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蒙冤千年,历史上他到底有多恐怖?看国外史书怎么评价就懂了

星空巨影 2025-02-17 11:23:09
前言

在中国的历史上,武则天影响很大,所以后来人提到唐高宗李治的时候,大多都会说他是个昏庸无能的人,还说他把大唐江山拱手让人了,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李治可不是个碌碌无为的帝王,根本不是这样的。能在夺嫡之争后登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李治怎么可能没点本事?想知道他的能力咋样,看看西方国家对他的评价就晓得了。

一、仁孝之君

历史上不少人觉得李治能当上皇帝全靠运气,为啥?因为当时李世民也没别的选择了。不过,李治能毫发无损地熬过两个哥哥争皇位的那场大戏,他能是啥都不明白的人吗?

李治打小就和他的两个哥哥不一样,李治一直是以仁孝出名的。李治小时候就没了妈,这个小儿子,李世民可疼他了,而且刚开始的时候,李世民压根就没把李治和太子相提并论过。

从古到今,大多数时候都是嫡子、幼子更招人宠爱,李世民也没能免俗。他前面有打一出生就被定为太子的大哥,后面还有才华超棒的二哥李泰。嘿,可别说是李世民了,就连朝廷里那些大臣,都没一个人留意到这个年纪小小的幼子。

可就在这个时候,李治给自己找出了一条独特的路,那就是以仁孝出名。李治打小就聪明,在学习上也特别有天分。

有一回唐太宗询问李治的时候,李治想都没想就回答道:“孝道是最要紧的!”就这么一句话,可把李世民给乐坏了,一个劲儿地夸他。后来李世民还说李治以后肯定能帮着哥哥成为大唐的得力臣子。

特别是长孙皇后去世以后,李治特别伤心,他的这份悲痛连身为父亲的李世民都被深深触动了,这也让他在朝廷和李世民心里仁孝的名声更加稳固了。

李世民到了晚年,重病在床的时候,一直都是李治在身边悉心照料,忙得连衣服都顾不上脱换。

二、雄才大略

李世民对李治这个太子那可真是尽心尽力,虽说方法也许不太对,可不能否认的是,李世民教了李治不少东西,不但教他怎么做帝王,还教他处理政务的方法。

李世民去世后,李治当上了皇帝,这和唐太宗在位的时候相比,那可真是另一番景象了。

李治刚登上皇位就碰到一件事。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天灾对一个王朝的影响那可大得很。李治登基没多久,河东地区就发生地震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天灾,李治不但没慌,还马上妥善处理好了。

李治刚下达处理手段,立马就跟当朝那些权臣,像长孙无忌他们商量这么做是否合适,还问问他们有没有更好的法子。

就这一件事的处理,就能瞧出李治的本事了。他既有处理事情的手段,又善于接纳谏言,能听进去大臣的想法,绝不是像后人说的那样是个昏庸无能的君主。

李治的能力可不体现在这方面,他那种当机立断的决绝劲儿特别有帝王范。处理高阳公主和房遗爱的事情时,李治那可是一点都不顾及血亲关系。这股决绝劲儿,李世民是看不到,要是他能看到,肯定不会说出“子不类父”这种话的。

当年李世民可是踏着他哥哥的血登上皇位的。嘿,你看今天,他儿子为了把皇权给巩固住,也走了这么一条路。这父子俩,真的是很相像。

这就得讲讲他巩固皇权的法子了。大家都知道,李治和长孙无忌有血缘关系。就因为长孙无忌是国舅,所以他在朝堂上越来越肆无忌惮。

李治年幼的时候,李世民还在位,那时候长孙无忌不敢把握朝政。李世民逝世后,长孙无忌觉得有机会了,可他怎么也没想到,李治也不是能让人随便拿捏的。

一想到舅舅把控朝政的情形,李治立马就行动起来了。要打压一股势力,最好的法子就是再培植起另一股势力。在李治的打压下,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在朝廷里的势力就慢慢变弱了。

等自己变得强大了,就是长孙无忌那些权臣倒台的时候。很快,李治就对长孙无忌、褚遂良他们下手了。这手段和心思,也足够说明李治是很有能力的。

李治是个仁君,他最重要的地方当然是对国家和百姓有贡献。只要是被叫做“仁君”的,大多都很体恤百姓,李治也不例外。

而且他也继承了他父亲的勤政作风。刚登基的时候,李世民晚年因为身体不好颁布了三日一朝的制度,他就把这个改成了一日一朝。

李治对人才那可重视得很。就好比当年李世民和魏征那样,大臣要是直言不讳,李治,每次都会去思考人家话里的意思。要是大臣说得在理,李治不但不会怪罪人家顶撞,还会给人家升官。

