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恶”虚无哲学的思考

鹰瞳的世界 2025-02-18 07:18:31

前两天看了某个youtube上传的视频,内容大致是,国外某女孩和妹妹在乡间长路上出了车祸,翻车。妹妹被震到车外,已奄奄一息。

两车碰撞▲

而姐姐虽然受伤,并没大碍,看着快死亡的妹妹,竟然丧心病狂拿出手机拍摄妹妹的“死亡实况”,并上传网络。

这本身已相当令人震惊和愤慨,更令人发指的是,妹妹已躺在地上,几乎不能动弹,但还看得出身体和头部蠕动的迹象,脸部被打了马赛克,可以看出血红模糊一片,但人并没死透,应仍然可以听到声音。

碰撞翻车▲

可那姐姐竟然拍摄过程非常“兴奋而愉快”,一会拍拍妹妹身体和脸,一会配上解说。

她用力翻腾,摇晃着快死的妹妹的身体,时不时假惺惺抚摸,甚至捏挤妹妹的脸,对镜头笑着说:“我爱我妹妹爱的要死,我一点也不在乎。我不想这样的,但事情发生了。马丽娅,醒醒啊!……我杀了我妹妹,知道我要去蹲监狱了。我懂!我根本不想发生这种事的,好吗?不过我一点不在乎,我要忍一忍。我爱你,安息吧,宝贝。如果宝贝你活不了了,宝贝,我很抱歉!宝贝,醒醒!醒醒!对不起宝贝,我不是故意要杀你的,亲爱的,你醒醒啊……”其间还不时调整镜头焦距,给自己拍“笑容”特写。

撞车后现状▲

我猜想,这就是邪恶!邪恶就是将恶乐在其中,并享受乐的快感。

而罪恶,通常伴随着忏悔,还是带有良知和反省的,只是因为某种欲望太强烈,战胜了道德和良知,被恶魔所诱骗和引导。而邪恶,本身就是恶魔的化身。

邪恶,本身就是恶魔的化身▲

反省上面的事件,后面的评论首先引出一个话题:“善与恶的选择?”

比如,当你在餐厅目睹服务员因小错误而受到主管的严厉斥责,你可能会想介入;当你听到有人背后讲朋友的坏话,你会考虑说句公道话;当你在巴士上看见有人拒绝让座给老人,你可能会想主动出声。这些行善或否的选择,根于人性的道德挣扎。

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曾经提出“基本的道德挣扎”,每一种都能引出不同的故事,触及人们内心对善恶的判断,以至对人性的多种诠释。

举例,人有“关怀或伤害”的挣扎,这反映了我们对他人福祉与自我利益的矛盾,而对应的情感是同情心和保护欲。在十五年前上映弗朗西斯·劳伦斯执导的电影《大象的眼泪》(Water for Elephants)中,主角雅各布便有这样的矛盾,他在马戏团里见证大象被虐待,要么选择站出来保护动物而与团主为敌,要么助纣为虐,最终,这故事展示了“关怀”如何战胜“伤害”。

电影《大象的眼泪》▲

“公平或欺骗”是另一类道德挣扎。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里,夏洛克要求安东尼奥履行契约,割下自己的一磅肉,这挑战了公平的界限,让观众反思契约精神与人性之间的平衡,也引发了剧情的微妙张力。

又例如,在《简.爱》这部名著里,“忠诚或背叛”的道德冲突贯穿简和罗彻斯特的爱情。当简发现罗彻斯特隐瞒他仍有一位活着的妻子时,她面临着爱情忠诚与自我忠诚之间的挣扎。最终,简选择了自我,离开罗彻斯特,正是“忠诚或背叛”的复杂体现。

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

善或恶,构成故事,而一种善或另一种善,则构成更复杂的故事。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便说:“真正的悲剧不是正义与邪恶的冲突,而是两种正义的冲突。”这让人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助夫兄弟们》,阿辽沙和伊凡之间的冲突便是“信仰”与“理性”的两种正义。

面对两种不同的正义,人的选择困难就会加剧,而当选择不再是简单的对错,这时候,故事里的角色,以至故事外的读者,便要面对深刻的道德挑战,这也是道德挣扎故事的魅力所在。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卡拉马助夫兄弟们》▲

接下来的话题:“善与恶是否真实存在?”

