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被低估战神:他一生未尝败绩,两度碾压关羽却鲜有人知!

黑白说历史 2025-03-30 20:23:46

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提起三国时代的“常胜将军”,多数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赵云七进七出的白马银枪形象。

然而翻开《三国志》,陈寿笔下却藏着一位被罗贯中冷落弱化的曹魏战神。

他一生历经大小战役未尝一败,吊打吕布、锤爆刘备、横扫黄巾,甚至两度击退威震华夏的关羽。

这位低调猛将是谁呢?

从先登死士到封侯拜将

乐进的起点并不高。《三国志》记载他“容貌短小”,最初只是曹操帐下一名普通军官。

但他有个特质:敢玩命。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与吕布在濮阳展开拉锯战。面对吕布军的严防死守,乐进以“先登”身份(敢死队先锋)率队强攻城墙,硬生生撕开突破口,助曹操拿下关键一城。

此战过后,乐进被封为广昌亭侯,正式跻身曹魏核心将领行列。

三年后,曹操围攻吕布老巢下邳。乐进再次以雷霆之势击溃吕布的别遣军,彻底断绝吕布外援。

陈寿评价乐进“以骁果显名”——他靠的不是天赋异禀,而是以命搏功的狠劲。

专治“皇叔不服”:沛县之战打碎刘备崛起梦

建安四年(199年),刘备趁曹操与袁绍对峙之际,悄悄在沛县招兵买马。此时的刘备尚未经历赤壁之战的蜕变,但在中原也算小有势力。

曹操岂容卧榻之侧他人酣睡?乐进受命出征,直扑沛县。

史书对这场战役的记载仅“击刘备于沛,破之”七字,但细品背后逻辑,却能发现乐进的战术智慧:

1. 心理震慑:面对“仁义标杆”刘备,乐进选择以最凶悍的正面强攻瓦解敌军士气,史载“喊杀声震天动地”;

2. 擒贼先擒王:身先士卒冲锋的乐进,直接打乱刘备军指挥链;

3. 速战速决:在袁绍虎视眈眈的背景下,此战必须速胜。

结果毫无悬念:刘备溃败逃亡,沛县易主。此战不仅掐灭了刘备早期扩张的野心,更让乐进升任讨寇校尉,成为曹营“救火队长”。

指哪打哪,一打就破,说的可不就是乐进。

暴打袁军和黄巾军

在官渡之战中,乐进不仅击破过袁绍的别营,俘虏二十多名袁绍将领,还斩杀了其大将淳于琼。

之后,乐进乘胜追击,给袁谭、袁尚等人重击,还斩杀其大将严敬。

期间,乐安郡黄巾余党趁机作乱。乐进奉命率军出击,三下两除二就将其彻底剿灭。

此战过后,乐安郡十年无大乱。

对比同期夏侯惇在博望坡被刘备烧得灰头土脸,乐进的“稳准狠”更显难得。

两战关羽:打破“武圣”神话的硬核操作

乐进最耀眼的战绩,当属两次击退关羽——此时正值关羽威震华夏的巅峰期。

第一次青泥之战:建安十四年(209年),关羽试图从汉水北上攻取襄阳。乐进抢先占据战略要地青泥,迫使关羽退守寻口。此战关键在“卡位”时机:早一步暴露意图,晚一步贻误战机,乐进却精准掐住关羽命脉。

第二次寻口之战:乐进联合江夏太守文聘,水陆并进夹击关羽。此战不仅大获全胜,文聘部还焚毁关羽战船、缴获大量辎重。

有趣的是,《三国志·关羽传》对此两战只字未提。

这两场胜利彻底粉碎了关羽北伐的野心,也证明乐进绝非“虐菜专业户”——他是连超一流名将都能按着打的硬茬。

乐进是帅才吗?从陈寿笔下一句暗喻说起

陈寿在《三国志》中留下耐人寻味的评价:“乐进以骁果显名。”

看似褒奖其勇猛,实则暗指其缺乏统帅全局的能力。

乐进的优势很明显:执行力和爆发力极强,擅长闪电战、攻坚战;他的短板也显而易见:未见独当一面经营州郡的记录,更多作为“尖刀”被曹操投放战场。

结语

当我们沉迷于赵云“七进七出”的浪漫叙事时,乐进这样的将领或许显得平淡。

演义中的乐进,可以说是五子良将中存在感最低的,结局还被甘宁一箭送去二线。

正史的乐进,虽然也算不上一个帅才,但是他却是一把效率极高、推进力极强的攻城锤。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在你看来,五子良将中,乐进存在感是不是最低?综合实力如何?

欢迎评论区留言,友善交流!

0 阅读:41
黑白说历史

黑白说历史

历史并不是非黑即白,聊历史更不是颠倒黑白。痴迷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