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贵州的一处风景区迎来了一群兴致勃勃的游客。
在游览过程中,有几位游客偶然间踏入了一个神秘的溶洞。
一进入溶洞,他们就听到了一阵低沉而持续的轰鸣声,这声音在寂静的溶洞中显得格外突兀。
众人好奇不已,循声而去,只见两台巨大的机器静静伫立在溶洞深处,机器表面锈迹斑斑,显然已经有些年月了,但它们却仍顽强地运转着,源源不断输出着电力。
游客们惊讶得合不拢嘴,导游见状,走上前向大家介绍道:“这是两台发电机,可别小瞧了它们,它们已经在这里运行了 60 余年,中间从未停止过运转。”
“60 多年?这怎么可能!” 一位年轻的游客忍不住惊叹出声,“这发电机的质量也太惊人了吧?难道 60 年前咱们国家就有这么先进的科技了吗?” 导游笑了笑,解释道:“这发电机确实厉害,不过它可不是咱们中国自己制造的,而是美国产的。”
这一下,游客们心中的疑惑更重了。
在这样一个看似与世隔绝的溶洞里,为什么会出现美国的发电机?
在这 60 多年里,它们又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呢?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迅速吞并中国。
短短数月,大片国土沦陷,中国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为了保存实力,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众多兵工厂、学校也纷纷向西南地区转移。
贵州以其多山、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了兵工厂的理想选址地。
不久,广州石林兵工厂、沈阳兵工厂、江陵兵工厂和河南巩县兵工厂等,一路辗转,最终搬迁到了贵州桐梓县,合并重组为国民政府第 41 兵工厂,一时间,桐梓县人口激增,职工和家属近两万人。
这些兵工厂肩负着为前线源源不断地提供武器装备的重任,生产任务异常艰巨。机器昼夜不停地轰鸣,工人们三班倒,争分夺秒地赶制着各类武器。

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兵工厂遇到了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电力供应严重不足。
当时,兵工厂仅依靠两台柴油机发电,功率有限,远远无法满足生产需求。而且,柴油的储量有限,供应也时常中断,导致兵工厂经常因电力问题停工。
据统计,在 1938 - 1939 年间,兵工厂因电力不足而停工的天数累计超过了 100 天,严重影响了武器的生产进度。
前线战事吃紧,急需大量的枪支弹药,而兵工厂却因电力问题无法扩大生产,这让国民政府心急如焚。
为了解决电力问题,兵工厂的负责人四处寻找解决方案。经过一番实地考察,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天门洞。

天门洞位于桐梓县娄山关镇独石村,这里有一条天门河,河水从洞中穿流而过,而且水流湍急,落差较大,具备良好的水力发电条件,而且,天门洞旁有一个天然溶洞,便于修建地下厂房,既能隐蔽发电设施,又能有效抵御日军的轰炸。
在确定了修建水电站的方案后,新的难题接踵而至 —— 中国当时的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无法自主制造大型水力发电机。
为了获得先进的发电设备,国民政府将目光投向了美国。
1942 年,时任国民政府兵工署署长的俞大维亲自前往美国,向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订购了两台当时最先进的水轮发电机组 。
这两台发电机为封闭型伞式三相交流发电机,额定电压 6600 伏,最大电力 35 安,额定转速 500 转 / 分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发电技术。

然而,购买到发电机仅仅是第一步,如何将这两台重达数百吨的庞然大物运送到中国,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当时,中国的海岸线和边境线都被日军严密封锁,国际交通几乎陷入瘫痪。
为了突破日军的封锁,中美两国经过协商,决定开辟一条特殊的运输通道 ——“驼峰航线”。

这条航线从印度阿萨姆邦起飞,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等山脉,途经澜沧江、金沙江,最终进入中国的云贵高原和四川省。
整条航线全长 500 英里,地势海拔均在 4500 - 5500 米上下,最高海拔达 7000 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 “驼峰航线”。
这条航线是当时中国和外界联系的唯一空中通道,也是中国抗战的 “生命线”。
然而,驼峰航线的飞行条件极其恶劣。
这条航线穿越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山峰高耸入云,气候复杂多变。
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经常会遭遇强气流、低气压、结冰等危险情况。
据统计,在驼峰航线运营期间,美军共损失飞机 468 架,牺牲和失踪飞行员及机组人员 1579 人,平均每月损失飞机 30 余架,牺牲和失踪人员 100 余人,平均每运送 1 吨物资,就要付出 1 吨物资和 1 名飞行员的代价。

