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攻灭吴三桂叛军最后一击——鸡犬不留、斩草除根的昆明之战

历史海大富 2025-04-06 04:56:32

开头挺猛,后来咋样?

1674年,云南昆明城的气氛骤然紧张。就在这座他经营了二十年的城池里,曾经的大清平西王吴三桂,做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扯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要知道,这位老兄可不是一般人。早年,吴三桂被任命为山海关的守将,这一职位成为他日后辉煌军事生涯的起点。作为防线的最后一道屏障,山海关处于关外最为重要的战略位置,掌控此地的意义不言而喻。吴三桂凭借着“胆勇倍奋,士气益鼓”的部队,在这个充满危险的边陲要地,屡次击退了清军的入侵。

吴三桂最为人所知的历史转折,发生在1644年。当时,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破了北京,明朝灭亡,朝廷濒临崩溃。身处山海关的吴三桂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他原本效忠于明朝,但明朝的覆灭意味着大顺的崛起也带来了对吴三桂的极大威胁。在那样的历史关头,吴三桂作出了“弃关请援”的决定,放弃了坚守山海关的使命,主动向清朝请求援军。

清军入关后,吴三桂迅速成为清朝在中原地区的重要依靠。他一路南下,追着张献忠的大西军打,最后更是带兵进入缅甸,把南明的永历皇帝朱由榔给抓了回来,交给清廷。可以说,清朝能那么快平定南方,吴三桂是立了大功的,也因此被封为平西王,坐镇云南,权势熏天,俨然成了西南地区的土皇帝。他在云南经营了整整二十年,根基深厚,实力强大。

转折点发生在康熙十二年,也就是1673年。年轻的康熙皇帝坐稳了江山,开始着手解决这些手握重兵、权力过大的藩王。一道撤藩的诏令从北京发出,目标直指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这三位藩王。

这位老将选择了最激烈的方式来回应。就在昆明的标志性建筑金殿里,吴三桂召集心腹将领,举行了歃血为盟的仪式,正式宣告与清廷决裂,起兵反清。凭借他多年来在西南地区积累的威望和资源,反叛的号令一出,响应者云集,很快就拉起了一支号称二十万人的大军。

起兵之初,吴三桂的叛军确实势不可挡,他们迅速控制了云南全境,然后兵锋转向邻近省份。贵州、四川、湖南等地接连被叛军席卷。吴军的推进速度非常快,清朝在南方的地方官员和军队要么望风而降,要么抵抗不住,节节败退。叛军的兵锋最远甚至一度推进到了长江南岸,大有饮马长江、挥师北伐之势。

那时候,整个南方都被搅动起来,清廷面临着入关以来最严峻的挑战。然而,就在这看似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当叛军主力抵达湖南岳州(也就是今天的岳阳)时,吴三桂却停下了继续北进的脚步。渡过长江,就能威胁清朝的核心统治区域。但他却在这里犹豫了,没有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战机,挥师渡江。

孙子接班,守得住吗?

吴三桂在岳州城下的犹豫不决,成为了整个战局的转折点。清廷方面抓住了这个宝贵的喘息之机,迅速调整部署。康熙皇帝从全国范围内调集精锐部队,由经验丰富的将领统帅,多路并进,向叛军控制区展开反扑。清军利用吴三桂未能及时渡江北上的战略空档,一方面加强长江沿线的防御,阻止吴军继续北进的可能,另一方面则集中优势兵力,开始逐步收复被叛军占领的失地。

像是在江西战场,清军统帅岳乐就成功地切断了福建耿精忠叛军与吴三桂军队之间的联系,使得各路反清力量难以有效协同,进一步削弱了叛军的整体实力。面对清军日益增强的军事压力和步步紧逼的攻势,吴三桂控制的地盘开始不断缩小。到了1678年,战局对吴三桂来说已经相当不利。

或许是为了在颓势中鼓舞人心,或许是认为时机已到,他在这一年的三月,于湖南衡州(也就是今天的衡阳)举行了登基大典,正式称帝,定国号为“大周”,改元“昭武”。这个仓促建立的“大周”政权,从一开始就根基不稳,更像是在风雨飘摇中试图稳住阵脚的无奈之举。此时的吴三桂,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他所能实际控制的区域,相比起兵之初已经大大缩水,主要力量被压缩在湖南、贵州和云南一带。