善恶,不过是人心对世界之物的主观划分,是一种认知,这种认知难免不运用感情,其属性的定性和量性的判断取决于人心,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放大说,甚至所有事物的矛盾属性,皆为人心之创造。如以佛法而言,事物本来就是空空无也,只不过人还处在极化世界,看不清这世界的真实本质而已。比方说,狼吃羊羔,我们就认为是恶,而人吃羊羔,并没什么大不了。对一些大家都在做的,“通行”的做法,也许是习惯了,也许视若无睹,总之我们并不觉得太过邪恶。人吃鸡鸭羊牛,正因为这些畜类是人“必须”之蛋白给养,所以也没什么罪恶感。

狼吃羊羔,我们就认为是恶▲

人总是认为自己是理性的,殊知这也只是相对概念。

是否我们所谓的“理性”中不掺杂任何主观情感呢?理性真的可以做到纯粹客观,即运用现有的知识,进行不带任何感情的纯逻辑判断呢?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一方面,很多已有的知识,全部是相对真理(大多仅是观点和看法)本来就是感情和理性结合的产物,都已经沾染了“感情”,用这些素材判断事物,就好比在一碗咸水中加水,无论加多少水,这碗水仍旧是咸的,顶多稀释了而已。最终产生的结果,不过是究竟带上的是“别人的感情”,还是“自己的感情”的区分罢了。

人总是认为自己是理性的▲

那么,善恶问题又如何判断呢?

对这个本来就牵涉主观色彩,并且对“感情”思维依赖严重的课题,根本就无法用理性解决。如同力与反作用力,善恶并没有绝对划分标准,都是依观测者和参考物而决定的。一般而言,善和利益是几乎等同的概念。只有确定了受益者,才能判断善的归属。比方说,对于杀生这件事。一般认为杀死普通人,那必然是恶的,但杀死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却可能成为“正义”之举,变成善事,大家都觉得为民除害了。这便是典型的情感逻辑。

善恶问题又如何判断呢?▲

那么我们再将问题深化,假设两国交战一方士兵在战场奄奄一息,被对方的某农家发现,偷运到自家救助。

那么对救助者来说,他到底是善还是恶呢?凭良心说,你会觉得他是善的,但太愚蠢了,因为他做了件小善,却成了“大恶”。试想,若是将那士兵救活了,等他回到敌国,杀戮更多自己国家的战士和百姓,那不是大大的罪孽么!虽然这事还没发生,但却至少隐含着“大恶”发生的可能性(并且是极有可能),那么这种可能性是否就是恶呢?对于善恶的判断是否不仅仅限于“当下”,还需考虑长远的可能,依靠卓远的“眼力”而行事呢?那么假设,救助者考虑到这点,最终没有救助那位士兵,这就是善呢?又或者,原本如救助了那个士兵,他将感恩不尽,并且因此感化,不再杀戮,那是否因为放弃了救助的机会又成为恶呢?所以,我认为,善恶之问题解决是难以两全的。

两国交战▲

或者有人会不以为然,认为以上不过是将现实善恶和对未来没发生的“善恶”混为一谈之诡辩。

也许吧。上述例子的确空洞了些,因为如同一个假想故事,没有具体实例来的真实。那么,让我们回忆下三国历史,曹操这位幸运儿,在他几次生命危急出现时,都侥幸得救。然而,他却恩将仇报,将救助他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一家灭门。那么他到底做对了还是错了?如果吕伯奢真去报官抓他,那就是对他不义,站在他的立场,消灭自己的隐患危险就是“善”的(假设让自己被杀头也是恶事,至少对自己而言)。那么最后他杀了吕伯奢后发现,人家根本没动那个心念,反而想好好招待他,那么他的行为又转变成“恶”的了。同样一个行为,在没发现“真相”前和发现“真相”后竟然可以有两种定义,那是不是奇怪了些?

