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掏出一账本,揭开残酷事实:诸葛亮下辈子也赢不了司马懿

2025-02-21 10:21:32

诸葛亮啊,那可是蜀汉极为了不起的人物呢。他既是卓越的政治家,有着非凡的治国理政才能,能把蜀汉的诸多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又是杰出的军事家,在战场上排兵布阵、指挥若定,展现出高超的军事谋略;同时还是优秀的文学家,留下了不少经典的文学作品。在整个三国时代,他可是唯一一位能进入“武庙十哲”的全才呢,这足以说明他的厉害之处啦。后世有个文人叫马允刚,对诸葛亮那是极为推崇啊,称赞他是“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意思就是说从西汉、东汉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和诸葛亮相媲美的人啦,在夏、商、周三代之后,他也是首屈一指的人物。而且呢,就算是和他处在同一个时代的智者贾诩,那也是打心底里佩服诸葛亮的治国才能,心甘情愿地说出这样一句话:“诸葛亮善治国”呢。

在诸葛亮的北伐征程中,起初一出祁山的时候,那可真是打了魏国一个出其不意啊,一下子就把魏国弄得手忙脚乱的,局势对蜀军颇为有利呢。然而,在此之后的几次北伐,虽说每次准备工作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加充分了,各方面的安排也越发细致周全,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所取得的战果却是一次比一次平淡无奇。就这么一次次地折腾下来,到了最后呢,原本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蜀地,居然出现了百姓面带菜色的情况,而且最终还因此走向了投降的结局。

那这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大家都知道有句话叫“不以成败论英雄”,而咱们这篇文章呢,不会从英雄自身的角度去探讨,而是要从刘禅投降时候的国库账册这个方面切入,去剖析一下诸葛亮为什么永远都没办法战胜司马懿的基于客观实际的原因。

一、邓艾收到的账册

话说在历史上有这么一段故事,邓艾想出了一个奇招,那就是偷渡阴平。他这一招可真是打了蜀汉一个措手不及,直接就绕开了在阳平关驻守的姜维。然后呢,邓艾一路进军,成功地把诸葛瞻所率领的蜀汉禁军给一举歼灭了。在这样的局势下,蜀汉这边的刘禅眼见大势已去,居然就不做抵抗,直接选择了投降。而且啊,他还专门派了尚书郎李虎去给邓艾送过去一份账单呢。

据《蜀书·后主传》记载,当时所统计的情况是这样的:领户的数量达到了二十八万户,男女人口总计有九十四万人之多。在军事方面,配备铠甲的将士有十万两千人。而从事各类政务等相关工作的官吏,数量约为四万人。再有就是物资方面,存有大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自都有两千斤,锦绮采绢每一种也都各有二十万匹,至于其他各类物品,数量也都大体与上述这些物资的规模相当。

大致的情况是这样的,整个蜀国所能掌控的人口数量,经过统计呢,大约是有二十八万户人家。这里面男女老少全部加起来,总共是九十四万人左右哦。而且,蜀国当时的官吏数量有四万人之多呢,另外还有士兵,这些士兵加起来的总数是十万两千人啦。

要知道,在那个战乱的时期啊,有没有不在官府名册上的人呢?那肯定是有的。当时战乱频仍,局势混乱,官府连把这些人准确统计出来都没办法做到呢,就更别提还要向他们征收赋税啦。所以呢,蜀汉政权实际能够利用起来的人口,就只有这登记在册的男女总共九十四万啦。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有九十四万的普通百姓,而需要他们供养的官吏多达四万,将士也有十万两千人呢。这就意味着啊,仔细算下来,平均每6个百姓就得负担起供养一个不从事生产劳动的官吏或者将士哦。这还没完呢,百姓们除此之外,还得去服徭役,而且在运输北伐所需要的粮草时,还得自己准备好口粮,服徭役的时间呢,一年里短则几个月,长的话可能也会有几个月不等。

大家想一想啊,在当时那样的粮食产量状况下,有一个比例简直堪称恐怖,那到底是怎样恐怖的比例呢?咱们可以拿两千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情况来举例说明。在二战的时候,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动员率呢。德国的动员率达到了24%,美国呢是12.2%,苏联则是17.7%,英国为20%。通过这些数据,大家就能大概了解一下当时所提到的那个相比之下显得很恐怖的比例是怎么个情况啦。

由此也就不难明白,在刘禅投降之后,于邓艾等魏国人看来,蜀汉百姓呈现出民有菜色状况的缘由所在了。既然蜀汉内部面临着如此巨大的压力,那么同一时期的魏国、吴国又是怎样一番情形呢?

