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中旬,考古人员在湖北省钟祥市长滩镇大洪村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大墓。
墓内的陪葬品,共计5300余件,其中包括1400多件金银玉器,3400多件珠饰宝石,大多数做工精细,保存完好,让考古学家惊叹不已。
在明朝已经发掘的大墓里,这座墓的规模,超过所有的亲王,仅次于万历皇帝的定陵。
甚至,在万历皇帝的定陵里,只有12条腰带,而这座墓里,就有13条!
可是,这样一座豪华的大墓,其主人,在历史上却没有什么名气。哪怕是普通的历史爱好者,也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仁宣年间,原来还有这么一位待遇特殊的王爷。
他就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9个儿子,也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异母弟弟,梁庄王朱瞻垍(音jì)。
纵观朱瞻垍的一生,这是一个可怜人。可是从他那短暂而软弱的一生里,我们又可以窥见明朝后宫的斗争,和明初盛世的风采。
01、少年丧母朱瞻垍的母亲郭贵妃,在明仁宗朱高炽的后宫里,可不是一个普通的角色。
她是明朝开国功臣郭英的孙女。明朝为了防止后宫干政,外戚做大,从明仁宗这一代起,皇帝和亲王的后妃基本从民间挑选,像郭贵妃这样的勋臣之后,已经不多了。
而且,明仁宗特别宠爱郭贵妃。他从32岁开始,直到48岁去世,最小的3个儿子,全是郭贵妃生的,可见郭贵妃的专宠程度。
明仁宗的正妻张皇后看在眼里,自然很不是滋味。
1425年,明仁宗去世。在张皇后的安排下,为明仁宗生过孩子的后妃都不用殉葬,唯有一人例外,那就是郭贵妃。
郭贵妃出身显赫,又连生三子,正常来说,应该不用殉葬,却不得不送了性命,很难说这里面没有张皇后公报私仇的意味。
以至于有些野史编排说,明仁宗之死,是郭贵妃在酒里给张皇后下毒,被朱高炽误饮导致的。
如今,明仁宗后宫的种种争端,已经被湮没在史册里。我们唯有通过史书中的种种蛛丝马迹推测出,他的后宫绝不平静。
在明仁宗去世、郭贵妃被逼殉葬没几个月后,郭贵妃的儿子滕王朱瞻垲也突然去世。
那时候的滕王,只有16岁,史书上也没有病弱的记载,去世的时间又这么敏感,很难说里面有没有什么阴谋论。
但无论如何,这些后宫的弯弯绕绕和阴谋论,最终没有波及到郭贵妃剩下的2个儿子——15岁的梁王朱瞻垍,以及9岁的卫王朱瞻埏。
当时的皇帝,已经是明仁宗的长子明宣宗朱瞻基了。而明宣宗对这两个少年丧母的幼弟,相当怜爱,给了他们不少特殊待遇。
按照明朝的规定,藩王长大之后,要到封地里就藩,没有皇帝的传召,不能离开封地,更不能去京城拜见皇帝。
朱元璋和朱棣期间,藩王被准许进京的次数相当多。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思念儿子,不舍得把儿子扔到外头,多年不见。
而明宣宗朱瞻基是青年继位,各路藩王,最亲的也是几个弟弟。于是,在他这一朝,藩王进京拜见皇帝的事情,几乎绝迹,不少藩王申请进京,都被他拒绝。
毕竟,藩王如果能见到皇帝,是会提高他们的声望和地位的。而明宣宗目睹了靖难,又亲身经历了汉王叛乱之后,正在大力打压藩王。
不过,即便是自己的亲弟弟,也不允许就藩之后进京,这不代表着,皇帝的弟弟没有特殊待遇。
宣德四年,明宣宗的弟弟们按照惯例,外出就藩,明宣宗就以弟弟们刚到封国、开销大为由,给他们加工资,把他们每年的禄米从3千石增加到1万石,并每年赐钞5万贯。
而少年丧母的朱瞻垍,更是工资翻倍,每年赐钞10万贯。这可是明宣宗的同母弟弟都没有的待遇。
朱瞻垍唯一的同母弟弟卫王,年纪最小,身子骨也弱,明宣宗更是公然偏袒,不让他出去就藩,而是留在身边亲自照顾。
02、性格柔弱虽然从小就是父母的爱子,丧父丧母之后大哥又分外照顾,但是朱瞻垍的性格相当柔弱,连下人都可以欺负他。
宣德六年,也就是朱瞻垍就藩2年之后,下人辱主事件,竟闹到了明宣宗面前。
朱瞻垍的封地在湖北,而明朝的京城是北京,以明朝的交通条件,往来少说也要一两个月,可以说是天高皇帝远。
朱瞻垍就藩的时候,年纪又小,只有19岁,性格也比较弱,于是,身边伺候的人,便不太把这位梁王当回事。
其中以一个名叫孔勤的人,尤为过分,经常对朱瞻垍出言不逊,甚至辱骂他。朱瞻垍堂堂一个王爷,皇帝的亲弟弟,居然不会还嘴。
孔勤又变本加厉,有一次,甚至把朱瞻垍坐着的胡床一脚踢倒,把朱瞻垍赶回卧室之内。
朱瞻垍实在受不了这样的侮辱,拔刀想要自尽,幸好身边有人,被拼命救下了。
《明宣宗实录》:勤狠傲,屡侮慢王,至出詈语。又尝踢王所坐胡床仆地,迫逐王入卧内。王不能堪欲,拔刀自杀,左右救止之。
堂堂一个王爷,居然被下人逼得要自尽。湖北再天高皇帝远,这件事还是被明宣宗知道了。
明宣宗可不像这个弟弟一般柔弱,这是个能够虐杀亲叔、锤杀恩师、御驾亲征的狠辣角色,一听亲弟弟被欺负成这样,勃然大怒,立刻命人把孔勤抓进京师治罪。
想不到,人才到京城,朱瞻垍的上书也到了。朱瞻垍居然为孔勤求情,希望明宣宗可以从轻发落。
明宣宗更气了:我的亲弟弟,被下人欺负成这样,怎么可能不治下人的罪?他居然还求情,一定是被这下人的同党威胁的!