李治在位的时候,最值得讲讲的就是他军事上的成就。突厥从秦朝开始就一直让中原头疼,李治把突厥这个大麻烦给解决了,而且还把百济和高句丽都给打下来了。

李治在位的时候,把大唐的领土扩到了最广。他爹没搞定的朝鲜半岛,到他手上都归顺大唐了。就这么着,大唐的经济和军事发展一下子都达到了顶峰。

大唐的势力可不光局限在亚洲,就连欧洲都知道大唐有多昌盛。而且,李治还被叫做“黄祸大帝”。

三、子不类父

李治能得到这个位置也不是顺顺当当的,这里头,对李治当太子意见最大的就是他爸,唐太宗李世民。

大家看到这儿,肯定会有些疑惑,为啥李世民会对自己挑中的太子不满意?有一种可能性是,一开始李世民就没打算立李治当太子,可当时李世民已经别无选择了。

大家都知道,那时候大多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可以这么讲,一开始李世民就把自己所有的期望都放在了大儿子李承乾身上。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不管是按立嫡的规矩,还是立长的惯例,都该是李承乾。

可李世民自己都万万没想到,他那大儿子居然能这么荒唐。没办法了,李世民只能把心思放在小儿子李治身上。

长孙无忌他们劝了之后,李世民到底还是下了立李治为太子的命令。可这之后,李世民老是犹豫,好多次都想换个人当太子。为啥会这样?说起来原因就四个字——子不类父。

李世民觉得李治跟自己一点都不像,李治的性格特别懦弱。他就担心,李治能不能胜任太子这个位子。于是,李世民还跟长孙无忌商量过这事儿。结果大家都清楚,长孙无忌想都没想,就反对李世民换太子的想法。

李世民连立储的人选都挑好了,就是吴王李恪。在李世民眼中,他剩下的那些儿子里,就数李恪的性格跟自己相像。好多帝王选继承人的时候,不光看才能,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看这个儿子像不像自己。

上回说出“子不类父”这话的,就是汉武帝说他嫡长子刘据,刘据这一辈子可老惨了。太子这个位子本来就不好坐,没父亲支持,李治心里也特别不好受。

李世民到了晚年身体欠佳,就一直把太子带在身边教导。这里得提一下李世民教导李治的方式,他老在百官跟前说太子性子柔弱,没自己那么勇猛。这可在李治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子,也正是李世民这种打压,使得李治的性子越发柔弱了。

李治变得越发小心谨慎了,就怕自己哪件事做错了惹李世民不高兴。也正是他这样小心翼翼的态度,让李世民更加焦虑了。

就这么着,父子俩之间的隔阂也是越来越深了。李世民不喜欢太子,这事儿他都明晃晃地表现出来了。最明显的就是,他对太子一点儿耐心都没有,那不耐烦的口气,李治肯定能察觉到。

李治在皇室里虽是嫡子,可又不是嫡长子,所以一直都被无视。被老爹、老妈、兄弟无视,这就养成了他敏感的性子。

大家都晓得李世民前半辈子都是在马背上过的,所以他这人性格特别豁达。可李治就不一样,李治是在后宫里长大的,他心思可细腻了。

李治心里一直压着块大石头,就是父亲的不信任和不放心。李世民晚年重病在身的时候,多次叮嘱长孙无忌,得好好教导太子,辅佐太子。

要是就一回两回的话,李治还能觉得这是李世民对自己的疼爱,才让大臣来辅佐自己。可次数多了,李治就没法再骗自己说这是父亲的爱了。

可以讲,就因为有两个哥哥当榜样,李世民对这个小儿子挺不公平的。帝王家偏爱这事儿明显得很,想当年李治啥都没干,就被他爹定了谋逆的罪名。

但李承乾一开始的时候也有过好多次出格的举动,李世民却每次都原谅了他。值得一提的是,李治前半生从没做错过事,也没有什么出格的行为。

李治这人勤奋好学又仁义敦厚,可遗憾的是,他老是被父亲否定。但就算这样,李治登基以后,还是把大唐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就从这事儿,就能看出他的心性有多好了。

结语

李治可不是个碌碌无为的君主。历史上很多时候提到李治,都说他是个守成之君。但他在军事方面平定了突厥,就连朝鲜半岛也变得稳定了。用守成之君来形容他,对这位帝王真的不公平。

也许是唐太宗和一代女帝武则天太耀眼了,李治的能力和功绩老是被大家选择性地忽视。咱们现代人看待历史人物可得全面些。

0 阅读:7
星空巨影

星空巨影

星空巨影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