二、古典军国主义的时代

与之类似的情况是,晋国的将军王浚率领军队一路打到了石头城,在那个时候,东吴的君主孙皓选择了投降。而在投降之际,孙皓还交出了十分准确的户籍数字呢。

据《吴书注·晋阳秋》记载,当时浚将相关的图籍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经过统计,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包括四个州,下辖着多达四十三郡,而郡下又设有三百一十三个县。其人口方面,统计有五十二万三千户人家,男女老少总计达二百三十万人。在行政管理方面,有三万二千名官吏负责各项事务。另外,还有二十三万的兵力负责守卫等相关事宜。

咱们来看人口方面的情况,吴国所能掌控的人口数量差不多是蜀国的2.5倍呢。这其实很好理解的,蜀汉到后来就只剩下益州这一个州啦。而东吴呢,它拥有扬州的绝大部分地区,荆州也占了一大半,还有完整的交州。这么一对比就很明显啦,不管是人口数量,还是各类物产资源,东吴都要比蜀汉多出好多好多。

要知道,当时的吴国有二十三万将士呢,而且官吏的数量也达到了三万两千人。这么多的军队和官吏,对于百姓来说,供养方面的压力可着实不小哦。从动员率来看的话,大概是11%左右呢。这个动员率和二战时美国的相比要低一些,并且比起蜀汉的动员率来说,仅仅是蜀汉的三分之二,也就是说其供养压力要比蜀汉低三分之一呢。

魏国所拥有的人口数量,是比蜀、吴两国的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魏国占据着那些土地十分肥沃的地区,像中原地带、河北区域以及关中地区等,这些地方向来都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呢。

据《续汉书·郡国制》所记载,把蜀地的相关情况计算在内的话,当时的民户数量总计达到了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户,而人口的数量则是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

话说在完成灭蜀这一重大事件之后呢,经过统计发现,此时魏国有多达537万的人口数量哦。大家可以想一想,这其中蜀汉那边的人口是九十多万呢,那要是把蜀汉的这部分人口从魏国现有的人口数里减去,就能够算出来,原本魏国自己至少是拥有440万人口的哟。再看看吴国和蜀国这边呢,把它们两国的人口数加起来一块儿算的话,也才只有330万人口,和魏国相比,这差距还是挺明显的呢。

很可惜,关于魏国准确的官吏以及将士的具体数字,我们并没有确切的资料记载呢。不过呢,从魏国能够同时和吴国、蜀国展开战争,而且在兵力方面还丝毫不落下风这一点来推断的话,魏国所拥有的将士数量起码得有四十万之多。并且,它的动员率大概也在10%左右,和吴国相比的话,并没有呈现出明显降低的这种情况哦。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情况哦,蜀国呢,它的人口是最少的。要知道,一个国家得有最基本的管理事务要处理,还得有足够的将士来保卫国家呢,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可就是因为蜀国人口少,在供养这些管理层面的人员以及将士方面,它所面临的压力就比较大啦,比魏国和吴国要高出大概三分之一呢。再来说说吴国,吴国有着二百三十万人口呢。这么多人口,其实已经差不多能够满足一个国家正常运转所需要的最基本的一些条件啦。而且呢,要是和人口比它更多的魏国相比的话,吴国在供养方面的压力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增加哦,基本上还是维持在一个相对比较平稳的状态呢。

在当时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之下,魏蜀吴这三个国家,它们面临的是较为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呢。然而令人瞩目的是,这三国居然都能在这样的条件下,一致地实现了超过10%的动员力。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它们能够动员起相当比例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用于各种战事或者其他相关事务哦。从这个层面来讲,它们毫无疑问都属于古典军国主义国家啦。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们可就承受着非常大的供养压力喽。毕竟国家要维持这么高的动员力,很多物资、人力的供给都得依靠百姓,所以百姓们肩上的担子那是相当沉重的呢。