立马下诏给朱瞻垍,让他不要害怕,也不要受人胁迫,大哥会帮他处理这件事。
《明宣宗实录》:上谕行在兵部臣曰:“梁王,朕亲弟,为下人侮辱,理应罪之。而王反为救解,此必同类小人迫胁王为此奏。”
朱瞻垍性情柔弱,同时也多愁善感。
宣德七年,他上书明宣宗,请求进京拜见皇帝,同时也探望幼弟。
当时,有不少年纪大且血缘关系疏远的藩王请求进京,都被明宣宗拒绝了。他不想被人说自己对长辈和亲弟弟区别对待,于是狠狠心,没同意朱瞻垍进京。
于是,自从宣德四年朱瞻垍就藩以来,到宣德十年明宣宗去世,这对兄弟,再也没见过面。
而直到朱瞻垍也去世,他一生之中,也就见过一次兄弟了,那就是他的五哥襄王。
明宣宗去世之后,襄王朱瞻墡换了封地,在搬家的过程中,路过朱瞻垍的所在的湖北,便在那里停留了一段时间。
兄弟俩自各自就藩以来,已经整整7年没再见面了,如今物是人非,长兄已逝,他们兄弟10人,剩下7人,天各一方,碍于朝廷的规定,都不能离开封地,不能见面。
两人执手相看泪眼,都不忍分离。
到了不得不离别之际,朱瞻垍握着五哥的手,泪流满面地说:从今往后,再无相见之日了。
他一语成谶。
03、英年早逝1441年,朱瞻垍因病去世,年仅30岁,谥号“庄”,后人一般把他称为“梁庄王”。
他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所以梁王的封号没有传下去,大部分的财物也都带进了坟墓。
而他这一生中,由于皇帝哥哥偏爱,积攒下来的财物,可真不少。除了工资相比其他兄弟翻倍之外,明宣宗还给了他不少额外赏赐。
朱瞻垍的封地,在他之前,属于朱元璋的第24个儿子,郢王朱栋。不过朱栋早逝而无子,于是这片封地后来就给了朱瞻垍。
朱瞻垍去到封地之后,发现郢王府留下不少土地房屋,便给明宣宗打了个报告,说他想把这些财产都据为己有。
明宣宗派人调查,发现这些财产果然是郢王府的旧物之后,便大方地全都给了弟弟。
因此,朱瞻垍的原始财产,本就比一般的藩王多。
《明宣宗实录》:梁王瞻垍奏求郢府故庄宅田园及安陆护卫官军所遗房屋田土,命行在都察院差御史覆视,如皆郢府故物,不关于民,悉与之。
宣德八年,朱瞻垍又上书明宣宗,说要派人到松江这些遥远的地方去买东西,以供日常用度,朱瞻垍又大方地准许了。
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朱瞻垍作为一个富贵闲王,平时的生活讲究得很,湖北一地的产出,都不能满足他的日常生活需求。
平时,无论是明宣宗,还是后来继位的朱瞻垍侄儿明英宗,也都给了朱瞻垍不少赏赐。
因此,朱瞻垍的墓里有不少罕见的宝物,让后人大开眼界。
其中,光就宝石,就有18种品类,800多颗。世界上的五大名宝,除了钻石,都在朱瞻垍的墓里发现了。
而这些宝石,据考古学家和历史专家研究,不少的产地都不是在国内,而是由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
朱瞻垍的结婚金锭,上面刻着“西洋”的铭文,所用金料,是郑和在第5次下西洋的时候,在海外采购的。
而墓中的不少金玉、冠带等,则充分展示了明朝初年高超的工艺水平。
可以说,从朱瞻垍墓里出土的这5300多件陪葬品,向后人展示着明初盛世的风采。
04、写在最后朱瞻垍其人,可以说是历史上的小透明。明史上对他的记载,不过寥寥几句话。就算翻遍明宣宗和明英宗的实录,他的出场率,也低得可怜。
然而,这么一个小透明王爷,却因为身世可怜,得到长兄的偏爱和怜惜,积攒了大量的财物。又因为无子早逝,把大量的财物都带进了墓里。
梁庄王墓,是明朝目前已发掘的古墓里,仅次于万历皇帝定陵的大墓。而万历皇帝生活在明朝晚期,朱瞻垍生活在明朝早期,两人处于不同的时代。
这为考古学家研究明朝初年的生活情况和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明朝的考古历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上的每一个透明的小配角,都有可能在不同的领域里,成为光芒四射的主角。
你觉得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