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时间,是我们生活中的调味剂,让平淡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
近日闲赋在家,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自由开支。沏上一杯香茗,翻开一本本影集,浏览一张张保存完好的照片,如同打开记忆的闸门,一件件从前,一桩桩过往,清晰地浮现在脑海,述说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翻开一本本影集▲
印象中的童年,拍照片是一件很难得的事儿。
要么是六一、国庆,要么是元旦、春节;要么是小孩满月、百日、周岁,要么是毕业、工作、婚恋、离别、团圆,总之是有什么纪念意义才去照相馆拍张照片,平白无故是不可能去拍照片的。年轻人谈情说爱,对方若是主动送你一张照片,一切尽在不言中。你会把它视作珍宝,藏在钱包的夹层中,放在贴身的口袋里,形影相随,心心相印。那时候百姓人家的墙壁上,几乎都挂有大小不一的木制相框,承载着一家人幸福的模样;办公桌上的玻璃板下,也会压上一抹难忘的时光。

墙壁上挂满木制相框▲☽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我接触一些摄影知识,
方才知道什么是海鸥120相机、206A相机,什么是暗房、显影液、定影液。那时候胶卷都是黑白的,后来才有彩色的,国产的叫乐凯,色差不是很稳定,进口的叫“柯达”、“富士”,质量不错,但价格确实也贵不少。彩色照片像突然打开的万花筒,我居住的胡同口老槐树有了深浅不一的绿,亲朋们的暗黑脸庞不再需要在暗房用毛笔补色。

120老式相机▲
我第一次给人家拍照纯属被迫无奈,一对儿发小新婚燕尔,想在河边树丛旁拍些照片留作纪念,问我会不会拍。
成人之美吾当全力以赴,拍没拍过另当别论,谁没有第一次呢,就拿他们试试手吧。你还别说,选景、调焦、抓拍还行,天生我才必有用,就是光圈、速度的把控上尚有不足,拍出来的照片对方算是满意,连声说还行。后来拍得多了,“作品”还真的给杂志社投过几次。

一对儿新婚夫妻黑白照片▲
十年前又有了新想法,得想办法折腾自己。
我弄了一台索尼微单相机,每次出门拍摄都是大包小包,长枪短炮,还有马甲太阳帽,一副资深摄影家的行头加派头,但最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挑选不出几张像样的“作品”来,于是乎靠着电脑操作的老底子便自学数码技术。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好照片不仅是拍出来的,更是后期制作出来的,似乎“眼见”不一定“为实”,PS、AI技术让你真伪莫辨,虚实难测。

PS技术让你真伪莫辨,虚实难测▲
数码浪潮来得猝不及防,紧跟着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几乎人人都有手机且机不离身,人人都是摄影师,想拍即拍,随心所欲,拍照片成了家常便饭。自动美颜成像甚至让PS都“望而生畏”。
夜深整理云相册,指尖划过成千上万的缩略图。周岁照与工作照比邻,旅行风景和公务活动截图交错,某个文件夹竟存着一百多张不同角度的黄山晨曦和巢湖晚霞。忽然翻到去年北美大陆和悉尼大桥的出行照片,修图时我刻意抹去了眼角的鱼尾纹,虽说风华不再正茂,可那神韵那气势不就是我年轻时的复刻版么?

悉尼大桥的出行照片▲
转一个话题,时下流行一句话:“宇宙的尽头是带货。”
当今,不论是影视艺人、体育冠军、商人、作家,还是偶得大名的“网红”,只要有了知名度,几乎都选择通过带货来变现。

网络名人直播带货▲
其实,根据我的知识储备,早就知道古代就有一批带货达人。
只不过都是无心插柳,后人乘凉。有的是旅游推介:像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以及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让杭州和鹳雀楼,坐享了千年红利。有的是产品营销: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由于定向精准,打败了杜甫与杨贵妃双重IP加持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但“妃子笑”成功地转化为具体品牌,与“西施舌”“文君酒”一样,都可算“美女经济”的先河。

古代就有一批带货达人▲
诗酒不分家。酒是液体的诗,诗是情酿的酒。
以诗带酒,更格外显得馥郁芳醇。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本是泛指,却成了杜康酒的最佳SLOGAN。文君酒产自四川邛崃“古称临邛”,陆游便有“一尊尚有临邛酒,却为无忧得细倾”。然若论顶流,恐怕还是要在唐诗中PK。比如,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杜康酒“一举成名”▲
李白是诗仙兼酒仙,所以他的诗,从色香味各方面,更加贴近地挠到了用户体验的痒处。
就连笔者这种不懂酒的“酒盲”,读到“郁金香”“琥珀光”,都不免有齿颊留香之感。堪称是品酒诗的巅峰。但是,早获盛名的兰陵酒,如今知名度远不如杏花村,更无法与茅台五粮液相比。原因之一是,儒家故里的山东,对于市场营销不甚看重,没有利用好李白的招牌。正如鲁菜本是八大菜系之首,现在的影响力距离粤菜、川菜、淮扬菜,相差远矣。

牧童遥指杏花村▲
最近网络热炒AI陪护。从网传图上看,是个女护士的样子。
它目前还无法承担打针餵饭等工作,但是可以带着老人做早操、玩游戏、聊天,提醒老人按时吃药,如果出现异常,还会帮忙报警。

当下热炒AI陪护▲
看到这个消息,我无来由地想到七十多年前海明威写下的名篇《老人与海》。
小说里的老年古巴渔夫,钓到一条大马林鱼。经过一番搏斗,他把猎物带回岸上,但鱼只剩下一副骨头。故事刻画的不屈者形象,令读者难以忘怀。

海明威写下的名篇《老人与海》▲
随着老龄化日渐走近并弥漫到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你会发现:
每个人生命里都会遇到一条大马林鱼,那便是衰老,还有无数鲨鱼般虎视眈眈的生理或心理的不适和病痛。与这些对手的搏斗是长期的,需要如老渔夫般强大坚韧的精神。在小说里,老渔夫丧妻无子,照顾他的只有小孩马诺林,就像陪护照料老人的AI。马诺林和老渔夫,隐喻了青年和老年,恰如AI和老人隐喻着岁月的静止与流逝。

照顾老人的只有小孩马诺林▲
如何和AI一起老去,是进入智能时代的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
稍微想想这些问题就会发现,老人与AI所蕴含的人文拷问和伦理震撼,丝毫不亚于老人与海。既然我们命中注定要和AI一起走过最后时光,那么如何让AI陪护给这最后一程带来尽可能多的光亮,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努力的不仅是AI,更有我们自己。

需要努力的不仅是AI,更有我们自己▲
可以想见,在越来越高的需求和越来越强的技术加持下,AI陪护从外形、语音到技能都会向着适老的方向进步。
但是,AI最终不会变成真人,更无法变成亲人,它在提供新的老龄陪伴形式的同时,也在改写着“陪伴”本身。对于已被AI陪伴、准备接受AI陪伴以及终将被AI陪伴的所有人来说,必须下定决心与AI一起重新定义“陪伴”。
《追新潮 ▪七律》——佚名
时代风云变幻悠,新潮涌动意难收。
智能科技惊尘世,网络锋芒耀九州。
莫惧前行多险阻,且迎变革少烦忧。
与时俱进追高远,勇立潮头展壮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