三、国之能臣,未必是民之福音

一直以来啊,老百姓心里都有个挺朴素的想法,就是觉得要是能碰上一个好官,那自己就能过上好日子啦。不过呢,咱们得知道,官员呢,首先是得听从国家安排、为国家效力的哦。这里就有个挺有意思的对比呢,蜀汉那个时候,人口总共也就94万左右,可您猜怎么着,官吏的数量居然有4万之多呢。再看看吴国,吴国的人口有230万呢,比蜀汉多多啦,可它的官吏数量却只有三万两千。您瞧瞧,这差距是不是挺让人琢磨琢磨的。

在当时的情形下,民众和官吏之间呈现出一种类似博弈的状况呢。官吏们心里想着要收取更多的粮食,因为蜀汉有着诸多方面的需求,得靠这些粮食来满足。可另一边呢,老百姓们也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们都希望能少交一些粮食,毕竟自己也得填饱肚子过日子呢。而且呢,有这么个情况,就是动员率一旦变高,那就意味着需要供养的人会越来越多啦。这时候,百姓身上的压力可就大起来咯,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征收赋税就变得越发困难啦。

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比如说有这么一个五口人的家庭,他们一年总共收了两千斤粮食呢。要知道,这一家人一年要吃的口粮,至少得有一千五百斤才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从他们家收取个四五百斤粮食,那他们家人也不至于饿肚子啦。而且呢,官府这边只需要派上一两个小吏,就能顺利地把一个村子的粮食都收上来哦。为啥能这么顺利呢?这是因为,在这片土地上,老百姓向来秉持着不与官斗的想法。只要能够勉强填饱肚子,这里的民众那可真是温顺得让人难以想象呢。

大家知道吗,蜀国的情况可不太乐观。它的国土虽说南北跨度能达到上千里,可人口数量实在是太少啦。就拿军队来说吧,总共也就只有十万两千名将士呢,这看起来真不算多。再看看普通百姓这边,在册并且需要缴纳赋税的仅仅只有九十四万人口哦。这么点人口,要满足整个蜀汉的各种需求,那负担可就重啦。就拿粮食来说吧,可能每家每户都得交上1000斤粮食才行呢,要不然蜀汉的各项用度可就难以维持啦。

你看啊,要是一户百姓交了一千斤粮食的话,他们一家五口人在这一年里可就有人得饿肚子啦。那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心里自然就会琢磨着,要么干脆不交赋税了,要么就少交点吧。这么一来,官府去征收赋税的难度可就大大增加了。很可能就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两个负责收税的小吏没办法,只能带着一群衙役,强行去让百姓交赋税呢。其实呢,这也就是为啥蜀汉的人口还不到吴国人口的一半,但是官吏的数量却能达到四万之多的原因啦。

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会佩服诸葛亮吗?这其中是有缘由的。诸葛亮身上有那种明知事情非常艰难,成功的可能性极小,却依然坚定去做的精神,真的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啊。而且他一生都在尽心尽力地辅佐蜀汉,一直到自己耗尽了全部精力,真正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你看啊,在关羽失掉了荆州,刘备又在夷陵之战遭遇惨败之后,蜀汉的形势那是相当严峻,可以说按常理来讲,蜀汉几乎已经没有再能成为一个有实力与他国抗衡的国家的可能了。但就是在这样艰难的局面下,诸葛亮愣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谋略以及那份坚定的信念,带领着蜀汉进行了六次北伐,让蜀汉在如此困境之中还能绽放出高光时刻。

大家知道吗,蜀汉当时在册的百姓仅仅只有九十四万之数啊。这么点人口,要想填饱大家的肚子,就很难再去供养那多达十万两千人的将士队伍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是有一位优秀的政治家面临这种局面,那他得先去满足哪一方的需求呢?这确实是个极为棘手的难题。就说诸葛亮吧,他曾经出其不意地发动了一出祁山的军事行动,本是怀着很大的期望的。可谁能想到呢,就因为马谡失守了街亭,这一下可就坏了大事啦,整个一出祁山的计划也就此宣告破产了。而打这之后呢,诸葛亮也就再没能等来合适的机会去继续推进他原本的战略谋划啦。