为了将发电机安全运抵中国,负责购置发电机的陈祖东两次飞赴印度,与驻印美军反复商讨运输方案。
发电机体型庞大,而且总重超过了100吨,无法整机运输,只能拆解成零件,装载在巨型运输机上,一趟一趟往返于云霄之间。
当时,美国的飞行员们,许多都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面对恶劣的飞行环境,他们心中难免忐忑。
当他们目睹运输机上那些承载着中国抗战希望的发电机零件时,内心深处涌现出一股坚定而强大的力量。
他们非常清楚,自己所运送的绝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零件,更是中国抗战胜利的希望,是无数中国军民热切期盼的宝贵物资。

在一次运输任务中,飞行员罗伯特驾驶的运输机不幸被日军击中,飞机瞬间失去控制,机身剧烈摇晃,随时都有坠毁的危险。
然而,罗伯特并没有放弃,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将发电机零件送到中国!
在飞机即将坠毁的最后一刻,他拼尽全力,操纵着受损的飞机飞越高山,成功将发电机零件空投在中国境内。
而他自己,却随着飞机永远地埋葬在了异国他乡的群山之中,后来,人们在空投地点附近找到了罗伯特的遗物,在他的日记本上,赫然写着:“今天,我将用生命完成这次任务......”
这样的故事在驼峰航线上数不胜数,每一位飞行员都用自己的生命和勇气,诠释着对正义的坚守和对和平的向往。
经过两年多的艰难运输,发电机的零件终于全部抵达中国昆明。随后,这些零件又通过滇缅公路,被用重载汽车运往贵州桐梓。
一路上,运输队克服了道路崎岖、路况复杂等困难,终于在 1944 年,将两台发电机顺利运抵天门洞水电站施工现场。

1945 年初,天门河水电站终于建成并正式发电,两台来自美国的发电机在溶洞中开始了它们漫长而又传奇的使命。
当电流顺着线路传输到兵工厂的各个车间时,机器的轰鸣声顿时响起,工人们欢呼雀跃,之后他们迅速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熟练地操作着机器,生产线再次恢复了往日的繁忙。
从此,兵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源源不断的枪支弹药被运往抗日前线,为中国的抗战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除了满足兵工厂的用电需求,天门河水电站还为当地的百姓带去了光明。
在此之前,桐梓县的许多乡村还处于无电的状态,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水电站建成后,电力逐渐延伸到各个乡村,电灯照亮了黑暗的夜晚,收音机里传来了外面世界的声音,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过长达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然而,战争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内战的阴云再次笼罩华夏大地,但中国人民没有退缩,他们继续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1949年10月1日,随着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一个新的时代就此正式开启。
而天门河水电站的两台发电机,始终坚守在岗位上,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它们继续为当地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电力。
尽管期间经历了多次困难,但工作人员始终精心维护,确保发电机能正常运转。

在 1959 年的一场洪水中,天门河水位暴涨,水电站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
为了保护发电机,水电站的工作人员们不顾个人安危,跳入齐腰深的洪水中,用沙袋筑起了一道道防线。
他们在洪水中奋战了三天三夜,终于成功保住了发电机,确保了电力的正常供应。
还有一次,发电机的一个关键部件出现了故障,而国内又没有相应的配件。
为了尽快修复发电机,工作人员们四处寻找解决方案,最终通过与国外原厂家沟通,定制了配件,才及时修复了发电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这两台发电机在天门洞水电站一直默默运转,它们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也见证了新中国从百废待兴到蓬勃发展的伟大历程。
1999 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听闻这两台发电机的传奇经历后,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认为,这两台发电机不仅是通用公司的杰出产品,更是公司技术实力的象征。
如果能将它们回购,放在公司的展览馆中,无疑将成为公司历史的生动见证,也能为公司做一次绝佳的宣传。
于是,美国通用公司向中国提出,愿意出价 200 万美元购买这两台发电机。
200 万美元,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对于贵州桐梓县这样的小县城来说,这笔钱足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为百姓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然而,面对美国通用公司抛出的 “橄榄枝”,中方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在中国人眼中,这两台发电机早已不仅仅是两台机器,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在抗日战争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它们为兵工厂提供电力,支持着武器的生产,为抗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它们见证了中国人民在战火中顽强不屈的精神,见证了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场景。
这两台发电机,是中国抗战历史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如今,这两台发电机已经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妥善安置在天门河水电站纪念馆中。
它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向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尽管它们已经停止了运转,但它们所代表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
78179Aa
还是那时候的工程质量坚固啊,抗战的时候还能坚持三班倒,8小时工作制。关键是还能打赢了。
孙强
我记得里面有的设备是西门子的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