曹操误杀吕伯奢全家▲

或者,我们也可以别去费心理解其中杀人动机和奥妙。

将杀人(广义上借代所有杀生行为)这行为就定义为“恶”,那么先前我们讨论的,杀死一个十恶不赦之坏人也就无需分析和辩解了——凡是杀人者,不管杀好人还是坏人,只要杀生,就是恶。但事实真就如此吗?如果将前文提到那个受伤的士兵极端化,将之代替为希特勒,你还会有这样的情感判断吗?

不管杀好人还是坏人,只要杀生,就是恶▲

假想,有人若是侵害到你的生命,或者你家人亲朋的生命,你会作何反应?

因为怕杀生做恶,而放弃自卫和抵抗,任其将你杀害;还是保持克制,将其制服,而不杀死他?殊知,生死搏斗中可能并没多少权力和机会去判断选择。那么,假设情况并没那么严重,那坏人只是入室盗窃,你俩搏斗中,不小心防卫过当而杀死了他,那你的罪过(即恶)是否远远超过他的罪过呢?再假想一个极端例子,有个丧心病狂的疯子想要毁灭地球,他在按下核武器装置的一刹那,你开枪射杀了他。此时,你的善恶功德的累积是有多大呢?

按下核武器装置的一刹那▲

善与恶,对人,对天地间有情是个永恒的课题。

“情”是世界的真实核心,“善恶”只是“情”的表像,而因果却是世界的法则。善恶有如力,你能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两种不同属性的东西吗?我们该认识到,善恶的产生是人心对“情”的倾向造成的。这“情”有如无形之能量,在各有情间流动,作用。“情能”(即是爱)在有情与有情间相互作用,便产生了“力”的感受。这力在有情上的体现,便是善恶。这种力的感受是可以区分的,如同你对他好,他便觉得你是善的,对他不好,他就觉得你是恶的。所以说,区分善恶,并不是通过理性判断,而是通过情感的感受。

区分善恶▲

开篇叙事的妹妹濒死,姐姐上传视频事件,大概就是我看了此视频才对善恶做些思考。

然而尽管笔者对善恶的判断持有虚无主义的观点,但并不代表我不接受善恶。佛说我们这世界本就是两极世界,所有这些两极是我们观察和区别事物的依据。我想在极化世界中,是不可能做到佛主一般的“纯理性”的,他能“看”透的我们需要通过“悟”,而这“悟”是势必需要情感的。善与恶或许真的不存在,但是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仍旧深切地感受着善恶,并且我们自身的发展和进化也与之息息相关。理性是人类建设自身的有效思维武器,但感性也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正如写这篇文章,就是出于我自身的感性,而通过感性,却最终回归理性。

通过感性,却最终回归理性▲

最后强调的是,有情世界的善恶整体是守恒的,单独个体的有情之善恶也是守恒的。

正因为一世的善恶不平衡,需要下一世继续补偿或给予之平衡,便产生了轮回。通过不断轮回,不断“体悟”因果报偿的量,从而学习什么是情与爱。这是我们来到世间需要反复学习的大课题——感受和体验爱,学习爱,了解什么是爱,最终奉献爱。对应于世间所有二极矛盾,因果法则只是世界平衡法则的一种,但却是最重要的一种。所有矛盾之物都是符合守恒定律的,毋宁说,整个世界便是无中生有,是整体守恒的。

生死轮回▲

《善与恶的故事》——罗伯特麦琪

现实中,由于善与恶在人性中所占的比重相等,

善压制恶,和恶压制善的比重相同,

我们即是天使,也是恶魔。

如果我们的天性,能向任何一边稍稍倾斜,

那么所有的社会难题,早在几个世纪以前,就会被解决干净。

但是,我们是那样的分裂,

以至不可能确知我们彼时将会是什么样子。

此一时,我们建造了巴黎圣母院;

而彼一时,却建造出了奥斯威辛。

0 阅读:0
鹰瞳的世界

鹰瞳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