大家知道啊,就好比有这么个情况,就像是蛇口吞象那样,这其实就只有那么一次拼搏的机会。一旦这一搏失败了,那接下来面临的可就只剩下不断恶化的循环啦。就拿魏国来说吧,它是越来越小心谨慎了,而司马懿呢,也是越来越坚守不出,采取固守的策略。这样一来,对于诸葛亮而言呢,就越发需要去打持久战了。可这持久战一打起来,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粮草来支撑。而当时呢,只有94万在册的百姓,要供应这些粮草,百姓们的负担也就变得越来越重啦。为了能收到足够的粮草,那就得需要更多的官吏去催收,这么一来,百姓们所承受的压力就更大了。

从诸葛亮发起第二次北伐起,一直到姜维多次兴兵进行九伐中原这段时期,蜀汉当时面临着一个状况呢。蜀汉由于人口数量太少啦,在诸葛亮所推行的那种高效的官吏制度之下,整个蜀汉就仿佛是一个处在高压状态下的高压锅一般哦。它就一直靠着类似打激素的方式呢,不断地去进行那种其实是不符合自身体能状况的冲刺之举。就这么持续下去,先是把体内所储备的能量一点点给消耗殆尽啦,接着呢,连体内的脂肪也都逐渐被消耗掉了,到了最后,甚至都快要连身体里的蛋白质都没办法再承受得起这样的消耗啦。

蜀汉当时的百姓脸上都呈现出菜色,可见其国力已经相当衰弱了,在这样的状况下,蜀汉也就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那么,诸葛亮一直坚持北伐这件事,他做错了吗?其实仔细想想就会明白,如果诸葛亮停止北伐的话,原本就弱小的蜀汉就如同没了那股支撑着的精气神一样,恐怕早就无法在乱世中存续下去了。

那诸葛亮最终输给司马懿,输的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啊,并不是输给司马懿这个人本身哦。要知道,当时魏蜀两国相比,魏国在国力方面那是占据着明显优势的,不管是人口数量,还是整体的资源等各方面,都远超蜀国。在那样的天下大势之下,就算诸葛亮才能卓越、智慧超群,可也难以改变这种大的局势。就如同那句“知天易、逆天难”所表达的无奈一般,面对如此悬殊的国力差距以及不可逆转的天下大势,诸葛亮即便拼尽全力,也终究还是无力回天,所以说他输给司马懿的是国力、人口以及那难以违抗的天下大势。

实际上,还有一个更为残酷的情况,那就是就连诸葛亮他自己心里也很清楚,这种如同在高压锅环境下进行的北伐行动,是没办法一直持续下去的。然而,即便深知如此,他却依旧只能一次次地发动北伐,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要知道,这就是现实所呈现出来的残酷一面啊。在两国之间那赤裸裸的国力存在巨大差距的状况下,哪怕曾经取得过一丁点侥幸得来的成果,可一旦失去了,那么不管你怀揣着多么崇高的理想,又或者拥有着多么高超的智慧,都没办法再去弥补这种差距所带来的困境了。

就好比那些和官吏进行着某种博弈的普通百姓,他们心里总归是盼着能遇上一位好官。同样的道理,当这一代生长于蜀地的人渐渐老去之后呢,那些后来的蜀地之人,往往会在不知不觉间就对秉持着崇高理念的诸葛亮心生喜爱之情。为啥会这样呢?其实啊,这就是理想的魅力所在。要知道,现实生活有着它自身的残酷之处,很多时候会让人觉得无奈又艰难;而理想呢,却有着如同璀璨星辰般的光芒,它能在人们的心中点燃希望之火。人虽然是生活在现实这个大环境里的,可又有谁会甘心仅仅是在现实里毫无追求、平淡无奇地活着呢?大家总归还是希望能有那么一些理想的光辉,来照亮这略显平淡甚至有些残酷的现实生活,而诸葛亮所代表的那种崇高理念,恰恰就满足了人们对于理想的这份向往呢。

0 阅读:3
侠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