他昔日那种叱咤风云、令清廷侧目的锐气,也随着战局的不利而逐渐消磨,更像是一位被重重围困、难以突破的孤家寡人。就在称帝仅仅五个月后,同年八月,这位搅动了大半个中国的枭雄人物在衡州病逝,据说是因为染上了痢疾。

他的孙子吴世璠,一个年仅十几岁的少年,仓促之间被推上了皇位,接手了这个摇摇欲坠的江山和一场前途渺茫的战争。清军并没有因为吴三桂的去世而放慢进攻的脚步,反而趁着吴军内部可能出现的混乱,加紧了攻势。各路清军,如赵良栋、赖塔等悍将所率领的部队,从四川、广西、湖南等多个方向,层层推进,目标直指吴氏经营多年的最后巢穴——云南昆明。

昆明城破,血流成河

当清军的兵锋最终汇聚于昆明城下时,赵良栋、赖塔等清军大将指挥的军队,从四面八方将昆明围得水泄不通,切断了城内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长期的围困使得城中粮草日益匮乏,人心惶惶,守城的前景变得越来越渺茫。

1681年的二月,为了打破清军的围困,或者至少是给敌人一个沉重打击以争取喘息之机,吴世璠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亲率一支精锐部队出城,主动迎击清军。这支部队号称有一万多人,是昆明城内最后的有生力量,其中还包括了吴军惯用的特殊兵种——战象。

战斗打响后,战场上巨大的喊杀声和炮火声惊吓了吴军阵中的战象。这些庞大的动物突然失控,在战场上横冲直撞,非但没能冲击清军阵型,反而冲垮了吴军自己的队伍。混乱之中,吴军阵脚大乱,士兵死伤惨重,负责指挥这次出击的主将胡国柄,甚至都没能死在敌人手里,而是被己方失控的战象活活踩踏致死,场面极其惨烈。

屋漏偏逢连夜雨,军事上的失利还伴随着内部的瓦解。就在昆明城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吴三桂麾下的一员重要将领,手握兵权的马宝,选择了背弃吴氏,向围城的清军投降。马宝是跟随吴三桂多年的老部下,他的临阵倒戈,对于城内守军的心理防线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主将战死,重臣叛降,昆明守军的抵抗意志彻底崩溃了。

清军抓住机会,对昆明城发起了最后的总攻。当清军的攻城部队猛攻南门时,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城楼上的守将甚至主动打开了城门,迎接清军入城。至此,吴氏经营数十年的云南首府,也是他们最后据点——昆明,宣告陷落。

八年大梦,终究一场空

入城之后,清军的首要任务便是彻底清除吴氏家族在昆明的势力根基,消除任何可能复燃的火星。一场有组织的、系统性的搜捕行动迅速展开。清军士兵挨家挨户地搜查,目标直指吴三桂的宗室亲属。无论是吴三桂的直系子孙,还是旁系的亲族,只要被确认身份,几乎都难逃一死。这场针对吴氏宗族的清算行动极为彻底,史料记载“搜杀殆尽”,意指几乎所有留在昆明城内的吴氏成员都被找到并处决,其残酷程度可见一斑。

除了吴氏宗族,那些曾经在吴三桂建立的“大周”政权中担任过官职的文武官员,以及直接参与叛乱的士兵,也成为了清军清算的对象。他们被一一甄别出来,根据其在叛乱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别受到了严厉的惩处,许多人被处死,家产也被抄没。

在攻城和随后的清剿过程中,军纪败坏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清军士兵趁乱烧杀抢掠,昆明城内一时间陷入了极大的混乱和恐惧之中。许多普通民居被毁,财物被抢掠一空,生命安全毫无保障。这座曾经繁华的云南首府,在经历了长期的围困和最后的兵燹之后,遭到了彻底的破坏和洗劫,元气大伤。

为了从精神上彻底摧毁吴氏的影响力,并向全国警示叛逆的下场,清军还采取了一项极具象征意义的行动。他们找到了吴三桂的坟墓,将其掘开,挖出了里面的骸骨。随后,吴三桂的这些遗骨与他那自尽身亡的孙子、末代“皇帝”吴世璠的尸首一起,被装入囚车,在严密押送下,千里迢迢地送往京城北京。在北京,这两具代表着叛乱核心的遗骸被公开展示,昭示着这场历时八年的大规模叛乱的最终结局。

参考资料:[1]朱惠荣.吴三桂史事新探[J].思想战线,2011,37(3):116-119

4 阅读:944
历史海大富

历史海大富

感谢大家的关注