毛毯、湿毛巾等遮盖通风口,这些简易的封堵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辐射物质的侵入。

另外,减少活动和说话频率,不仅可以降低氧气的消耗,还能减少因空气流动而带入的辐射物质。
度过地下避难期后,辐射防护仍不可松懈。
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留意是否出现辐射病症状,如恶心、呕吐、脱发等,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当然社会秩序在核战后可能会陷入混乱,所以就我们尽可能通过收音机等设备获取外界信息。
耐心等待官方救援,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轻易离开安全区。
一旦离开熟悉的安全区域,很可能遭遇未知的危险。

最最重要的就是灾难幸存者一定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如果自己都放弃了生的希望,那没人能救得了你。
所以在避难所内,幸存者可以互相鼓励,彼此传递正能量,增强大家共渡难关的信心。

最后,小编想要提醒大家的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核危机,我们在平时就要做好准备。
记住周边避难所的位置,关键时刻就能迅速前往。
家中储备应急物资,如食物、水、医疗用品等,做到有备无患,此外,可以学习些基本的求生技能和急救知识。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准备,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拯救生命的关键。
核战的威胁或许遥远,但未雨绸缪永远不会多余。
只有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正确的生存策略,我们才能在极端危机面前,为自己和家人赢得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